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萬物民主化之夢

所有人的自由對我的自由至關重要。

米哈伊爾·巴庫寧(Mikhail Bakunin),1871年

我們早就知道,已故的經濟學家可以極大地影響世界。我們最近才得知,匿名的黑客也同樣可以。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一名影響力巨大的經濟學家,他在1936年的名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觀察到,「實幹家自以為不受理論的羈絆,可他們卻常常是某位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目空一切的當權狂人,其狂妄荒誕的念頭,也往往出自數年前的三流學者。我相信,與思想的逐漸侵蝕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被遠遠誇大了。」

「的確,」凱恩斯寫道,「世界就是由他們統治的。」

凱恩斯認為,像亞當·斯密、卡爾·馬克思、大衛·李嘉圖、弗雷德裡希·哈耶克和約瑟夫·熊彼特這樣傑出的「世俗哲學家」[1] 的想法遠遠超出了經濟學的範疇。他們改變了人們如何看待公平正義、企業如何組織和創新、政府如何開展稅收和貿易等。經濟學家所考慮的是交換,它是一種基本和普遍的人類活動,因此,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最大想法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匿名的革命者

中本聰的想法也有巨大影響,雖然沒人知道他(她)是誰。[2] 2008年10月31日,一個以該名字命名的人或團體在網上發了一篇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短文。該文提出了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為什麼在線支付必須扯上銀行、信用卡公司和其他金融中介機構?為什麼它們不能像物理世界的現金付款那樣?現金交易有兩種吸引人的屬性,一是沒有交易相關費用,二是保留匿名,支付現金時通常不要求提供身份識別。實物現金也耐用、可重複使用,它一直在我們的經濟體中流通,被反覆用來支付購物。

各國政府還沒有表現出太多意願來創造數字化的美元、歐元、日元、人民幣等。[3] 所以中本聰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完全獨立的數字貨幣——比特幣。它嚴重依賴許多與加密技術相同的算法和數學原理,所以也被稱為「加密貨幣」,而加密技術則是製作和破解代碼的藝術和科學。另一方面,美元、日元、土耳其里拉、尼日利亞奈拉以及世界各國發行的所有其他錢幣被稱為「法定貨幣」,因為它們存在於政府法令或規則之中,政府只需宣佈它們成為合法貨幣即可。[4]

借助於「加密的」代碼和數學的現有組合,中本聰解決了一個難題,即隨著時間的推移,比特幣在整個網絡上被用於支付物品時,如何確定誰持有這種貨幣。在交易期間,參與者將使用他們的數字簽名,從買方向賣方簽付合適數量的比特幣。數字簽名業已存在,其效果廣為人知。任何人都很容易生成和驗證它,而且很難偽造,它還可以「化名」,即一個人可以生成數字簽名而不洩露其真實身份。中本聰建議,比特幣交易發生時,所有數字簽名都記入一個分類賬,它精確地記錄有哪些比特幣被使用,經數字簽名驗證的買賣雙方的匿名身份又是什麼。

奇思妙想

為了使比特幣系統能夠處理「雙重支付問題」,一個通用、易於參照的分類賬是必不可少的。這個問題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比特幣作為純粹且唯一的信息,其本質並不完全符合第5章討論的免費、完全和即時的信息產品經濟學原理。如果比特幣可以免費、完全和即時地複製,那麼偽造勢必猖獗。受化名保護的壞人會一次又一次地使用相同的比特幣,直至被抓獲為止,商家會上當受騙,信任會蒸發,系統會很快崩潰。

一個可信的、普遍可訪問的在線分類賬將解決雙重支付問題,它使商家或任何人能夠驗證潛在買家是否真正持有他們自稱持有的比特幣,以及他們是否在其他任何地方花掉了這些比特幣。

但是,應該由誰負責創建、維護和確保這個分類賬的完整性呢?它不能是銀行或信用卡公司,或者兩者的組合,因為中本聰建議的整個系統要點就是它根本不依靠現有的金融機構。政府也不能依靠,因為比特幣系統需要完全獨立於政府運作。事實上,它必須以完全去中心化的方式運作,不依靠組織或機構的任何核心部分,而且無論參與者如何隨時間變化,它都必須能夠生存和發展。然而,這是一種激進的、永久去中心化的哲學,而單一、永久、普遍可信的分類賬則是一種絕對需要,兩者如何取得一致呢?

