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 義】
古時學生的入學大禮。
【名家解讀】
「泮」本是古代天子與諸侯舉行宴會時的宮殿,西南為水,東北為牆,一半有水,一半無水,故寫為「泮」。西周將其作為王室學宮,所以泮宮就成了最高學府的代言。儒家崇尚周禮,所以古代的學校門前都有個半圓形的泮池。據《禮記》記載,「入泮」是古代學生入學前正衣冠、拜筆、過泮池等一系列禮儀的代稱。(酈波)
【辨 析】
「泮」讀pan,不要讀成ban。在字形方面要與「畔」字加以區分。「畔」是田地的界限,因此是田字旁。
你知道嗎?
與學習相關的還有開筆禮。在儀式前一天,學童要沐浴更衣,並在儀式當天早起,在家中向神靈供奉祭品。到學堂後,要對著孔子的牌位進行跪拜,然後拜老師。老師會授予學童《三字經》《千字文》等。接著,老師會手把手地教學童臨摹字。
【字裡字外】
在我國古代,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須進行稱為「入泮」的入學儀式。《禮記·王制》中記載:「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周朝時諸侯的學校前多有半圓形的池,名泮水,學校即稱泮宮。到了明清兩朝,州縣考試新進生員須入學宮拜謁孔子,因此人們稱入學為入泮或游泮。入學滿六十年稱「重遊泮水」。
我國古代「入泮禮」的主要內容有:
「正衣冠」是整個儀式的第一個環節。古人云:「先正衣冠,後明事理。」衣冠不僅意味著遮羞,更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在這個環節裡,學童們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為學童們整理好衣冠。《禮記》中說:「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先正衣冠,再做學問,這是我國古人的共識。
整理好衣冠,學生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集合於學堂前。恭恭敬敬地站立片刻後,在先生的帶領下,跨過泮池,便會進行拜師禮。拜完孔子,再拜先生。而且在拜先生時,學生要向先生贈送六禮。什麼是六禮?六禮是學生們的拜師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榜上有名;桂圓,寓意為功德圓滿;束脩,乾瘦肉條,是用以表達弟子心意。之後,便是學生間互相鞠躬,表示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會互愛互幫。這一環節可以概括為「一拜至聖先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二拜老師,胸懷理想刻苦學習;三拜同學,歲月同窗,互愛互幫」。
「入泮禮」中還有「盥洗淨手」環節。學生們將手放到水盆裡,正反各洗一次。寓意淨手淨心,去除雜念,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心無旁騖。
此外,還必須填寫「親供」,相當於新生入學登記表,寫下自己的「年齡、籍貫」。由於當時沒有照片,所以學生還必須在「親供」中註明「身中(即身高)、有須還是無須」等,再由老師統一整理後送往各個學院。
「入泮禮」的各個步驟,都是根據《禮記》和《弟子規》而定。經歷了這樣的儀式之後,標誌著學生們正式成為孔門弟子,從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遠」的求學之路。
【例 句】
文秀帶病去赴試,便得入泮。
馮夢龍《醒世恆言》
王悅子曰儒珍,七歲能詩,與同窗陳秋麟皆十三四入泮,嘗借寓埋劍園,邀友賞花賦詩。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