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宗皇帝,諱昀,太祖十世孫,榮王希之子。寧宗無嗣,史彌遠矯詔迎而立之。時元主滅金、滅夏,威行海內,中才之主能自固耶?然崇尚理道,在位四十年。
原文 贈前禮部侍郎張九成太師、崇國公。帝以九成正色立朝,有中興明道之功也。
直解 張九成,字子韶,陳說忠憤激烈,無所顧避。仕禮部侍郎,與秦檜議論不合,謫南安軍,復知溫州。理宗特起加太師,封公,以研思經學功,足以明道也。
原文 罷禮部侍郎直學士院真德秀,貶權工部侍郎魏了翁於靖州。梁成大貽書所親曰:「真德秀乃真小人,魏了翁乃偽君子,此舉大快公論。」識者笑之。了翁至靖,多士從學,乃著《九經要義》百卷,訂定精密,先儒所未有也。德秀歸浦城,修《讀書記》,語門人曰:「此人君為治之門,如有用我者,執此以往可也。」
直解 靖州,屬湖廣省。梁成大以知縣諂事彌遠,因彌遠言德秀當逐,成大曰:「若入台必能辨此。」遂擢監察御史。首劾德秀罷之。了翁因不為彌遠所容,力求外補,乃出知常德府。諫議大夫朱端又劾之,奪三秩,靖州居住。梁成大見二公俱罷,借二姓以調笑云:「此二人罷,大快在朝公論。」而識者實笑成大無恥之極矣。了翁到靖州,湘、湖、江、浙之士,不遠千里負書從學,乃作《九經要義》九經:《孝經》、《論語》、《孟子》、《毛詩》、《尚書》、《周易》、《禮記》、《周禮》、《春秋》。成百卷,晰義精詳細密,俱先儒所未及發者。德秀歸,修《讀書記》,皆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道理。對門人說:「如後有用我,執此以為具矣。」
原文 贈全州教授陸九齡、舒州通判沈煥官謚。九齡累世義居,閨門之內,肅若朝廷。與兄九淵為師友,和而不同,學者號為「二陸」。
直解 九齡,金溪人,幼穎悟端重,進士調教授,未上。會寇剽掠。公曰:「文事武備,一也。」遂領其事,調度有法,郡縣倚以為重。仕興國,士類興起。改全州,卒。公累世義居,如張公藝治家,以一人最長者為家長,一家之事聽命,歲選子弟分任家事,田疇、租稅、出內、庖爨、賓客之事,各有主者。闔門百口,男女各居其職,閨門儼若朝廷,而忠敬樂易,鄉人化之,皆遜順焉。且與兄九淵自相師友,天倫之樂,德業之進,志同而道合。謚文達。沈煥,九齡門人。
原文 陸九淵年三四歲,問其父賀曰:「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他日讀書至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忽悟曰:「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又曰:「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南北海有聖人出,此心此理亦莫不然。」學者稱為象山先生。初九淵與朱熹會於鵝湖,論辨所學多不合。及熹與至白鹿洞,九淵為講「君子小人喻義利」一章,熹以為切中學者隱微深痼之病。
直解 陸九淵父名賀。窮際,言窮盡處。「宇宙內事,乃己分事,見得功滿乾坤,不出本分。德配天地,只為分定,何有限量乎?」又說:「天生聖人,原不擇地。東西南北,同此心理。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學者稱為象山先生。初九淵與朱文公會於鵝湖地方,各出一議論不相合。及文公至白鹿洞,那時九淵工夫更進,及講喻義章書,聽者至有泣下者。如《孟子》「孳孳為善,是舜之徒,孳孳為利,是跖之徒」,其切中俗學隱微沉痼之病,為之痛心。
原文 沈煥嘗言:「晝觀諸妻子,夜卜諸夢寐,兩無所愧,始可以言學。」
直解 沈煥,九齡門人,人品甚高,不肯自恕。觀諸妻,如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卜諸夢寐,如寢不愧衾。此燕居獨處,平旦清明境界如此而兩無愧怍。斯學有修治矣。