答案是:通過數學和編程的另一個「天作之合」,並結合適量的利己主義成分。中本聰提出了一個按以下原理工作的在線系統:

1. 買賣雙方發生的每項交易都在整個系統進行廣播。

2. 被稱為「節點」的專用電腦定期收集所有交易信息,並確認涉及交易的比特幣以前沒有在其他地方使用過,從而驗證交易的合法性。一段時間內的一組良好交易被稱為一個「區塊」。

3. 在對交易開展上述工作的同時,這些節點也被捲入一種彼此的競爭之中,它們試圖找出當前區塊的一個簡短數字摘要,稱為「散列」。找到散列正確表達形式的第一個節點將贏得比賽。找正確的散列是一個試錯過程,它需要大量的計算工作,因此被稱為「工作證明」。節點的計算能力越強,率先完成此任務的可能性就越大。工作證明包含在區塊中,其保存方式使得另一個節點在更改區塊內容時將不得不重做所有工作。

4. 率先成功完成工作證明的獲勝節點在整個系統廣播其剛剛完成的區塊。作為獎勵,它被允許為自己創建並保持一定數量的比特幣,而數量則是事先定好的。[5] 這些比特幣的創建過程本身被記錄在區塊中。

5. 其他節點覆核此區塊,驗證其包含的所有交易是否合法,其工作證明是否正確。其他節點有充分的動機去做這件事,因為如果它們發現交易非法或工作證明出錯,那麼整個區塊就是無效的,這意味著與之相關的比特幣還未曾出手。

6. 一旦各節點確認某一區塊正確而完整,它們就開始組建下一個區塊並進行其工作證明,於是區塊創建過程又重新開始了。中本聰設計了這個系統,使其大約每10分鐘創建一個新區塊並獎勵比特幣。他指出,「不斷增加恆定數量的新比特幣類似於黃金礦工耗費資源以增加流通的黃金。」這個類比被記住了,於是世界各地管理節點的人員和組織被稱為比特幣「礦工」。

或許靠譜的比特幣

許多讀過中本聰文章的人認為,他所描述的這個系統實際上可以被建立起來,並且很有價值。數學和編程似乎能奏效。更重要的是,激勵也是如此。

只要有對比特幣的渴望,礦工就可以不經協調開展活動,與利他主義或社區精神無關,系統仍然會實現其目標並不斷成長。比特幣參與者不需要相互協調,他們只需要廣播他們的交易和完成的區塊。事實上,如果礦工們沒有相互協調,效果還會更好,因為協調可以很容易、很迅速地變成串謀,例如一群礦工湊在一起篡改歷史記錄,然後群吞所有的比特幣。

針對這類攻擊,中本聰的絕妙設計提供了兩種主要的防禦手段。第一種是工作證明,為每個區塊提供正確的散列是一項計算密集型的任務,其難度隨著每個新區塊的出現而呈指數式提高,各個區塊還用數學原理鏈接起來,使得攻擊者不僅需要重做他們圖謀的區塊的工作證明,而且還要對鏈上的每一個區塊,也就是之前創建出來的每一個區塊都重做一遍。各個區塊環環相扣地鏈接在一起,因此其所有交易的完整歷史記錄被稱為「區塊鏈」。

工作證明變得越來越難,這個事實本身有另外一種重要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接管」整個比特幣系統所需的計算能力[6] 呈指數級增長,並且從經濟角度上迅速變得不可行。許多礦工曾經寄望於挨個蠶食區塊,贏下比特幣競爭,因此認為值得不斷投資購買專業的挖礦硬件。為了接管整個系統,攻擊者勢必付出比所有其他礦工加起來還要大的代價。

對系統攻擊還有第二種主要防禦手段,即攻擊本身就是自取滅亡。如果對比特幣感興趣的人員和組織相信系統已經被壞人接管,那麼他們很快就會對它失去興趣,轉投其他項目或付款方式。到那時,比特幣會很快失去價值。既然這樣,攻擊者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錢來接管整個區塊鏈,然後只能白白看著因此獲得的資產,即數量龐大但一文不值的比特幣礦藏?這樣做沒有經濟意義,所以,唯一可擔心的攻擊者似乎就是錢多得沒處花的虛無主義者,他們至少有不為人知的複雜激勵,一心想著控制區塊鏈。[7] 中本聰推斷這樣的人並不多,或者說,他們至少比那些想看到資產增值的比特幣參與者少得多。

