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智能銀行業、支付行為和貨幣

傳統貨幣的根本問題在於其正常運作所需要的信用。人們必須相信中央銀行不會導致貨幣貶值,但是法定貨幣的歷史在不斷打破這種信任。

中本聰,比特幣發明者

銀行業和支付手段的發展經常與技術進步緊密相連。現如今,全球銀行間轉移貨幣的基本方式是電匯,之所以這麼命名是因為最初這類轉移的操作是通過電報機或者電線完成的,隨後通過電傳機,而現在則是通過銀行間的電子網絡完成,例如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最早的大型計算機也是為了銀行業務需要而產生的。

現在我們討論使用區塊鏈等分佈式賬本系統來實現錢包之間或者賬戶之間的資金轉移,實現全球設備或價值庫之間的資金轉移。由於當今社會使用各種各樣的技術,未來貨幣、支付手段和銀行系統將會發生實質的、根本的改變。而變化最大的方面可能發生在我們稱之為「銀行賬戶」的領域和全球使用銀行服務的方式,但是銀行的運作方式及支付方式也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年之內,我們會發現40%—50%的銀行戶主名消失了。實際上,我們已經發現,出現了新的替代銀行和金融服務提供商,無論是用戶數量還是影響力都將超越摩根大通銀行、匯豐銀行、花旗銀行等金融巨頭。通過銀行客戶的日常活動就可以量化這種變化。

近年來,英國、美國、西班牙等國的銀行支行數量再創新低。在英國,追溯到60年前的支行數量才比現在少。[1]美國的美銀美林、大通曼哈頓銀行和富國銀行僅在過去4年就削減了15%的支行數量,剩餘支行數量維持在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而在美國每年銀行支行的數量都遞減1%—2%,而支行面積的縮減也許是支行不斷萎縮的一個更好的指示標。

阿拉曼達:所以在你看來,支行還會存在下去嗎?

斯普頓:目前看來肯定是的。沒有支行,就不知道如何發展,也就沒法發展。但是,富國銀行的總面積已經從2009年1月與美聯銀行合併初期的0.13億平方米縮減為現在的1022萬平方米,而且這一數字依然在下降……

約翰·斯普頓,富國銀行首席執行官,

2015年12月接受清算機構ClearingHouse.org的訪談

富國銀行支行面積不斷減少,總的房產面積在過去6年縮減了22%。所有銀行縮減支行數量和面積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客戶不像以前那麼依賴支行了。他們也不需要依賴了。這不是支行設計方面的問題,而是用戶行為的問題。那麼是什麼改變了用戶的行為呢?這種轉變主要歸功於史蒂夫·喬布斯,因為是蘋果手機最早推動了這種變化。

圖9–1 全球移動銀行用戶數量及每月活躍用戶

隨著銀行業逐漸得到增強,銀行業中我們看重的許多東西都將消失,我們也不再談論支行位置了。銀行業運作的本質,也就是我們稱之為銀行賬戶和銀行產品,以及其他近期的替代品,將發生重要改變。在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方面,銀行的各方面工作幾乎無一不會受到影響。實際上,銀行櫃員或者收銀員就像是20世紀的電報機操作人員,這個職業受到技術變革的影響最大。在增強時代,對銀行業最大的挑戰將要出現了,而且力量強大。

無處不在的銀行業

2010年,全球一半的人口沒有在銀行開戶,與全球20多億成年人的數量相當。習慣上我們管這些人叫作「未開戶人口」,因為他們不使用傳統的銀行服務,但是在不遠的將來,沒有銀行賬戶將不再是問題。

使用金融服務被看作個人擺脫極貧困狀態的最核心方式。世界銀行的多項研究和2012年在非洲的一項近期研究顯示,「推動正式金融服務的使用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減輕農村地區的貧困水平」[2]。在非洲等地,這一機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14年南非標準銀行和埃森哲管理咨詢公司的調查顯示,非洲10億未開戶人口中70%需要花掉全部存款或者相當於整月收入的部分才能乘坐交通工具到達銀行支行。顯而易見,要讓人們獲取銀行服務,去支行速度不夠快。幸運的是,不需讓他們去支行了。

在肯尼亞,每百萬人的開戶支行數量不到50家,使用傳統銀行體系,擁有銀行賬戶的人口比例為20%,乍看之下結論是這個國家需要更多支行。而當你知道多虧了M-Pesa(移動支付服務商)的移動電話或移動貨幣賬戶,2006年肯尼亞使用金融服務的人口已經增加到讓人吃驚的85%的時候,那個結論就不成立了。

