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 義】
秋試。明清兩代科舉制度,鄉試在秋季舉行,叫作秋闈。
【名家解讀】
「闈」的外面是門字框,原本指宮廷或宗廟裡面規制比較小的門,也指宮廷道路上的門,後來由於科舉考試的殿試舉行的地點也是在宮裡,所以它就有了科舉考試「考場」的含義。(張一清)
【辨 析】
「闈」是科舉時代對考場的稱謂。形聲字,從門,韋聲。本義:重門。讀作wei,不要誤讀成wěi。
你知道嗎?
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
【字裡字外】
鄉試為全國性考試,就像古代中國的「全國普通高校統一考試」,是古代人邁入仕途的重要考試。
要想參加古代「高考」,難度頗大。就明清規定而言,考生們得首先通過小試,即童子試。通過小試的考生們成功晉級為秀才。
剛剛踏上仕途獨木橋爭奪戰的秀才們還要一鼓作氣,通過歲試、科試,才能斬獲鄉試參賽資格。所謂科試就像是鄉試預考,如果因學養不夠或者運氣不佳沒有通過,就被稱為「落海」,落海者還會有一次彌足珍貴的補考機會,稱為「考遺才」。
秋闈每次考三場,每場三晝夜。由於中間要兩次換場,因此實際是九天七夜。
第一場考備受批評的八股文;第二場考官場應用文;第三場考策問,涉及的是國計民生的難題。
為了確保考試順利進行,杜絕小抄作弊,開考後,考生們會被一個個關入號捨,白天考試,晚上將就入睡,如坐牢一般。因為考場號捨狹小又條件艱苦,生病,食物中毒,不小心被毒蟲所咬的事,多有發生。
【例 句】
轉眼就是明年秋闈﹐再轉眼就是後年春榜。
文康《兒女英雄傳》
兄弟還想留他在此坐一年,竊他些學問,為明年秋闈之地。
天花藏主人《畫圖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