簡言之,中本聰的短文所描述的藍圖看起來可行,它在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又合理。區塊鏈剛好在2008年年底出現,當時,世界各地很多人對現有金融體系失去信心,無論對抵押公司還是對中央銀行本身都是如此。大衰退帶來的破產、緊急援助和其他市場亂象使許多人相信,全球的現狀是不公平的、不可持續的,抑或二者兼而有之。一種獨立於任何政府的新貨幣的想法吸引了許多人。用新舊幣種賺錢的可能性也引人聯想。條件已然成熟,有趣之事發生。於是很多人入了局。

‧ 2010年5月,居住在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市的程序員拉茲洛·漢耶茲(Laszlo Hanyecz)在一個比特幣論壇發帖,希望用1萬比特幣換取「幾個比薩」。4天之後,18歲的傑裡米·斯圖爾迪文(Jeremy Sturpant)接受了該項報價,並通過「棒!約翰」(Papa John』s)網站購買了食物。這是比特幣用於購買實體產品已知的首項交易,斯圖爾迪文花30美元買下比薩餅,因此「新鮮上市」的比特幣定價約為0.003美元兌1比特幣。如果斯圖爾迪文保留交換食品之後收取的比特幣,那麼它們在2017年1月中旬時的價值將超過830萬美元。

‧ 隨著比特幣趨於普及,許多促成其交易的市場也出現了。人們可以在這些交換市場上開具訂單,以某種價格買賣比特幣,計價通常採用美元或英鎊這樣的法定貨幣。當買賣雙方的條件得到滿足時,交易就被執行。在這些交換市場中,最大的、也是最臭名昭著的是門頭溝公司(Mt. Gox),它位於東京,在高峰期時曾占所有比特幣交易量的80%。自成立之日起,門頭溝公司就備受難題困擾,其中包括2011年時至少一次大規模黑客攻擊,導致虧損875萬美元。儘管如此,它仍保持上升態勢,直至2014年2月,公司管理層發現一個已經暴露了好幾年的安全漏洞。該公司遂暫停交易,關閉網站,並且在確認其系統交易「存在弱點」而且「比特幣消失」之後申請破產。公司崩潰時,總體損失約為價值4.7億美元的比特幣和2 700萬美元的現金。

‧ 比特幣第一次出現時,採礦工作雖然計算強度很大,但可以使用開源軟件和個人電腦來完成。然而對於每個後續的區塊,成功開礦所需工作證明的計算難度呈指數級提高。結果是部署資源的規模急劇上升。到2015年1月,比特幣網絡的處理能力是全世界500台最強大的超級電腦加在一起的1.3萬倍。在尋找廉價電力來源的過程中,成功的礦工在冰島、華盛頓州、內蒙古以及其他許多地方設點經營。針對比特幣開採進行優化的專用電腦芯片市場也很快建立起來,這類芯片泛稱ASIC,即面向特定應用的集成電路。

‧ 到目前為止,比特幣時代最悲哀的故事可能出自威爾士技術專業人員詹姆斯·豪威爾斯(James Howells),他從2009年起開採比特幣,當時,採礦幾乎免費,也沒什麼價值。豪威爾斯不小心將飲料灑到用於採礦的電腦上面,於是他拆了電腦。還好他把電腦硬盤放進抽屜裡面,這硬盤就是他所有比特幣的唯一記錄。但壞就壞在他在2013年清理房子時把硬盤扔掉了。當年晚些時候,他聽到比特幣漲價的新聞,記起以前的採礦經歷,意識到做了傻事,於是直奔那個收過他的垃圾的垃圾場。經理告訴他,硬盤最有可能被埋在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垃圾堆下面的幾英尺處。即使硬盤上的7 500個比特幣當時價值約750萬美元,豪威爾斯也仍然束手無策。

礦工和其他比特幣網絡建設者的行為舉止一如凱恩斯的預言,但夾帶一些有趣的叛逆成分。他們不是狂人,其中大多數人也沒有權力,但他們依然「狂妄荒誕」,其念頭不是出自三流學者,而是出自一個化名:中本聰。