原文 舒磷刻苦磨勵,改過遷善。聞朱熹、呂祖謙講學婺源,徒步謁之。以書告其家曰:「敝床疏席,總是佳趣。櫛風沐雨,反為美境。」
直解 舒璘,沈煥友也,從游於張栻、陸九齡,工夫勤勵不息,見善能徙,改過不吝。熹與祖謙講學婺源縣,步往拜之,寄家信於妻子,得道之樂,不知有困苦荒涼之味。
原文 袁燮嘗曰:「人心與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業以守之,則與天地相似。」
直解 袁燮,九淵門人,說:「人心一小天地,求而得之,得而守之,便與天地相合矣。」
原文 圖功臣像於昭勳崇德閣。
直解 趙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載、潘美、李沆、王旦、李繼隆、王曾、呂夷簡、曹瑋、韓琦、曾公亮、富弼、司馬光、韓忠彥、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浚、陳康伯、史浩、葛邲、趙汝愚。
原文 贈朱熹太師,追封信國公。熹子工部侍郎在,入對,言人主學問之要。帝曰:「先卿《中庸》序言之甚詳,朕讀之不釋手,恨不與之同時也。」
直解 理宗以文公集注《四書》,發揮聖賢蘊奧,有補治道,特封贈之。熹子朱在入對,以人君務學為急陳之。帝云:「卿父熹作《中庸》序,以詳言之。朕每讀不忍捨去,恨不同時親見之也。」
原文 帝始親政,勵精求治。鄭清之亦以天下為己任。下詔改元,略曰:「春秋正王道之端,式嚴謹始;聖德開太平之路,尤貴更新。」
直解 自寧宗崩,史彌遠矯詔擁立。至是彌遠死,帝始親政,而以謹始更新為詞,則九年間詔誥命令,皆出彌遠,理宗擁虛位而已。鄭清之以天下為己任,不負所學。
原文 帝因民望,召真德秀為翰林學士,魏了翁直學士院。德秀進《大學衍義》,因奏三札:一言,祈天永命,在敬德和民;二言,進取有二難,用將難,饋餉難。有此二難,正諸葛亮閉關息民之時;三言,守戰之論,同於為國。帝曰:「封事可見忠誠。」了翁入對曰:「陛下以聖賢之資而為權臣所據者十年。試思當事變之時,可以系天下之重者誰與?詩曰:『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此六者守邦之要道也。」
直解 書召所以表理宗用賢之美。《大學衍義》四十三卷,極陳帝王為治為學之本,在乎以身心為始。萬幾之暇,特詔德秀進講是編,祈天永命,在敬德和民。《尚書》召誥云:「王其疾敬德。王惟德之用,祈天永命。」大意去讒佞,遠聲色,答天心,重民命,其一也;急於用人,又急之兵餉,其二也;戰守之論不同,同於為國。以前事為戒。帝讀其札子稱善,俱積誠所發可知。此時了翁亦入對,以宰相輔導為急。史彌遠之奸,帝德其立己,恩寵終身,權傾內外,天下托非其人矣。詩云:價,大也,大德之人也。師,眾也。大邦,強國也。大宗,強族也。宗子,同姓也。引此六者,見守邦之要道也。
原文 召崔與之參知政事,不至,帝遣使趣之,且訪以政事之當行罷,與人才之當用捨者。與之上疏曰:「天生人才自足供一代之用,惟人主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忠實有才者,上也;才不高而忠實有守者,次也。用人之道,無逾於此。」帝嘉納之,召命益力。與之抗疏至十三疏,不許。
直解 廣東安撫,會摧鋒軍士作亂,與之肩輿登城,叛兵望之,俯伏聽命而散。帝聞之,注想彌切,乃召參大政。但與之出自番禺,所歷有政惠,屹然有大臣風。疏言皆慮彌遠最親用事,尚多在朝,故獨惓惓及之。然與之猶慮禍及,所以力辭,帝終不許。
原文 元人初破許州,獲金軍資庫使姚樞,楊惟中見之,以兄事樞。時北庭無漢人士大夫。元太祖見樞至,甚喜,特嘉重焉。繼拔德安,得趙復,以儒學見重於世,其徒稱為江漢先生。既被獲至燕,學徒百人,繇是北方始知經學。
