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控制論的創始人,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就在《人有人的用處》(1950年出版)中預言,「人與機器之間、機器與人之間以及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信息勢必要在社會中佔據日益重要的地位」。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在其影響廣泛的《數字化生存》(1996年出版)一書中指出:「人類將生存於一個虛擬的、數字化的生存活動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人們應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從事信息傳播、交流、學習、工作等活動。」今天,確實正如這些學者所預言的,人類已經快速進入了信息社會和數字化時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這種巨變正在以人們未曾預料的速度演進。美國學者安德魯·麥卡菲和埃裡克·布萊恩約弗森在《第二次機器革命》一書中描述了快速的技術進步,並討論了一些經濟後果。
最近,他們又出版了新作《人機平台》一書,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各個領域運用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顛覆性創新並獲得很大商業成就的精彩圖景。智能化的機器大規模地替代人的工作,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上,智能機器(通常稱為「機器人」)超過了人類能力。這使許多人開始擔心:越來越多的人類工作被智能機器所替代,意味著大量工作崗位的消失,那麼,會不會導致出現大規模失業群體?這樣的技術進步對人類有何意義?這不僅是一個重大的技術和經濟問題,而且深刻地觸及了倫理、法律以至哲學性的社會問題。
最近,沙特阿拉伯政府宣佈,給予一個叫作「索菲亞」的人形機器人以公民權利。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一個危險的趨勢,它突破了倫理和法律界限,技術如果向這樣的方向發展,可能嚴重擾亂整個人類社會。這將是一個錯誤的行動路線。當然,其他人對此也可能有不同的主張。
安德魯·麥卡菲和埃裡克·布萊恩約弗森在《人機平台》一書中指出,在這樣的時代,如果要瞭解人們接下來想要什麼,就需要瞭解人之所以是人的意義和技術路線選擇的意義。他們引述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忠告:「如果你們想使自己一生的工作有益於人類,那麼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鬥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以保證我們的思想成果可以造福於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進而深入討論了在高度數字化的信息化時代,人類必須以正確的行動路線走創新之路。他們通過對各個領域的現實創新案例的描述和分析來說明,「當今社會有眾多機會讓更多人做貢獻,用技術創造更廣泛可共享的繁榮」。書中指出:「今天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從事工作,創造出我們祖父母輩不曾想過的產品和服務。經濟體的要件之一,就是專門發明這些新工作的人。……機器並不擅於這種大規模的創意和規劃工作,但人類精於此道。企業家之所以成為個人回報及社會回報最好的工作之一,原因就在於此。新技術與合適人選配合起來,可以創造更具可持續性、包容性和生產性的高薪工作,從而使僱主、僱員和客戶受益。」
關於人與智能機器關係的深入討論,最終觸及了一個深刻的哲學性問題:人類推動技術進步的價值何在?是代替所有人的工作崗位,讓人變得徹底閒暇和懶惰,以至成為工作場上的「垃圾人口」嗎?也就是說,消滅人的工作,是人類技術進步的最終目的嗎?這不是《人機平台》作者的主張。相反,他們認為,智能機器人仍然是人的工具,所要探討的是,在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未來世界,人類需要有怎樣的行動路線,按照人的價值取向,發展信息技術和平台技術。他們說:「個人可以繪製自己的行動路線,企業和社會也同樣可以。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繪製自己的行動路線。」
以滿足人的需要為目的,人類經過極大的努力,實現信息化、智能化和平台化的科學發明和技術創新,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社會秩序重構,實際上就是要求,以機器包括智能機器替代人的大量傳統工作的方式,創造更多的新工作方式,並培養擅長新工作的人。人類發展的意義是人的潛能的發揮和全面發展。科學發明和技術進步的目標絕不是創造一個普遍懶惰和無所事事的世界,而是一個不斷探索未知和不斷創新的世界。因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歸根結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所以,人、企業和社會都要有不斷創新的行動路線和可行方案。這就是《人機平台》一書給我們的充滿樂觀主義和積極進取精神的啟示。
金碚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會長2017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