分類賬大解密

一段時間以來,大多數主流經濟學家對比特幣作為世界上現有貨幣競爭對手的潛力持懷疑態度,甚至不屑一顧。他們指出,任何貨幣的兩個主要功能是交換手段和價值存儲。我給你這些美元、歐元或者日元,你給我那幢房子、那輛汽車或者那頓雞肉晚餐,這是交換手段;我的總淨值是X美元、歐元或者日元,憑這麼多的財富,我可以買到如此數量的房子、汽車或者雞肉晚餐,這是價值存儲。貨幣的穩定性對於這兩個功能至關重要。為了指導自己的活動、規劃自己的未來,人們需要知道手中貨幣的購買力將保持相對不變,或者至少會以可預測的速度變化。

但是,如果拿比特幣與美元等現有貨幣的匯率作為價值表達的話,那麼它的波動是近乎瘋狂的。2013年11月,它的價格上漲超過1 100美元,到2015年1月則下降了77%,低於250美元,兩年後又恢復到830美元以上。對於有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而言,這種波動使得數字貨幣「意趣盎然」,[8] 但它畢竟不適合作為主流的交換手段或價值儲存手段。

關於比特幣是否有能力成為真正貨幣的爭論正在展開,與此同時,有一小群人開始提出一個不同的觀點:真正有價值的創新不是新的數字貨幣,而是它所依賴的分佈式分類賬。真正重要的是區塊鏈而不是比特幣。

比特幣的動盪歷史證明區塊鏈可以實際運作。多年來,它按設計行事,是一種完全去中心化、無導向、不可改變的交易記錄。[9] 它原本打算記錄的交易僅限於比特幣的開採和交換,但是,為什麼就此止步不前呢?不難想像,區塊鏈可以用來記錄各種事物,包括土地所有權(或「冠名」)的轉讓,向一群人發行公司股票,辦公樓的買賣雙方都同意所有出售條件已經滿足,在夏威夷出生的嬰兒的名字、出生地和父母等。所有這些事件都普遍可見,它們是真實的公共記錄,無論誰想重寫歷史,它們都將不可否認、不可改變。

這真的是「太陽底下出新知」,真的很有價值。區塊鏈已經運行了若干年,經過了嚴格審查和壓力測試,是一種全球性、透明、不可改變的分類賬,可以在所有網絡上訪問,進入、參與及交易的費用為零。[10] 它的存在開闢了許多可能性,創新者和企業家也很快開始進行探索。

‧ 塞浦路斯尼科西亞大學(University of Nicosia)和舊金山的霍爾伯頓軟件工程學院(Holberton 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是學術機構使用區塊鏈分享認證學生成績單的早期實例。

‧ 金伯利進程(The Kimberley Process)是由聯合國支持的組織,它管理著一種認證,旨在減少進入市場的衝突鑽石的數量。傳統上,這項工作依賴紙質的原產地證書,但該組織的主席在2016年時報告說,他們正在開展一個區塊鏈試點,以便瞭解不可改變的分類賬可以如何改善現有系統。Everledger是一家位於倫敦的初創企業,它正在使用類似技術來認證用於消費者保險目的的寶石。

‧ 2014年,海關官員檢獲進入美國的價值5 000萬美元的仿製鞋,這是每年在國際上交易的4 610億美元假貨的一小部分。為了防止這種欺詐行為,鞋類設計公司Greats在2016年發佈了Beastmode 2.0 Royale Chukkah系列,產品搭載一個支持區塊鏈的智能標籤,方便其愛好者通過智能手機確認鞋子的真實性。

‧ 網絡零售商Overstock.com的首席執行官帕特裡克·拜恩(Patrick Byrne)從比特幣早期開始就一直是區塊鏈的倡導者。2014年9月,Overstock成為第一家接受數字貨幣的大型電子商務店舖。拜恩緊接著又創建了另一家子公司TO.com,該公司使用區塊鏈接來跟蹤金融資產的交換。公司的名字來自華爾街慣例:平台上的交易在零日之內結清,而不是「三天之後」(T + 3)。2015年6月,Overstock通過TO.com推出2 500萬美元的公司債券。2016年3月,它宣佈正在利用區塊鏈公開發行優先股。以上兩項都是世界首例。

‧ 2015年10月,納斯達克交易所推出了Linq解決方案,它使私人公司能夠使用區塊鏈技術,以數字化方式記錄股權。儘管Linq最初專注於私人公司,但納斯達克交易所認為,類似系統可以在公開市場中使用,從而降低90%以上的結算風險[11] 並「大幅降低資本成本」。

