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wū簷yan

【釋義】

房簷,指的是房頂向旁邊伸出的邊沿部分。

【辨析】

土木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主體。這是由於在華夏文明的發祥地黃河流域,曾經有茂密的森林,有取之不盡的木材,而遍地的黃土又很適合燒製磚瓦等來建造房屋。

在這種土木結構的建築中,主要承重骨架又是由木頭架構的,因此我國傳統建築又稱為「木結構建築」。所以「屋簷」的「簷」是木字旁。

【起源與演變】

「屋簷」在古代也稱「宇」。《說文解字》中把「宇」說解為「屋邊也」,「屋邊」也就是屋簷。《詩經·豳(bīn)風·七月》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的詩句,其中「宇」就是屋簷,整句意為蟋蟀七月在野外,八月來到屋簷下。

「簷」後來引申為指某些物體邊沿形狀像屋簷的部分,比如「帽簷兒」。

【例句】

我們來到一所簡陋的土房前,伸一伸手,我準可以摸到屋簷。

楊朔《征塵》

【字裡字外】

我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它的基本構造方式是以立柱和橫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簷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作用,而不負責承重。

有句老話叫作「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非常形象地概括了中國古建築的這種框架結構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點。這種木構架結構,可以使房屋適應不同氣候條件下生產生活的各種要求,同時,由於牆壁不負重,門窗設置等也就有了極大的靈活性。此外,這種結構還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等建築中一種常見的獨特構件,即斗拱。

所謂斗拱,是將屋簷托起的縱橫交錯的木塊,它既可以承重,使屋簷較大程度地向外延伸,又可以起到裝飾美化的作用。複雜的斗拱可以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簷。飛簷又叫「出簷」,是傳統建築屋頂簷部的形式之一,指的是簷口微微上翹,屋角反翹更高,形如飛鳥展翅。飛簷形式很多,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不同的形式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不但美觀,而且有利於排泄雨水。古代建築的屋簷形式還有重簷和單簷:房屋上下兩重出簷稱重簷或雙簷,僅有一重的叫單簷。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