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以未來為話題的書,傳達的只是一些輕鬆的暢想和率性的臆斷。而麥卡菲和布萊恩約弗森的這本新書,細緻中不乏節制地分析和描述了未來商業和技術世界的真實情景。對所有用心思考商業世界正在發生的種種而不得其解的人,讀這本書都會有茅塞頓開之感。
相比於他們三年前出版的《第二次機器革命》[1] ,這本書展望未來時更接地氣。它所呈現的未來,的的確確是「早已發生的未來」。
按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前CEO(首席執行官)郭士納的說法,商業競爭(商戰)分為兩種,一種是面向未來、值得打下去而且越打越精彩的戰爭;還有一種是實際上已經結束、屬於昨天的、越打越乏味、即使贏了也沒有意義的戰爭。有膽略結束「昨天的戰爭」,並發動屬於未來的戰爭,是卓越領導者的重要標誌。
《人機平台》是寫給那些正準備發動面向未來的戰爭的領導者的。
2016年4月,阿爾法狗(AlphaGo,圍棋機器人)戰勝李世石,在全球引發了對人工智能持續至今而且在今後會愈演愈烈的追捧,以至不少人以為,對人工智能的熱捧不過是媒體和資本炒作的結果。但如果你讀過麥卡菲和布萊恩約弗森出版於2014年的《第二次機器革命》,你會很自然地意識到,人工智能成為科技界和商界關注的焦點實屬必然。
顛覆性的力量「都是躡著貓步而來」(安迪·格魯夫語)。突變出現時我們之所以感到詫異,是因為我們對早已湧動的暗流缺乏感知。兩位作者是那種感覺靈敏到能聽得見貓的腳步聲的人,所以他們能在熱點出現之前就真切地描述熱點。
在《第二次機器革命》中,作者明確地告訴讀者,以蒸汽機為代表的1.0版機器,是四肢遠比人類發達但腦力為零的「大力士」,「它們高效地『外包』著人類的體力。而以機器人、3D(三維)打印機、超級計算機為雛形的新機器導致了人類腦力的大幅度外包。這種『靈長類機器』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其真正的特性不僅在於它們具有腦力,更在於它們的腦力能夠以巨大的加速度持續進化。新機器大爆炸、大裂變式的腦力增長將不斷釋放令人震驚的生產力,在諸多方面將不斷讓人類自歎弗如,人類以往對生產力的計量體系將面臨窮盡和崩潰」。(本人2014年為《第二次機器革命》中文版寫的推薦語。)
三年後的今天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作為新物種的新機器進化的速度和樣態,其中有兩點格外明顯。第一,它進化的速度比人們想像的快得多;第二,新物種已經呈現出新的變種。
如果說《第二次機器革命》關注的更多是有形的機器——新機器的「形」,作者三年後寫的這本書,更深入地看到新機器的本質——新機器的「神」。作者看到,有形的智能機器之外,還有兩種「大象無形」的機器,即兩種我們不以為是機器但具備了機器的根本特徵,而且比有形的機器更強大、更具「殺傷力」的機器——平台(platform)和大眾(crowd)。
機器(machine)的本質是它所內含的機制(mechanism),即一種轉化、放大、優化人的能量和技術的系統化能力。機器人、超級計算機當然具備這種能力,平台和大眾同樣而且更加具備這種能力。
兩年多前,本人與凱文·凱利做過一場對話,我印象最深但又稍有迷惑的是他的一個觀點:不要把人工智能狹窄地理解為機器人,與機器密切相關但比機器的智能更強大的智能,是一種人機化的智能,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網絡智能,也可以叫雲智能——把機器與機器、人與人同時連接起來後湧現出來的網絡。
讀完《人機平台》,我才真正明白了他到底在說什麼。
簡單地說,當今世界上出現了三種「新機器」,或者說是三種智能——機器(智能),平台(智能),大眾(智能)。