‧ 2016年9月,愛爾蘭農業食品公司奧努阿(Ornua)向塞舌爾貿易公司(Seychelles Trading Company)運送了價值10萬美元的奶酪,這是第一宗使用區塊鏈記錄貿易融資細節的國際貿易交易。除非滿足兩個條件,否則跨境貿易一般不會發生。首先,有關各方已經理順了貿易融資的所有細節,包括為在途貨物投保,確定何時轉讓所有權等。其次,有關各方都確認收到一整套完全相同的、與這筆融資相關的、正確簽署的法律文件。奧努阿公司與塞舌爾公司之間交易的所有文件在區塊鏈上發佈,將7天的流程減少到4個小時。

‧ 2016年6月,格魯吉亞共和國宣佈與經濟學家赫爾南多·德索托(Hernando de Soto)合作,在該國共同設計和試點一個基於區塊鏈的土地所有權登記系統。有關流程遷移到區塊鏈之後,房主和其他用戶的成本預計會減少,同時,由於土地記錄和區塊鏈的其他內容一樣都不可改變,因此腐敗的可能性也會相應降低。

智能合同

顯而易見,區塊鏈不僅適用於比特幣相關交易,而且還可用於記錄所有類型的交易,有些人還意識到,分佈式的分類賬是數字化「智能合同」最理想的「安身之處」,這是電腦科學家兼法律學者尼克·薩博(Nick Szabo)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的想法。[12] 薩博指出,商業合同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的基礎之一,它在許多方面與電腦程序類似。兩者都涉及明確的定義,程序涉及變量,合同涉及交易各方及其角色,並且兩者都明確在不同條件下會發生什麼。例如,書籍作者和出版商之間的合同可能規定,作者將稿件發送給出版商時將收到一定數額的稿酬,如果精裝書的銷售超過一定數量,那麼支付給作者的版稅將會增加。任何一位像樣的程序員都可以用幾行電腦代碼編寫這些條件。

但是,這又能怎麼樣呢?即使我們兩人用電腦程序的形式與本書出版商諾頓公司簽訂了合同,我們還是不清楚它為什麼比標準的紙質文字合同更好。我們是不是需要編輯把收到稿件的事情告知公司的應付賬款部門,讓它向我們支付稿酬?是不是需要諾頓的會計師來監控銷售,向我們簽發版稅支票?是不是需要法庭來解決任何我們無法解決的爭議?如果由於過失或篡改的原因,我們持有的合同這樣表述,而諾頓持有的合同那樣表述,那麼是不是需要法庭來確定哪個版本的合同才是「正確的」?最根本的是,我們和出版商是不是真的需要相當高的信任度,亦即信任對方誠實,尊重合同條款,不會有不良行為?

我們非常信任諾頓公司,但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已經在它那裡出版了一本書,體驗非常棒。而且,我們決定在諾頓出第一本書,主要是因為它已經營多年,有很好的聲譽,出版過我們非常尊重的作者的書,並得到我們出版經紀人的大力推薦。[13] 簡言之,有很多信號表明,諾頓是我們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14]

智能合同的倡導者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很不一樣。他們會注意到,我們可以依靠尼爾森圖書調查公司(Nielsen BookScan)之類的第三方,而不是一味相信諾頓能準確地向我們告知圖書銷售情況。然後,我們可以編一個程序,它可以訪問網絡、尼爾森的銀行賬戶、諾頓的銀行賬戶和我們的銀行賬戶,並且具有以下邏輯:

‧ 向作者和編輯提交一個頁面,要求每方點擊一個按鈕,確認稿件已經提交。一旦各方點擊了按鈕,就將資金從諾頓的銀行賬戶轉入作者的銀行賬戶。

‧ 開始使用尼爾森公司的服務來監控精裝書銷售情況。如果精裝書銷售超過一定數量,那麼就提高之後向作者付款時的版稅率。

我們之間實際簽署的任何智能合同顯然會比以上邏輯更正式、更複雜,但它不需要任何深奧的數據或代碼。編程很容易。

但是,如果有多個合同版本,或者篡改合同版本,這個潛在問題如何解決呢?這時就要用到區塊鏈,它提供了一種非常理想的解決方案,我們和諾頓同意合同條款之後,雙方只需用數字簽名簽約,並將其添加到塊鏈就行了。隨後,合同就具有與分類賬記錄的所有交易相同的屬性。它永久存在、可見、可驗證。最重要的是,它不可改變,事情發生之後,無論是我們自己、諾頓公司還是其他人都不能篡改記錄。我們或許希望用自己的數字簽名來備份或刪除記錄,以便獲得重新談判此智能合同的能力,但這是不可能的,區塊鏈被證實的完整性可以確保我們合同的完整性。