原因很簡單。如果讓一個無法使用銀行服務的人通過智能手機或者功能手機的移動貨幣賬戶享受到基本的銀行服務,這個人的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以M-Pesa為例,就意味著移動貨幣賬戶用戶每年存款將有可能比不用銀行服務的人多25%。如果你堅持要拿著駕駛證或者身份證明文件,親自到支行填寫申請表開戶,那將大大增加金融排斥的可能性。窮人將很難獲取金融服務。這就是美國、印度和意大利市場面對的關鍵問題。在這些國家,人們無法享受銀行服務不是因為支行位置,而是因為銀行監管人員在開設銀行賬戶方面設立了這些規則。而對於意大利和美國來說,其高密度支行(世界支行可用性前5名中的兩個)並不能抵擋最近幾年開戶人數的下滑。

M-Pesa出現之後的幾年,非洲一些大銀行試圖使其終止服務,但是已經無能為力,因為肯尼亞75%的成年用戶都在使用這一服務。這時候非洲的銀行才意識到,「如果你不能打敗他們,那就只能加入其中了」。

2012年,非洲商業銀行推出了與M-Pesa相關連的類似存款賬戶M-Shwari[3]。這一舉措效果驚人。在接下來的三年,M-Shawari新增賬戶1200萬,新增用戶450萬(肯尼亞1/5的人口)。同期吸納存款22億美元。M-Shwari成為肯尼亞用戶數最多或者存款數量最多的大型銀行。這是非洲大陸當今唯一的最成功的銀行產品。只需要10秒鐘就可以註冊一個M-Shwari存款賬戶——只要10秒鐘!更有意思的數據是80%的M-Shwari用戶從未到過銀行支行[4],以後他們也不太可能去。

餘額寶是中國最大的貨幣市場基金,這個基金的奇特之處在於它並不是銀行產品而是馬雲的阿里巴巴公司的支付分支,即支付寶的附屬產品。實際上,餘額寶是當今世界最成功的移動銀行產品。在8個月內,中國8100萬投資者存入人民幣5540億元。推出這一產品的三年之內,餘額寶預計佔據8%的中國存款市場[5],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壯舉。這兩個成功案例顯示,無須到銀行支行,你就可以辦理存款業務。

銀行賬戶移動化

全球五大銀行是中國工商銀行、富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摩根大通銀行和中國銀行。共有5.5億個銀行賬戶,其中2.5億名移動用戶。總市值超過1.2萬億,總僱員人數接近200萬。了不起的數字,不是嗎?

到2025年,世界上的銀行賬戶將是一部手機——不是支票簿,不是存折,而是一部使用生物識別安全層技術、保證錢財安全的移動電話。

那麼銀行賬戶究竟是什麼呢?從本質上看,銀行賬戶就是一個價值庫,一個能夠存儲現金或者貨幣價值,可以用於存款或者將來用來買東西或其他資金流動目的。如果把銀行賬戶看作一個能夠用於支付商品或者服務的價值庫,這個定義就更為貼切了。你可以使用星巴克APP或者星巴克卡來購買一杯咖啡,而不需銀行介入。那麼星巴克APP就是一個銀行APP嗎?並不是,因為從技術層面看,我們可以把支撐星巴克APP的銀行賬戶看作「禮品卡」。而每年使用星巴克APP的購買行為占星巴克店內全部購買行為的21%,接近40億美元。[6]

實際上全球廣泛接受和使用許多其他種類的移動價值庫,包括iTunes(數字媒體播放軟件)賬號、貝寶、比特幣或者阿里巴巴的支付寶。這些移動價值庫的範圍和用戶或者賬戶數量如何呢?目前僅就iTunes、貝寶和支付寶而言,他們共有12億賬戶擁有者。這個數量是擁有銀行賬戶的五大銀行個人用戶數量的兩倍多。如果把M-Pesa、MTN、bKash、GCash和其他移動貨幣服務商都加上,還能多出來3億的賬戶擁有者。

這些數字顯而易見意味著移動銀行賬戶、移動價值庫和移動錢包賬戶數跟傳統銀行賬戶數的比例已經達到2︰1。是的,你沒看錯。而在未來幾年,移動貨幣賬戶數量將飛速增長,而主要推動力就是那些將手機作為首要或者唯一支付手段的人們。

圖 9–2 全球移動貨幣用戶增長情況

10年之內,世界大部分人口將每天使用手機支付。更精確地說,將會有20億人成為「銀行客戶」,這些人具有使用手機將現金存在一個賬戶或者價值庫裡的能力。他們之中超過75%的人將從來沒有擁有過儲蓄卡或者銀行存折,沒寫過支票,一輩子也沒有去過銀行支行。到2025年,與其他銀行途徑或者方式的銀行服務相比,全球一半的人口都將使用移動設備(個人人工智能)來完成銀行操作。

