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皮要厚,不要怕挨罵

掌握了發展的產品觀後,你會發現這世上沒有任何產品能夠做到完美無缺。產品經理們追求的應當是某一方面的極致,絕非完美。既然產品存在缺陷,我們就要有勇氣承受用戶的各種不滿情緒,用開放的胸懷傾聽客戶的抱怨甚至謾罵。這意味著產品經理需要有一顆粗糙的心。說得通俗一些,產品經理的臉皮一定要厚,不要害怕被人罵。

讀研究生時,我曾經研發過一款防病毒卡。光研發填不飽肚子,而銷售則意味著不可避免地會和用戶直接打交道。正是這次銷售經歷,讓我深刻地明白了一個道理——挨罵是產品經理的必然經歷。

由於我的個人經歷比較順,從本科到研究生都是保送,是生活在象牙塔裡的天之驕子,還拿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的二等獎,因此,我骨子裡頗有些驕傲和自負。但當我為了銷售產品低下驕傲的頭、和那些用戶打交道的時候,才發現挨罵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用戶對你的產品不滿意自然會罵你——你的軟件怎麼這麼爛?你怎麼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剛開始挨罵時,我心裡十分難受。作為產品的研發者,這種赤裸裸的謾罵無異於在我臉上直接扇了幾個耳光,生氣是難免的,按捺不住時甚至想要反唇相譏。我的這種體會可能會引起一些產品經理的共鳴:你會感覺用戶很傻,甚至有些不可理喻,產品已經免費提供給他們使用了,卻依然喋喋不休,沒完沒了地埋怨;你會認為用戶沒有耐心,會感到委屈——你明明開發了10個功能,但只要有一個功能不好用就會被用戶罵。

在世俗的眼光中,今天的我可能算得上是一個成功者。但是我很清楚,我只是一個經歷過較多失敗的人,我也是在用戶的罵聲中成長起來的,甚至曾被別人罵得狗血噴頭。最極端的時候,有幾家特別恨我的公司雇了成批的水軍來罵我。當然,罵歸罵,水軍也不能純粹造謠,於是他們用「放大鏡」挑360產品的毛病,找到一個就大肆渲染。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水軍的進攻對我和360而言是最好的助力,我們如果能將產品做得更完善一些,讓他們無可挑剔,找不到批評的切入點,自然也就能夠贏得用戶的青睞。事實上,對於挨罵這件事,不妨換些角度來思考。

1.抱怨的人才是真正的買家

能直言不諱地指出你的缺點的人是你生命中的貴人;整天在你跟前奉承、時常把你吹上天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看你笑話的人。千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隨之起舞,否則會摔得很慘。沒人批評你是件很恐怖的事,遲早有一天你會因為這一點而失敗!

人人都愛聽肯定、表揚的話,但是「忠言逆耳利於行」,對你負責任的人才會批評你,認為你「孺子可教」的人才會批評你,真心待你的人才會批評你,願意操心勞力教你、帶你、幫你進步的人才會批評你……

業界有句流傳已久的名言,叫「抱怨的人才是真正的買家」。那些抱怨你的產品差的人,恰恰是你的產品的忠實使用者——大多數情況下,當一個用戶對你的產品感覺不好時,會直接放棄它,而不是向你抱怨。批評你的人,都是關注你的人。因此,一旦有用戶批評你的產品,你一定要珍惜。

2.被批評並不丟人

有人認為受到批評是件丟人的事情,比較傷自尊,我覺得這是一個誤區。如果出現小錯誤後不能及時修正,由小錯釀成大錯才是真正丟人的事情。是否接受他人的批評,與自尊沒有絲毫關係。真正自尊的人,更要接收來自多方面的聲音。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掌握分析事情的多種角度,又能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還能增強自己的判斷力。

3.兼聽則明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產品,你的產品肯定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和缺陷,更好的解決思路往往隱藏在那些聽起來刺耳的反對意見裡。因此,面對批評應該持包容的態度,即使已經做得很好,也要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意見,此所謂「兼聽則明」。

如果一聽到他人的批評,就急著替自己辯解,那你什麼新產品都無法開發。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聽到批評後做兩件事:

第一,把你應該做的事情盡力做到最好,用事實說話,讓那些對你有非議的人無話可說。如果你可以採取行動證明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那麼別人的指責和批評自然不攻自破;相反,如果確實是你的做法存在錯誤,那麼,即使花費再多的時間和精力為自己辯解,也只能是做無用功。事實勝於雄辯,客戶永遠只會相信自己親身經歷的。

第二,和批評你的人進行交流,瞭解對方的想法和意見。所謂「當事者迷,旁觀者清」,多聽取別人的意見更有利於我們發現自己的錯誤。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在聽到批評後不要生氣,也不要氣餒,最重要的是去真正瞭解問題所在。事實上,這是一個學習和改進的好機會。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產品如同藝術品,需要長時間地打磨、嘗試和試錯。產品經理一定要擁有一顆粗糙的心去接受大眾的非議,厚著臉皮聽取用戶的批評。錯而能改,善莫大焉。

4.偏聽則暗

兼聽則明強調的是盡可能多地聽取來自不同方面的聲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做產品要多聽用戶的批評意見,但是又不能完全被某些用戶牽著鼻子走,此所謂「偏聽則暗」。

「兼聽則明」和「偏聽則暗」的關係十分微妙,但並不矛盾。產品經理確實應該多聽用戶的意見,但不能將用戶的意見簡單地全盤接受,而是要將盡可能多的用戶意見收集整理後,進行加工和思考。打個比方,甲用戶希望你為他提供包子,乙用戶想吃餃子,而丙用戶要的是煎餅,你該如何是好?不同用戶的表面需求大相逕庭,但本質需求可以歸結為一個主題——用戶其實是餓了。弄明白這一點後,你就會發現看似完全不同的用戶批評意見,可以用同一個改進方案解決——給他們一包方便麵就好。用戶要的不是你的產品,而是產品的使用效果。

360在研發手機助手3.0版本時,曾經嘗試更換UI(用戶界面)主色調——將360一直以來採用的綠色變成藍色。結果在向用戶徵集意見時收到了鋪天蓋地的反對聲音,80%的用戶表示已經習慣了綠色,對藍色不能接受。

意見收上來後,產品經理臉色鐵青地找我反映情況,說:「周總啊,這事兒不能辦,用戶們不但不答應,還把我們給罵了,說我們瞎折騰。」或許是挨罵的次數太多了,我的心早已超然了(或許是沒心沒肺),我安慰產品經理別著急上火,並專門帶他去了798藝術區拜訪藝術家,和他們溝通哪種藍色更能讓人感覺舒服。

藍色有十多萬種,不同藍色的含義和代表的調性也不盡相同。為找到適合3.0版的UI主色調,我們的產品經理團隊歷時兩周進行專項討論,對比了上千種色板,深入走訪了東南亞多國,最終選定了馬爾代夫藍作為主色調,並將主界面做了一些簡單的樣式調整。發佈新版本後,我們通過各種媒介向用戶宣傳馬爾代夫藍背後的含義,並再次徵集用戶意見——70%的用戶表示,對新版本的顏色非常滿意。

對於這個結果,產品經理一臉無奈地跟我說:「我們的用戶太難伺候了,發佈前說不喜歡,發佈後又說喜歡。」我卻認為是我們對用戶的理解出現了問題。用戶之前不接受是因為我們改變了用戶的使用習慣。大多數人通常不太願意接受已經熟悉的事情突然發生改變。常言道「人心思定」,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以用洗衣機洗衣服為例,常規的流程是將衣服往洗衣機裡一放,再按下按鍵,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洗衣機了。假設突然有一天洗衣機升級了,需要改變以上操作流程,即使洗衣效果能得到明顯提升,也必然會讓很多人不滿:「為什麼改變操作流程?我覺得之前的流程挺好的。」但是,如果你將版本升級的原因以及花費的心血向用戶解釋清楚,用戶至少會願意為你的認真買單。

產品經理一定要擁有自己的獨立產品觀,不能百分之百地吸收用戶的意見。要知道,沒有一件產品可以滿足所有用戶的要求。你在研發一個功能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其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不是做500個功能滿足500個人,最後就能得到500個用戶。蘋果的產品也有很多缺點,只要在一點上做到極致,打動絕大多數用戶,產品就有市場。

《極致產品:國民簡明爆品實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