這類合同的主要優點在於:它消除了對多種信任的需求。我們不需要信任諾頓會準確計算圖書銷售,因為合同依靠尼爾森的數據來執行。或者說,如果我們達到了精裝書的銷售目標,出版商實際上將會提高版稅率,因為這樣做是不可改變的代碼的一部分。[15] 我們甚至不需要信任所在地區的法庭有能力、不偏不倚並且應對得當,因為智能合同不依賴它們來執行其條款或核實其合法性。該項合同只在區塊鏈上存在並執行,受益於它的開放性、可驗證性和不可改變性。

1996年,智能合同先驅尼克·薩博寫道:

那麼,對於智能合同關鍵思想的一種廣泛陳述就是合同應該嵌入世界。世界的機制應該如此構造,使得合同

(a)可以抵禦無知的破壞行為,並且

(b)可以抵禦複雜的、激勵相容的(即理性的)違約行為。

差不多20年後,區塊鏈世界出現了,它似乎恰好就是薩博描述的結構和世界。企業家、程序員和遠見卓識者注意到,把分佈式分類賬和智能合同結合起來的工作已經開花結果。

截至2016年年底,最著名的系統可能是以太坊(Ethereum),它將自己描述為「運行智能合同的分佈式平台,準確按照編程運行的應用程序,沒有停機、審查、欺詐或第三方干擾的可能性」。以太坊平台啟動了一些雄心勃勃的項目,下一章將討論其中的一個。

顛覆核心

在涉及加密貨幣、分佈式分類賬和智能合同的項目中,至少有一些似乎被以下期望所激勵:把之前集中的活動和信息去中心化,讓大眾明顯比核心有利。產生這種期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覺得核心變得太強大,不能信任。

在2012年的一次WELL大會的台上對話中,科幻小說作家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提出了高科技產業一小撮「堆棧」的想法。他說,「談論『個人電腦業務』『電話』『硅谷』或『媒體』越來越沒有意義,更有意義的是只研究谷歌、蘋果、Facebook、亞馬遜和微軟。」斯特林認為,「美國這五大垂直組織的孤島正在用它們的想像重塑世界。」

會議結束後不久,亞歷克西斯·馬德里加爾(Alexis Madrigal)在《大西洋月刊》寫道:

它們創造的世界看起來將會怎樣?我的想法是:你的技術將在孤島內得到完美應用,而且與個別堆棧的(臨時)盟友合作。但是在自己和競爭對手的接口處,它將被完全破壞。

在那一刻,你正試著做沒理由做不成的事,但它就是做不成,除了改變一下軟件,使之更工整地融入孤島,你還有什麼辦法呢?

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很多。

他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能信任技術產業最核心的企業會像照顧自己一樣來照顧消費者的利益。堆棧的力量似乎一直在增強,印證了斯特林的先見之明。例如,2016年7月下旬,他3年前點名的5家企業成為世界上股票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不信任並不限於高科技行業。在經濟衰退之後的幾年裡,公共關係企業愛德曼(Edelman)進行的調查發現,金融服務業是世界上最不受信任的行業。但是,這個行業的大型強權企業如何能夠被顛覆呢?要點是,顛覆的方式不會自動產生其他具有相同弱點和缺點的大型強權公司。

前景廣闊

2015年1月,喬恩·埃文斯(Jon Evans)在TechCrunch網站發表了「所有事物去中心化」一文,文章標題暗示著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簡單方式。作者質問,為什麼不採納比特幣、區塊鏈和智能合同的原理、流程和技術,更廣泛地應用它們?中本聰引發的加密貨幣實驗已經顯示出某些引人注目的東西,只要有一點點溝通,有足夠的數學和代碼,獨立、利己的大眾角色就可以為整個集體創造非常有價值的事物,並用自己的行事方式擊敗核心,在本例中,具體方式就是維護一個準確的重要交易分類賬。這一經驗的適用範圍有多廣?它的邊界在哪裡?

