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活動

釋義

古代結盟的人把鮮血塗抹在嘴唇上,以示決心和誠意。

辨析

「歃」從欠,臿聲。從「欠」表示與口、出氣有關。《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飲也」,本義是飲,即用嘴輕輕吸取。《史記》中的「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便是飲血於堂下的意思。注意:不要誤寫為「殺血為盟」或「灑血為盟」。

起源與演變

「歃血」是古代宣誓結盟的一種儀式,在宣讀盟約之後,參與訂立盟約的人要用手指蘸血,塗在口旁,表示信守誓言。也有說法是飲下牲口血。《禮記·曲禮下》「蒞(li)牲曰盟」,唐代孔穎達註解為「盟者,殺牲歃血,誓於神也」。意思是建立盟誓時,要殺牲口,飲其血,向神明發誓。《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的「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意為楚王您先歃血為盟,確定合縱盟約的誠意,然後是我的主人。

例句

在第四次會議上,與會者歃血為盟,立下誓約云:「協力同心,恢復漢室,有渝此盟,天人共殛(ji)!」

範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

字裡字外

根據西周禮儀,舉行立盟儀式時,要先在地上挖出一個方形的坑;在坑上宰殺用於祭祀的牲畜,將牲口血盛入玉製的器皿裡。人們會蘸著血書寫盟書,之後,締結盟約的人一起飲下血,或者用手指蘸血塗抹在嘴上,然後一起對神發誓。

歷史上記載的比較出名的「歃血為盟」的例子,是「白馬之盟」。

楚漢相爭,劉邦勝出之後,分封了很多異姓諸侯王。但他對外姓諸侯王始終心存疑慮,害怕他們謀反,推倒自己的劉姓江山,於是廢掉了許多異姓諸侯王,立了很多劉姓子孫為王。

晚年的劉邦希望廢掉呂後之子劉盈,立自己最寵愛的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但遭到大臣們的反對。

後來,劉邦日益衰老,他怕劉盈性格過於軟弱,呂後勢力日大,終有一天會威脅到漢室江山,便將劉氏諸王召集到一起,斬殺了一頭白馬,與大家歃血為盟:「以後,如果不是劉姓的人,不可以封王。如果不是功臣,不可以封侯。無論誰違背了這個誓言,就要共同討伐他。」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