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cao運yun

【釋義】

舊時指國家從水道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

【辨析】

漕運是與水相關的交通運輸方式,因此不可寫作「槽」。

【起源與演變】

「漕」,《說文解字》說解為「水轉谷也。一曰人之所乘及船也」。即用水運送糧食之義。

漕運是我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用今天的話來說,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方式。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用這種運輸方式將征自田賦的部分糧食經水路解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水路不通處輔以陸運,多用車載(山路或用人畜馱運),故又合稱「轉漕」或「漕輦」。運送糧食的目的是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糧調劑。這種糧食稱「漕糧」。

【例句】

大運河通航以來,一直是我國漕運和商旅來往的重要通道,在促進國家的統一、經濟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字裡字外】

漕運是利用水道調運糧食的一種專業運輸方式,漕運制度是我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運送糧食的目的是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糧調劑,通過漕運運輸的糧食叫作漕糧。漕運的方式有河運、水陸遞運和海運三種。狹義的漕運僅指通過運河乃天然河道轉運漕糧的河運。唐宋時期,隨著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漕運變得越來越重要,明清時期漕運更是成為封建王朝重要的生命線。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條漕運水道,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四百多年以前,吳王夫差進攻齊國需要運送士兵與糧草,於是徵調大批民夫,在現在的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連通長江與淮河的運河——邗(han)溝,這成為後來京杭大運河江蘇境內極為重要的一段。

隋統一中國後,隋煬帝為了加強對南方的控制以及實現巡遊的目的,征發了數百萬民工開鑿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隋朝大運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五百公里,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制,都起到了促進作用。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