埃文斯的文章承認實現這一願景存在障礙,同時也表示有信心克服這個問題。這個例子很好地詮釋了「解題主義」這樣一種信念,即可以通過創業能量和技術創新的正確組合來解決難題。「解題主義」起初是侮辱性的詞語,作家葉夫根尼·莫羅佐夫(Evgeny Morozov)用它表示「一種智力病理」。然而,許多技術專家對「解題者」的稱謂不以為恥,反以為榮。2014年,馬克·安德森在推特的個人資料裡把自己描述為一名「自豪的解題者,始於1994年」。

對解題者而言,比特幣和區塊鏈本身就非常美妙。智能合同和相關創新欲成好事,使區塊鏈成為比分類賬更廣泛的事物,同時又保留了最理想的屬性。解題者的願景是:使區塊鏈成為開放、透明、全球化、免費使用(至少很便宜)、普遍可用、不可改變的儲藏室,它不局限於比特幣,還可用於各種信息產品交易。

挑戰公司

信息產品可以包括合同和軟件。來自大眾的加密貨幣解題者說,不妨想像一下,如果人們和組織允許程序訪問銀行賬戶、保險單、托管資金、投資組合等信息資產。繼而想像一下,這些程序可以訪問區塊鏈,把交易輸入其中,並且程序本身也會被記錄進去。那麼,由於區塊鏈的不可改變性,這樣的系統將保證程序代碼不被更改,不被黑客攻擊,程序因此而按照原先設想的方式運行。如此一來,陌生的新事物就會變得可能,合同和帶有現實世界影響的複雜交易將被自動執行,無須成本,也無須任何中央權威的監督或恩寵。

有人認為,區塊鏈足夠強大,可以直接挑戰堆棧,也就是布魯斯·斯特林等人所指的控制大部分網絡的大型科技公司。唐·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和亞歷克斯·塔普斯科特(Alex Tapscott)父子在其2016年出版的《區塊鏈革命》(Blockchain Revolution )一書中寫道:

企業的力量已經奪得許多精妙的點對點、民主和開放的技術,並將其作為無節制獲取價值份額的手段……亞馬遜、谷歌、蘋果和Facebook等強大的「數字化巨頭」……正在開採民眾和機構產生的數據寶藏……現在有了區塊鏈技術,一個充滿新可能性的世界已經開始逆轉所有這些趨勢。我們現在有了一個真正的點對點平台……它能開始改變財富的分配方式,首先是改變它的創造方式,因為從農民到音樂家,每一處的人們從一開始就能更充分地共享自己創造的財富。一切皆有可能。

在發達國家,許多人認為大公司變得太強大,金融業和高科技行業更是這樣。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法院相對弱勢,陌生人之間的信任程度較低,政府又奉行損害貨幣的政策。加密貨幣的倡導者認為,上述兩種情況的結果是一樣的,交換被扼制,機會被浪費,與本來可以過上的日子相比,人們過得更糟。

許多人開發比特幣、區塊鏈和智能合同,因為他們希望從本質上改善這種狀況,將市場經濟的重要方面從核心轉移到大眾,也就是從中央銀行、公司和法律系統轉移到世界各地忙碌不已的眾多電腦,這些電腦運行代碼,試圖將所有事物去中心化。

這工作該有多好?

本章總結

‧ 比特幣顯示出把社區徹底去中心化的潛力。通過結合數學(密碼學)、經濟學、代碼和網絡,它們可以創造一些與貨幣一樣基本、一樣關鍵的事物。

‧ 與比特幣相比,區塊鏈可能更重要,其分類賬是開放的、透明的、全球性的、靈活的和不可改變的,具有明顯價值。與智能合同和其他數字化創新結合起來時,區塊鏈的價值尤其明顯。

‧ 比特幣和區塊鏈最重要的作用,可能就是使得按自身利益行事的全球民眾和組織能夠創造出有巨大分享價值的事物。

‧ 比特幣和區塊鏈已經引發了一波創新、創業熱潮,目前仍不清楚它們最終將在經濟和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 有些人認為,銀行、高科技等行業的大組織已經變得太過強大,目前存在著一種可行的替代方案,因為極度去中心化的新技術出現了。

‧ 早期的實踐表明,新的分類賬技術需求很大。它能使許多現有的業務流程更節約、更快,也許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新的業務流程。

問題

A 開放、透明、全球化、靈活、不可改變的分類賬可能對你有什麼價值?你會放置什麼樣的文件、記錄或交易?你又會聯合哪些合作夥伴——客戶、供應商、第三方、政府機構等?你認為這樣的分類賬可以節省多少時間和金錢?

