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 義】
感,感激;荷,承受恩惠。感荷即感激,用於書信中表達感激或客氣之意。
【名家解讀】
「荷」(he)就是感戴,是受人恩惠。受人恩惠又感謝,常表示為「不勝感荷」,相比如今表示感謝而說的「謝謝你」「多謝多謝」顯得更客氣、文雅。(蒙曼)
「荷」還有扛著、負重之意,「帶月荷鋤歸」「荷槍實彈」即如此。(張一清)
【辨 析】
「荷」易錯讀為he,「荷」有兩種讀音,多種釋義。當讀作he時表示植物名,即蓮。當讀作he時則為動詞,有「擔負」之義,「感荷」中的「荷」就是它的動詞義。
你知道嗎?
「荷月」指的是農曆六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許多植物在酷夏灼烤下無精打采,只有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六月為「伏月」或「荷月」。
【字裡字外】
我國的書信史源遠流長,戰國時期樂毅的《報燕惠王書》、魯仲連的《遺燕將書》,都已是傳誦千古的名篇。先秦、兩漢時人們寫信,形式比較隨便。到魏晉時期,開始有人撰作各類書信的格式,供他人寫信時套用,這就是「書儀」。一封書信,通常包含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正文、祝願語和署名。
古代講究「禮」,要「自謙而敬人」,所以稱謂一定要用敬稱。例如,稱父親為「家君」,稱已故的祖先為「先君」,妻子稱丈夫為「夫君」等。若對方是德高望重之人,也可以稱呼對方為「某公」。稱呼對方的家人,一般在稱謂前加「令」字,比如稱對方的父親為「令尊」,母親為「令堂」,兒子為「令郎」。之所以加「令」是因為「令」在古語中有「美好」的意思。
提稱語一般在稱呼之後出現,比如「閣下」「幾前」「尊前」「賜鑒」等。
思慕語主要用來表達自己的思念。古人行文雅致,多用「仰望山鬥,嚮往尤深」「風雨晦明,時殷企念」等。情真意切,比現代人常用的「許久不見,甚為想念」等文氣許多。
正文之後,要寫下祝願語,傳遞祝願與珍重之情。比如「恭請崇安」「順祝時綏(『綏』是『安』的意思)」「恭候刻安」等。
祝福之後,便是落款。落款需要帶上敬辭,比如對長輩要說「拜上」「叩稟」「敬叩」等。魯迅在給父母寫信時常用的落款是「兒樹人叩」,意思是「兒子周樹人在這裡給您叩頭行禮了」。
【例 句】
喬峰事蒙如此鄭重保證,不勝感荷。
魯迅《書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