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張騫是人名,漢族。他是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他出使西域,對絲綢之路的開拓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
【辨析】
不要誤寫為「張遷」或「張蹇(jiǎn)」。「蹇」從足,《說文解字》中將「蹇」說解為「跛也」,意思是跛足。比較常見的用法有「時乖命蹇」。而「騫」從馬,有高舉、飛起的意思,用作人名,有正面積極的意義。
【起源與演變】
《史記·大宛列傳》中描述張騫「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即讚美張騫堅強有力量,心胸寬大。
歷史上多評價他出使西域的行為是「鑿空」,意思是說在張騫出使西域前,中原與西域是有隔閡的,就像隔著一座大山。而張騫出使西域,打破了二者之間的阻礙,鑿通了不同文化之間經濟交流與文化交流的通道。
【例句】
張騫的出使,在民族交流史上開闢了新紀元。
【字裡字外】
西漢建國初期,國力尚弱,北方匈奴騎兵不斷騷擾漢朝邊界,威脅著西漢的安全。初生的西漢只能示弱,採取和親政策。
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漢武帝聽聞西域的大月氏(da rou zhī)國王被匈奴所殺,不堪奴役之下有報復匈奴的想法,便想聯合大月氏一起抗擊匈奴。於是,他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前往大月氏去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
西域的道路上處處艱險。張騫不幸被匈奴騎兵俘虜,被扣留在匈奴整整十年。匈奴單于對張騫威逼利誘,甚至為他娶妻,卻始終無法打消張騫出使大月氏,完成君主所托的念頭。
十年光陰的消磨,讓匈奴對張騫的監視也開始有所鬆弛。一日,張騫趁匈奴人不備,終於帶領隨從逃走。可此時已是物是人非,大月氏人已經西遷,在新的家園裡,安居樂業,生活富足。張騫苦苦勸說了一年,但大月氏人已經再無重返故土、報復匈奴的想法。
無奈之下,張騫無功而返。九死一生,歷經磨難,終於回到漢朝,並於元朔六年,與衛青一起出征匈奴。張騫憑藉著對西域地形的瞭解,幫助衛青擊敗匈奴,取得河西地帶。之後,張騫又第二次出使西域,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而商旅們則沿著張騫探明的道路,開啟了行走在絲綢之路的貿易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