直解 許州,屬河南開封府。元人破許州,獲金軍資庫使姚樞至燕。楊惟中見之,以兄禮事樞。比時北庭盡為元有,而為士大夫者並無漢人。元太祖一見樞至,大喜,知為南方文士,更嘉禮焉。又克德安府,趙復被獲,以文行著於儒學,為世所重者,其徒稱之江漢先生。被獲,令北行不肯,力求死所,姚樞止之,始悟,樞與至燕,學徒甚眾。自此北方經學行矣,而樞亦始得程頤、朱熹性理諸書之奧焉。
原文 嘉熙元年,以李心傳為秘館修撰。心傳父李舜臣博學力行,尤邃於《易》,嘗曰:「《易》起於畫,畫從中起,乾坤中畫為誠明。」朱熹每為學者稱之。
直解 隆州李舜臣有子三人。曰:心傳、道傳、性傳。父子四人,皆道學之儒。心傳閉戶著書,有史才,通政事。至是召為修撰,專修高、孝、光、寧四朝實錄。道傳為明河洛之學,操行修潔,闡《易》理之微玄。朱熹每為學者稱其邃《易》。
原文 元忽必烈召許衡為京兆提學,不至。衡過目輒不忘,七八歲受學於鄉師。問曰:「讀書欲何為?」師曰:「應舉取第耳。」曰:「如此而已乎?」師大奇之。謂衡父母曰:「兒穎悟非常,他日必有過人者,吾非其師也。」及長,刻意墳典。聞姚樞以道學自任,乃詣蘇門見之。樞授以《伊川易傳》,晦庵《四書集注》。或問及小學書。衡說:「讀之,深有默契於中。」嘗曰:「今聞進學之序,令眾皆自小學入。」又語其子曰:「小學、《四書》,吾敬信如神明。」
直解 忽必烈,元主太弟。許衡,河內人,號魯齋,幼嗜學,穎悟不凡。及長,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歷兵刑、食貨水利之類,無所不通。七八歲便道,讀書不徒取科第,父師已奇之。及長,有道學志,聞姚樞名,不辭千里之勞,往見之。從樞受程氏《易傳》,文公《集注》等書,有深會於心。嘗自幸得進學之次序,且又鼓舞後學從入之門。又對其子弟云:「小學、《四書》,其中義理關切甚大,吾敬信之,直如對神明。」
原文 時策士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考官王應麟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慶。」帝賜及第。
直解 文天祥策以「君道當法天行健」為對。帝親拔為第一。王安石以來,狀元多非其人,至末運得一文山。王應麟批卷,卜其一生忠義,冠絕萬古不爽雲。
原文 元主侵蜀,內侍董宋臣請遷都以避敵鋒。判官文天祥上書,乞斬宋臣,不報。
直解 元侵四川,逼近帝都。宦寺董奏帝遷都以避其銳氣。時天祥初受判官,上書斬議遷都者。
原文 右丞相董槐政務大體,任人先舊,嗜進者不悅。又極言丁大全奸邪。大全先圍其第,迫之出城,而罷相之制始下。太學生六人極言大全之奸。大全取旨,削六人籍,編管遠州,士論號「六君子」。
直解 蕭山尉丁大全諂事內嬖,竊弄威福。槐惡之,大全懼,日夜求槐短於帝。槐入對,言大全邪佞不可近。大全怨劾槐,因夜半擅召兵露刃圍槐第,驅出城,而罷相之制方下,物論大駭。太學生陳宜中、黃鏞、林則祖、曾唯、劉黻、陳宗六人上書言:「進退大臣,當以禮。」遂極言大全惡。大全怒,矯旨籍六人編遠州,士論翕然稱之,號為「六君子」焉。
原文 加賈似道少師,封衛國公,將士進官有差。似道既至,詔百官郊勞,如文彥博故事,獎眷甚至。時帝年高,內侍董宋臣、盧允升為之聚斂,以媚悅上意。引薦奔競之士,交通賄賂,置諸通顯,又引外戚子弟為監司郡守。作芙蓉閣、香蘭亭宮中,進倡優傀儡以奉帝為游燕,竊弄權柄。群臣有諫者,帝宣諭使去,謂之節貼。似道既相,百官守法,人頗稱能。然既顓政,權傾內外,蠱惑帝心,進用群小,變更法制矣。
直解 哲宗詔起文彥博平章軍國重事,命百官郊餞,設祖帳以迎。理宗待似道亦依此故事,眷禮極隆。時帝老年,憑內侍輩斂財物以悅其心。兼進匪人,通貨賄以陟通顯。又引閻貴妃子侄賈似道子弟,為監司郡牧以斂錢糧。作亭閣,獻倡優之輩以奉帝。竊帝威柄,不容諫諍。初相,令百官守法。人以為似道有相才。及權柄在手,內而朝廷,外而郡邑,惟其威權所使,帝心被惑,群小進御,比初相立法,更變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