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皇帝,名忱,是憲宗第十三子,在位十三年。
原文 二年二月,以知制誥令狐綯為翰林學士。上嘗以太宗所撰《金鏡錄》授綯,使讀之,「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上止之曰:「凡求致太平,當以此言為首。」又書《貞觀政要》於屏風,每正色拱手而讀之。
直解 大中二年二月,宣宗以知制誥令狐綯為翰林學士。此時宣宗勵精圖治,志欲法祖。一日,嘗以太宗所作《金鏡錄》授與令狐綯,使在御前讀之。《金鏡錄》中有兩句說道:「國家之亂皆繇小人導之,未有不任不肖而亂者。國家之治皆繇君子輔之,未有不任忠賢而治者。」綯讀到這兩句,宣宗大有感悟,命綯且住,因說人君用人得失,甚有關於治亂,凡欲求致太平者,當以此言為首務,使不肖者不得倖進,忠賢者不致遺佚,則有治無亂,何患太平之難致哉!宣宗又以史臣所記太宗《貞觀政要》事事切於理道,欲時加省覽,乃書於御座屏風,每正色拱手,致敬而讀之。蓋太宗用此以致太平,嘉言懿行,具載此書,故敬慕之如此。《書經》上說:「王懋乃德,視乃烈祖,無時豫怠。」太宗固唐之烈祖也。宣宗即位之初,景念若此,可謂無所豫怠矣。是以雖當末世,而猶能整齊法紀,維繫人心,人稱為小太宗,況於重熙累洽之時,而法祖攸行者,其治功當何如哉!
原文 八年秋九月,上獵於苑北,遇樵夫,問其縣,曰:「涇陽人也。」「令為誰?」曰:「李行言。」「為政何如?」曰:「性執。有強盜數人,匿軍家,索之,竟不與,盡殺之。」上歸,帖其名於寢殿之柱。冬十月,行言除海州刺史,入謝,上賜之金紫。問曰:「卿知所以衣紫乎?」對曰:「不知。」上命取殿柱之帖示之。
直解 軍家,唐時有南北軍,其部下的人,叫做軍家。涇陽縣,今屬陝西西安府。海州,今屬南直隸淮安府。大中八年秋九月,宣宗出獵於苑北,偶遇打柴的樵夫,問他是何縣人。樵夫對說是涇陽縣人也。宣宗問他縣裡正官是誰。樵夫對說是李行言。宣宗因問此人做官何如。樵夫對說此人性剛,執法不能容奸。縣中有強盜數人,打劫人家事發,藏匿一軍家,他差人捕捉,那窩主竟不肯與,遂將強盜與窩主一併拿來,盡數殺之。其執法不撓如此。宣宗默記其言,回至宮中,便寫李行言姓名,帖於寢殿之柱,以備擢用。到冬十月,乃除授行言為海州刺史。行言入朝謝恩,宣宗特賜以金帶紫袍以寵異之。因問行言:「卿知今日所以腰金衣紫之故乎?」行言對說:「不知。」宣宗乃命左右取殿柱上帖子的姓名示之,以見行言自為縣令時,已受知於朝廷也。夫守令之賢否,生民之休戚系焉,人君知以為重者鮮矣。雖舉刺之章日上,殿最之牘滿前,某賢某不肖尚有不辨其誰何者。宣宗一出獵之際,惓惓吏治,問之惟恐不詳,一得其人,手記心存,用之惟恐不速。明主能法其意,以察賢否、行黜陟,守令豈有不勸,百姓豈有不安者哉!
原文 九年二月,以醴泉令李君爽為懷州刺史。初,上校獵渭上,有父老以十數,聚於佛祠。上問之,對曰:「醴泉百姓也。縣令李君奭有異政,考滿當罷,諸府乞留,故此祈佛,冀諧所願耳。」及懷州刺史闕,上手筆除君奭,宰相莫之測。君奭入謝,上以此獎勵,眾始知之。
直解 醴泉,即今陝西醴泉縣。懷州,即今河南懷慶府。渭上,是渭河之上。大中九年二月,宣宗以醴泉令李君奭為懷州刺史,史臣因敘說,初,宣宗出獵於渭上,見年老的百姓有十數人聚會於佛廟中,宣宗問他每是何縣人,為甚麼聚會在此。父老對說:「我等都是醴泉縣的百姓,因本縣令李君奭做官廉能,有異常德政,百姓每戴之如父母,不忍離之。今當考滿之時,資俸已深,必然陞遷罷去,因思好官難得,恐後來者未必似他,欲到府上乞留久任,故此祈禱於神,冀得遂所願耳。」宣宗聞其言,知君奭是好官,記在心上,欲重用之。後來懷州闕刺史,宣宗不待吏部推舉,即手書君奭除補。宰相每都驚異,不知君奭何以見知於上而被簡擢如此。及君奭入朝謝恩,宣宗以所得於父老之言獎勵之,眾始知其故也。夫親民之官莫如縣令,令賢,則民惟恐其不久;令虐,則民惟恐其不去。此人情也,而激勸之機實在朝廷。漢宣帝留心吏治,綜核名實,璽書勉勵,增秩賜金,而漢世良吏於是為盛,稱中興焉。唐之宣宗固亦漢宣之流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