B 為了使分類賬對你有價值,它是否還需要徹底地去中心化,它可以由一個或多個組織擁有和控制嗎?

C 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對你有多重要?你打算接受它們作為一種支付方式嗎?

D 你將嘗試撰寫的第一份百分之百自動執行的「智能合同」是什麼?

E 你認為大規模去中心化會在什麼地方(如果有的話)推翻核心,並在未來5—10年內實現大眾的整體替代或大部分替代?

[1] 羅伯特·海爾布隆(Robert Heilbroner)在其1953年所著的《世界哲學家:偉大的經濟思想家的生活,時代和思想》(The Worldly Philosophers: The Lives, Times and Ideas of the Great Economic Thinker )一書中為經濟學家創造了這個標籤。

[2] 從2008年開始,中本聰通過化名的電子郵件、博客文章和構建比特幣系統所需的源代碼元素與全世界分享一個願景。她(他)在2010年年底進行最後一次公開溝通。從那時起,有些人試圖找到中本聰,但是沒有成功。關於比特幣創始人,已知的一件事情是,她(他)持有近100萬BTC(比特幣交易的首字母縮略詞),2016年9月時的價值超過6億美元,相當於所有流通比特幣的近7%。

[3] 一些國家政府已經開始研究數字現金。例如,英格蘭銀行已宣佈正在開展「一項多年期研究計劃,旨在評估引入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之後的主要經濟、技術和監管影響」。Bank of England, 「Digital Currencies,」 accessed February 8, 2017, http://www.bankofengland.co.uk/banknotes/Pages/digitalcurrencies/default.aspx.

[4] 1873—1971年,美元可以兌換成固定數量的黃金。理查德·尼克松總統推出的一系列經濟措施將美元兌為法定貨幣,美國的「金本位制」遂告終止。

[5] 原始獎勵設定為50個比特幣。2012年11月下降到25個,2016年6月下降到12.5個。這個被稱為「減半」的過程內置於比特幣軟件中,每建21萬個區塊就發生一次。「減半」最多發生64次,共產生2 100萬個比特幣,此後將不再產生。Jacob Donnelly, 「What Is the 『Halving』? A Primer to Bitcoin』s Big Mining Change,」 CoinDesk, June 12, 2016, http://www.coindesk.com/making-sense-bitcoins-halving. 因此,比特幣的所有參與者都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比特幣將會如何發行以及發行多少。對於美元、歐元、日元或世界各國政府發行的其他貨幣來說,由於政府有權在自認合適時增印錢幣,因此情況完全不同。當政府做出不明智的決策,太快、太多地增印錢幣時,結果就是惡性通貨膨脹。

[6] 一個實體要接管比特幣系統的話,必須擁有該系統50%以上的總處理能力,從而總是能夠率先完成工作證明,並因此決定哪些交易是有效的。

[7] 比特幣的價值可能不會因為被接管而崩潰。無論如何,法定貨幣的發行者可以按自己的意願增發貨幣,只要它是多少可以信任的,那麼法定貨幣通常就有價值。

[8] 實踐中,這通常意味著富有的投機者。

[9] 成功攻擊門頭溝公司和其他比特幣交易所的黑客並沒有損害區塊鏈本身。相反,似乎比特幣是盜自交易所的「熱錢包」,它是一個連接到互聯網的銀行賬戶,用於比特幣交易,但不是區塊鏈的一部分。

[10] 一項區塊鏈交易的各個參與方都可以決定加入交易費用,它將被支付給創建區塊的礦工。這些自願費用旨在作為對礦工的額外激勵。

[11] 結算風險是交易一方在另一方付款之後不能兌現承諾的可能性,反之亦然。

[12] 許多人認為薩博其實就是中本聰。但他一再否認這個說法。

[13] 我們的出版經紀人是非常值得信賴的拉斐爾·薩加林(Raphael Sagalyn)。

[14] 對於諾頓公司而言,表明我們兩位是好作者的信號要少一些。我們很感激該公司為我們提供機會。

[15] 如果擔心諾頓可能沒有足夠的錢支付,我們可以在智能合同中寫入代管賬戶或其他應急措施。

《人機平台:商業未來行動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