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六韜》《三略》都是古代的兵書,後來稱用兵的計謀為韜略。
辨析
韜不可寫成或讀作蹈(dǎo)。韜最早與兵器有關,而不是人的肢體動作。以「舀」作為聲旁的漢字,有的讀作dao,如舞蹈的「蹈」,稻子的「稻」,有的讀作tao,如韜略的「韜」,滔滔不絕的「滔」,因此要注意區分。
起源與演變
「韜」和「略」其實是古代講計謀講戰略的書的簡稱,現在變成了一個專門的名詞。《三略》相傳就是《黃石公三略》,即漢初黃石公所著而傳授給張良的兵書。《六韜》也是周代的一部兵書。後來「韜略」就泛指兵書,引申為計謀。由「韜略」擴展出另外一個成語「文韜武略」,「文韜」與「武略」均為主謂短語,二者組成並列短語。實際上這是一個互文的用法,即指一個人在文和武兩方面都很有謀略,智勇雙全,是文武全才。
例句
「小文夫婦不是很現成嗎?」招弟很有韜略似的說,「小文的胡琴是人所共知,小文太太又是名票,我去學又方便!媽,你聽著!」
老捨《四世同堂》
字裡字外
相傳《六韜》是姜太公呂望所作,書中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兵書,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受到歷代兵家名將的重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書。
《三略》也是中國古代兵書,「武經七書」之一。相傳這本書原為太公姜尚所著,經秦末漢初時人黃石公推演,傳授給張良,但據後人考證,此書不像秦漢之際的作品,當系後人依托之作,作者已不可考。本書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政治戰略學專著。《三略》共三卷,上略論述了以「柔弱勝剛強」為指導,收攬人心為中心,「任賢擒敵」為宗旨的治國統軍的戰略思想和方法;中略闡述君主馭將統眾的謀略;下略主張在政治上以道德仁義禮為本,招賢納士,以聖賢治國治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