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指在後方決定作戰策略,也泛指籌劃決策。
【辨析】
「帷幄」不能寫成「帷握」或「維幄」。
【起源與演變】
「籌」《說文解字》中說解為「壺矢也」,指玩投壺遊戲時用的簽子。引申為計數用具,進一步引申為籌算、籌謀等義。「帷」《說文解字》中稱「在旁曰帷」,意思是說圍起來的布叫作帷。《小爾雅·廣服》將「幄」解釋為「幕也」,是幕布的意思。「帷幄」是古代軍隊中的帳幕。「運籌帷幄」最初指在帳幕中謀劃計策,如「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說的便是在軍帳中謀劃策略部署,能決定千里之外戰場上的勝負。後來泛指策劃決策。
【例句】
他像運籌帷幄的將軍似的調兵遣將。
張賢亮《綠化樹》
【字裡字外】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寫道「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指的是謀劃決策,在無形中就能決定戰爭的勝負。中國古代「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軍事家和謀士,流傳千古的不乏其人。孫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孫臏與龐涓年輕時為同窗,一起研習兵法。後來,龐涓前往魏國,屢建奇功,一時聲名顯赫。但龐涓此人心胸狹窄,嫉妒孫臏的才能,他總害怕要是孫臏到了魏國,會威脅到他的地位;但若是孫臏到了其他國家,自己恐怕難以對抗,會被魏惠王怪罪。於是,龐涓將孫臏騙到魏國,割去他的膝蓋骨,讓他成為廢人。
孫臏留得殘命,逃到齊國,投靠在田忌門下。後來,在「田忌賽馬」一事中,出謀劃策,幫助田忌取勝。齊王也因此發現他智謀過人,與他談論兵法,更是驚詫於他卓絕的軍事才華,敬佩不已。
不久之後,孫臏終於迎來了向龐涓復仇的機會。適逢龐涓率領魏國大軍攻打趙國邯鄲,趙國不敵,只得向自己的盟友齊國求援。
田忌認為應該帶兵直奔趙國,解救邯鄲。但孫臏思量之下,建議道:「直接與魏國對壘,並非上策。現在魏國主力全在前線,留在國內的都是一些老弱殘兵。如果我們率兵直接攻打魏國大梁,魏軍必定回援,這樣我們便可輕輕鬆鬆大獲全勝,還能解除趙國之危。」
果然,齊國大軍一至,魏惠王便急召龐涓回援。龐涓率領大軍晝夜不停,回師大梁。而孫臏則早已在魏軍必經之地桂陵設下埋伏。一路奔波、疲憊不堪的魏軍哪是齊軍的對手,只能落個慘敗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