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也形容冷落,淒涼。
【辨析】
「蕭」本義為一種植物,為草字頭,不要錯寫為「簫」。
【起源與演變】
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有「滿目蕭然」,「蕭」被引申為蕭條、荒涼、沒有生氣的樣子。「蕭」與「瑟」一起,形容環境冷清淒涼,「蕭瑟」也常作為擬聲詞,形容風吹樹葉發出的聲音。
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往往借描寫蕭瑟的秋景來寄托自己內心的感傷和苦悶: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曹丕《燕歌行》)。作為感傷文學中重要的兩種抒情模式,「美人遲暮」「傷春悲秋」抒發了文人對於歲月蹉跎、老而無成的感慨。
【例句】
秋給北平的城郊帶來蕭瑟,使它變成觸目都是秋色,一點也不像一個大都市的外圍了。
老捨《四世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