與這三種「機器」相對應的,是三種相當常見、傳統的東西——人腦,產品,公司(作者稱之為「核心」)。
作者首先向我們展示的是人腦與機器、產品與平台、核心與大眾之間的競爭。這是一種看上去極端不對稱的競爭。
要理解什麼是「極端不對稱競爭」,我們不妨回味一下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的故事。
阿爾法狗已經沒有任何懸念可戰勝人類頂尖棋手,這就是一種不對稱競爭。但對於我們這些對機器學習和圍棋的真實難度不知其詳的人來說,體會其中的「極端不對稱」,可不那麼容易。
書中講到的一個案例也許更能感受到人腦與機器腦之間競爭的極端不對稱。
美國有一個研發抗癌藥的頂級研究團隊做了一個有趣的對比實驗。這個實驗展示了機器人到底有多大的能耐。這個機器人是由IBM研製的,名叫沃森。該研究團隊一直在尋找一種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的酶。研究人員把這個任務交給沃森來做——讓沃森「閱讀」了針對該主題公開發表的7萬篇科學論文,並要求它提出方案。有意思的是,這7萬篇論文都是在2003年以前發表的,而2003年到2013年發表的論文有意不讓它「讀」。他們就是讓沃森回到2003年,與全球的頂尖科學進行一場科研競賽。結果是,沃森提出了7個被證明有效的方案,而全世界這個領域所有頂尖的科學家在10年間提出的解決方案也只有10個。
這是一場一個「人」對所有頂尖科學家的競爭。換言之,如果讓沃森與人「單挑」,人勝算的可能性是零。最重要的是,沃森的「智商」是呈指數級增長的,而個體人的智商幾乎是不變的(如果不是退化的話)。想像一下10年後沃森的智商,我們會不寒而慄。
這是一種動態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不對稱。已處於明顯弱勢的一方如果不放棄競爭的話,就只能以不懈的努力來反覆證明自己注定並且越來越不成功,只能從初期的一方尚有些許勝算的戰爭,演變為「屠殺」和「被屠殺」。
平台與產品,機構與大眾(眾包、眾創、眾籌之「眾」)之間,也呈現出這種極端不對稱。Facebook(臉譜網)是一個不自產任何內容的媒體平台,但它提供的媒體內容、實現的媒體收入,已經超過了美國所有自產內容的傳統媒體的總和。不擁有自己的商品和倉儲、物流系統的阿里巴巴的市值,已經是沃爾瑪的兩倍多,而且這種差距會持續增大。優步讓全世界無數的出租車公司和司機恐慌不已,不擁有一間房的愛彼迎接待客人的數量早已把傳統酒店業巨頭萬豪拋在腦後。這就是產品與平台之間的極不對稱。
大英百科與維基百科之間,傳統操作系統與Linux之間,則代表著核心(機構)與大眾之間的極端不對稱的競爭。
但這本書並非在發佈關於未來的一系列災難預言。
壞消息是,人與機器的「標準夥伴關係」——人掌握勿庸置疑的主動性和控制力,機器高效完成輔助性工作——已開始鬆動甚至瓦解,機器正在擁有逐級而上的自主性。我們已經感受到了機器不甘與人平起平坐的氣勢。
好消息是,如果人和企業有自知之明,明瞭機器「尺有所短」,自己「寸有所長」,在某些方面優雅地放手或退位,在顯而易見的「極端不對稱」中發現機器、平台和大眾的軟肘,找到隱秘的逆襲點和平衡點,我們就能重建人機生態,在「新寒武紀」裡成為與眾多新物種和諧相處的新物種。
讀這本書,強烈地感受到自己被引領著,一次次領略直擊問題本質的認知快感。通過多角度、案例與邏輯交相輝映的呈現,我前所未有地獲取了一幅關於智能時代「三生萬物」的生動圖景。如果只有時間讀一本關於智能時代的書,讀這本書是一個靠譜的選擇。
吳伯凡《伯凡時間》創始人,著名學者
[1] 《第二次機器革命》一書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社於2016年12月出版。——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