城cheng垣yuan

【釋 義】

指城牆。

【名家解讀】

這個「垣」一般是指週遭一圈的牆,這種牆是閉合的。據《史記·孝景本紀》記載:「上庸地動二十二日,壞城垣。」意思是說上庸(在今湖北境內)這個地方發生了地震,城牆都坍塌了。(孟蓬生)

【辨 析】

「垣」字的本義指「牆」「矮牆」,常見的相關成語有「殘垣斷壁」。因為最早的城牆大多為土牆,所以「垣」字的偏旁為「土」,與「城」字的偏旁相同,不要錯寫成「石」。另外,注意「垣」的讀音是yuan,不要錯讀成heng。

你知道嗎?

《孟子·告子下》中曾寫道:「傅說舉於版築之間。」所謂版築,簡單地說就是先在地上立兩塊木板,這兩塊木板之間的寬度就等於牆的厚度,木板外有木柱支撐,然後在兩塊木板間填滿泥土,再用杵搗緊,之後拆去木板、木柱,泥土就被夯實成一堵牆。

【字裡字外】

「城垣」一詞中的「垣」字,左邊為「土」,右邊為「亙」(gen)。「亙」的本義是「時間和空間上的延續不斷」。的確,城牆看似普通,卻始終默默守護著中國人,守護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城牆遺址位於河南,時間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時期。城牆的產生是因為戰爭。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唯有建起高聳而堅固的城牆,才有可能保護城中的百姓,才有可能保一方國泰民安。

如果從廣義上理解城垣,它還可以包括城門、城樓、角樓、馬面和甕城。城門自然不必多說。古人總是將城牆轉角處的牆體加厚,稱之為城台和角台,上面的建築則被稱為城樓和角樓。此外,馬面則是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會突出建築的矩形墩台,這種墩台又稱敵台,建築這種城防設施的目的是方便守城者從側面攻擊來襲的敵人。有時候,為了加強城牆的防禦力,古人還會在城門外修建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稱之為甕城,希望能夠如甕中捉鱉一般戰勝來犯的敵人。一般來說,甕城城門與其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這樣可以提防攻城槌等武器的攻擊。

【例 句】

現在花籃隊沿著一個城垣似的高牆走,高牆裡面又是一個城垣似的高牆。

徐遲《財神和觀音》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