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如何確認一場新的媒體革命正在發生?

四十不惑?其實是四十不服。

多年前,有一位叫陳凱歌的導演,在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時談到他的新片《荊軻刺秦王》,說了一句話我至今印象極深——「每個人都有其歷史自覺性。」

我們這一代媒體人呢?在大時代的轉折、裂變、重新捏合的歷史流沙之中,我們該主動扮演什麼角色,不激不隨、順流逆流、和而不同?

四十歲的這一天,是普通的一天。既沒有一覺醒來大徹大悟,也沒有閉目合什四大皆空。零碎的工作、微信、市聲和各種信息填滿了每一分鐘,使你既不可能停下來斟酌生活的本身,也不可能留出空當咀嚼時間的本身。無可追憶,未及回望,當24小時/1440分鐘/86400秒流盡,新的一天就像沙漏一樣翻個個兒,重新開始循環。

一句話,缺乏任何歷史感。

四十不惑?其實是四十不服。

中年人生也可以不那麼油膩,不那麼庸常,不那麼自我厭惡。

不惑,是你自認為生活的皺褶已被熨平,是你下意識地迴避那些更終極的疑問,是你想和這個世界和談。

但我想試試追求另一種意義上的不惑——想清楚人生下半場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墓碑。當我死去,如果墓碑上只是刻著「這裡埋葬著一位前媒體人」,想想都覺得無聊。在過去的2年多時間裡,我反而陷入了人到四十最惑的階段,那些確定人生新方向的同齡朋友們所擁有的清晰感和奮不顧身,太讓人嫉妒了。

過去10多年在古典媒體行當裡打鐵鑄劍一般的線性生涯驟然被互聯網打斷,老臣的倉皇辭廟尚且可諒,而新媒體衝擊帶來的最可怕的後果是,一代最有才華的年輕人不再選擇加入這一行業。

但其實,放大視野來看,我們仍深處於大內容產業和大傳播格局之中。一代人正站在十字路口,也許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十字路口。舊事物已經消亡,新事物仍然朦朧不清,沒有人能夠解開未來之謎。

世上原本沒有路,因為走的人還不夠多,所以新媒體也還沒有路。2年前,小書《新媒體革命》得以出版,並贏得不少讀者的抬愛,讓我得以確認,對新媒體傳播的研究和實踐正是自己人生下半場的興趣和熱愛所在。

述,並做之。2017 年底,我和我的團隊潛行一年推出的「數字品牌榜」正式發佈,通過挖掘社交媒體大數據,並運用機器學習的算法模型,計算用戶口碑以反映數字品牌的資產和價值。如果說品牌傳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在用戶頭腦中的存在感、佔有率,那麼「數字品牌榜」及相關服務產品則是史上第一次讓「心智佔有率」這一概念不再只是一種比喻,而成為一種數據化的表達。

四十不惑?其實是四十不服。

是跟自己較勁,是在懷疑自己。

本書初版命名為《新媒體革命》。但過去2年多來,我卻不斷產生越來越大的疑惑:如何確認一場新的媒體革命正在發生?

斷裂是人們容易注意到的部分,相反,連續性則難以察覺。

我們能列舉出諸多傳統媒體宣佈停刊、停印的消息,廣告市場漲跌互現的數據報表,新的媒體平台誕生,新的現象級在線媒體問世……但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新舊媒介形態和產品之間的繼承性、遺傳性,甚至是本質上的同構性。

比如各類自媒體號實質上就是自出版的雜誌,無改「訂閱」的本質;比如各種新媒體的贏利模式,仍然是內容—讀者—廣告的鏈條;比如那些爆紅的情感、雞湯、成功學、女性類大號,也就是新時期的《知音》《讀者》《故事會》和《時尚》罷了。

鹹與維新的結果,必然會有許多的「偽新」,它們披上新的外衣,收割著葉公好龍式的知識愛好者的智商稅。

讓我們從生產者和分發方式的維度去審視,以認識和界定三個新媒體代際的範式轉換和「革命」跡象。

新媒體革命的三個代際

什麼是這個時代中的大轉折?情形難以認定。一個精確的節點永遠是充滿爭議的。重要的並不是日期,而是事件的順序。一個事件往往是另一個事件的基石。如果非要硬生生地在時間線上標記一個開天闢地的紀元日,反而吹散了事物演進的線索。

真實的狀況可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種子在舊王朝中孕育,新時代中仍有舊氣象會復辟。甚至所謂的新舊媒體會融合而成新的媒介生態森林,攀援、纏繞、寄生、共存,直到新的食物鏈獲得暫時穩定。

一切都是中間過渡形態,一切都還在「形成」中。

四十不惑?其實是四十不服。

過去即異域。那些過去熟悉的事物正漸漸變得陌生,變得遙遠,即使就新媒體嬗變的最近5年而言,很多當時風頭無兩的代表性媒體、人物和現象,如今已漸不再被人提及和憶起,更甭提那些已經被埋入灰燼中的當時頗具先鋒實驗意味的產品,比如默多克的The Daily,《紐約時報》的NYT Now、NYT Opinion,獨立資訊APP——Circa……以至於,我們已經忘了,很多當下所矚目的頭部大號,正是這些先行者的新一代基因變異,而不是什麼完全嶄新的物種。

察覺其中的連續性,才能促生一次又一次的迭代。

這也是時隔2年後,我再次全新修訂小書的原因,並命名為《新媒體革命2.0:算法時代的媒介、公關與傳播》。與初版相比,此次全書增補了大約5萬字,著重加強了有關公關傳播、企業自媒體、受眾族群研究,和以大數據、AI 為特徵的算法時代中內容產業的未來演進方向的思考。特別地,為每一章都繪製了一份思維導圖,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現每一章的論述邏輯。

相信新媒體業還會不斷變異、演進和瘋長,願你和我一起,讓本書也隨之不斷迭代更新。在本書修訂過程中,特別感謝諍友——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傳播部副總監段偉兄和其他師長的圈閱,彌補了我在很多方面見解的疏漏、錯誤和偏頗。本書肯定還存在著不少硬傷和認知偏誤,則是由我個人的學識淺薄所造成的,非常期待任何人能給予更多的罵評。

這本書,和「數字品牌榜」一起,是我在四十歲之後,希望開啟的「第二人生」。小說《擇天記》裡的主角陳長生孜孜以求的就是「逆天改命」,新技術、新媒體事實上就是給了我們這一屆古典媒體老兵「改命」的機會,去「不同凡響」,去賦予時間以創造的意義。這就是我們的「不服」。

波蘭詩人米沃什在92歲時給自己寫了一首詩,我很喜歡,希望也能如此回望一生,並可以以此心境從現在步行至92歲。

這應是一種對生命至高的獎賞。

願你我擁有。

《禮物》

作者:[波蘭] 米沃什 譯:西川

如此幸福的一天

霧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園裡幹活

蜂鳥停在忍冬花上

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佔有

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記

想到故我今我同為一人並不使我難為情

在我身上沒有痛苦

直起腰來,我望見藍色的大海和帆影

仇勇

2017年底於北京

《新媒體革命2.0:算法時代的媒介、公關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