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信任到權威的新鏈條

但現在,世界翻轉了。

傳統媒體失去了對新聞源的壟斷控制;媒體受政客和商業利益的影響,炮製有傾向性的所謂報道;更進一步,媒體從業者違背職業操守的利益輸送和收受賄賂現象屢被曝光……現實如果是一位法官的話,對呈堂證供的採信原則已經發生了變化。

但在從權威到信任的鏈條破裂的同時,一個從信任到權威的新鏈條則正在形成。

感謝互聯網。博客、微博、微信和網絡社區的興起,讓人人都成為前線報道的記者,他們發佈消息,快速點評,還作深度調查,甚至新聞當事人往往主動上網曝光事件的一切細節。而那些非職業的自媒體人和傳統意義上的專家正成為新型的專業人士,他們求證事實、補充背景、給出專業意見,由此建立起作為信息傳播源的信任感。以至於公眾越來越傾向於相信他們在其專業領域的權威性。

過去,記者發表的報道很容易獲得信任感,是因為有媒體的權威性為其背書。但漸漸地,記者的專業度和可信度增加,反過來會為媒體的權威性提供證明。同時,也讓記者有機會脫離媒體建立由信任到權威的個人鏈條。比如沃爾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也就是業界熟知的「莫博士」,他在《華爾街日報》開設的莫博士專欄一直是IT界最受信任的產品評測專欄之一。2014 年,他與《華爾街日報》解約後創辦的Re/code一時成為美國最新銳的科技媒體之一。

正如前資深媒體人申音所說,這是權威媒體時代的瓦解,信任媒體時代的開始:1權威來自權力保護,信任依賴用腳投票。2權威粗暴審判,信任合理證偽。3權威的崩潰總是某個蟻洞,信任的建立需要無數細節。4組織代表權威,信任源於個體。5權威的施展來自恐嚇,信任的累積需要魅力。6專業主義是一切信用的基石。

在中國,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知乎。在我看來,知乎才是真正的新媒體——而不是虎嗅、鈦媒體等一眾新興科技網站。知乎鼓勵對所問問題由有經驗或從業人士來回答,並通過「贊同票」讓有價值的回答前置,從而有效地對信息進行篩選。由此推導,媒體從業者其實最有資格回答的問題,其實是關於媒體行業本身,而其他領域的問題,業內人士的回答往往優於媒體的報道。

我在知乎上看到的最奇葩的一個問答是這樣的:

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大家不吃屎是不是僅僅因為屎聞著臭?

畢竟大家都沒吃過沒人知道味道,但是臭豆腐也很臭,說不定屎其實很美味呢?那樣人類豈不是幾億年來都和一樣美食失之交臂了嗎?

楊小草,因為屎評家的身份而火真不是令人高興的事……

這是一個好問題。(教授起手式)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它本身不好吃。其次,就是它的本質是食物殘渣等各種被搾乾利用價值的東西,沒有必要去吃它。即使是一個飢餓的人,也不會。因為你不但得不到營養反而要消耗能量去消化它。除非,遇到電鋸狂魔逼著你吃,不吃鋸你一條腿那種,我肯定去吃,前提是少於3斤!!!我平時飯量也才2兩啊喂~

最後,本著知乎的認真精神,我要去實踐一下到底好不好吃。

未完待續~

~我是萌萌的分割線君~

吃完回來答。

用一次性筷子挑了一點,猶豫了半分鐘還是放到了嘴裡。

首先濃濃的苦味,細細感受還發現有點酸,舌尖一卷有些粗糙的感覺,就像捏一把泥土一樣。

然後就馬上吐掉,再漱幾次口。

不放心又漱了幾次口。

確認存活,確認沒有後遺症。

以上。

這的確是知乎提倡的「有經驗」的實證精神,因為回答者真的去嘗了一下大便的味道……這個回答在知乎上得到了1259個贊同票。

知乎是新媒體,但卻與古典媒體甚至自媒體的內容生產方式不同。黃繼新是知乎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他在總結知乎的秘密時這樣告訴我:「知乎不掌握內容,而是掌握內容生產的工具。」

這正是我稱知乎才是新媒體的重要原因——它革新了生產方式。它並不「生產」內容、「擁有」內容,而傳統媒體既生產又擁有內容,所以才會對版權如此在意。

很可能,如有一種或多種(技術)方法解決內容的版權問題,才能催生出新媒體。而版權,也很可能是界定新舊媒體的重要分界線。

2009年12月,新聞集團董事長魯珀特·默多克在出席一個論壇時曾經這樣說道:「傳媒企業需要提供人們想要的新聞。我說不清曾拜訪過多少報社,它們的新聞獎項掛滿了房間,而發行量卻在急劇下滑。這說明,編輯們是在為自己做新聞,而不是做對他們的客戶來說有意義的新聞。一家新聞機構的最重要資產,是它與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信任,這種信任關係的背後,是讀者相信編輯們關心他們的需求與利益。」是的,信任,是媒體最寶貴的資產。

歡迎進入由信任建立權威的信息傳播世界。正如《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翻轉世界》一書作者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所預言的那樣:「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時代,由算法收集信息和人類策劃與詮釋的新聞報道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等這一切混入社交網絡與網民共有的聲音中時,未來將出現結合李普曼、杜威、電腦和一般大眾的完美組合。」第三章思維導圖

《新媒體革命2.0:算法時代的媒介、公關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