毫無疑問,這些都將改變我們對銀行業本身的認知。一家商戶如果不能接受移動支付將會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隨著移動支付的比例不斷提升,在大部分發達經濟體,現金會不斷減少。丹麥、瑞典和挪威等北歐國家將有可能最先實現無現金化,英國和歐洲的其他部分也不會落後太多。你會把自己的銀行賬戶叫什麼?無論叫什麼,銀行賬戶都在你的手機上,而不是一張塑料卡片,也不是一個存折,不再需要親自前往一棟建築物才能獲取。

對世界金融生態系統的影響

銀行賬戶向智能設備和人工智能的形式轉化,成為金融生態系的補充,這意味著銀行的可用性將不僅僅以支行網絡以及從銀行獲取的產品和服務來衡量,還將通過現金、支付手段和信用在日常生活中起作用的方式來衡量。智能手機上的工具將提供金融教育和金融素養,不再阻止人們使用銀行系統。

蘋果支付、安卓支付(谷歌錢包2.0)和Venmo等手機移動錢包平台將比銀行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商業零售銀行可用性的三大支柱將被消解:

1.獲取銀行支行服務的途徑(通常這在美國、印度和意大利是必須的)

2.獲取建議(投資抵押產品咨詢)

3.獲取所有權、基於監管的價值庫和支付途徑

所有這些都要接受技術改革的挑戰,而銀行業的核心將變得相當簡單。

隨著計算機算法越來越善於預測行為並提供建議,銀行業最佳建議將像剛剛出現的HealthKit或者Fitbit一樣運作,不僅僅為你適時提供正確的產品和服務,也將把這些決定植入情境或者你自己的金融健康意識裡,以便於你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樣,我們將不需要金融素養、金融教育、複雜的產品架構和預算,當金融問題真的發生時,只需要能夠監管、建議和解決金融問題的工具就可以了。

到2020年,全球聯網設備數量將達到500億;到2030年,傳感器數量將很有可能超過100萬億。我們身邊的所有東西都將智能化。智能冰箱將為你購買需要的雜物[7],廚房將告訴我們根據冰箱和櫥櫃裡現有的東西能夠完成哪些美味佳餚,手腕和衣物上的傳感器將監控你的健康和活動,汽車將能夠彼此交談、自動駕駛,智能鏡子將為你展示穿著新裙子或者新髮型的樣子,機器人將為你遞送雜貨和你在亞馬遜上的訂單。

很快智能手機將能夠按照我們的要求,或者僅僅實時聽到我們的對話就可以幫我們預訂機票或者火車票。實現了這些功能,銀行業、支付和信用將在現實生活中每天實時解決我們的問題,幫助我們管理現金。智能設備和智能物品將能全天進行「工作」,代表我們完成交易。這就意味著,未來10年之內,與人以及信用卡等傳統銀行產品相關的交易相比,機對機(M2M)交易將大大增加。

不再需要信用卡

隨著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蘋果支付和安卓支付,我們越來越不需要塑料卡片。我們在手機裡下載與銀行相連的代幣或者支付APP。我們不再需要使用卡號,因為不夠安全。我們點擊手機,通過指紋完成認證,然後我們就會接到「支付已完成」的通知,或者無須傳統結賬流程就自動完成支付過程,我們可以隨意走進或者走出商店。

如果我們在手機裡下載一個APP或者代幣,那麼肯定它不是一張信用卡,但它是否具有類似的屬性呢?其實並不是,想想我們通常是如何使用信用卡的以及我們在增強世界裡如何重新設計這些功能。

當今信用卡的兩個主要使用案例可以證明這些:

▪我在一間雜貨鋪,我刷了我的借記卡,可是轉賬被拒絕了,出乎意料的是我的工資還沒有打到賬戶上。我真的需要買這些東西,我得用我的信用卡,接下來我會擔心工資為什麼還沒有打到我的賬戶上。

▪我真的很想要這台新出的虛擬現實頭盔,但是根據我的存款,我買不起。如果我有信用卡,我就可以今天把它買下來,然後接下來幾個月慢慢還款。

如果我們為這個移動世界重新設計一下,銀行不需要賣給我們一張實體信用卡來完成這類的交易。

雜貨鋪場景將成為一種「應急現金」信用功能,我們可以以一種或者兩種方式實時透支或者使用信用額度,如果我們知道某個顧客經常在樂購(Tesco)購物,需要花掉300英鎊但是賬戶裡只有100英鎊,或者點擊手機卻由於賬戶現金不夠無法支付的時候,就可以在現實生活裡提供信用借款。只需對有資格的個人提供應急現金,就可以消除這種信用卡申請被拒絕的情況了。實際上,我的創業公司Moven就在這方面開展工作,我們希望不久就能提供這種服務(所以敬請期待)。

在店內金融方面,有許多新的產品出現。我們可以讓人們在手機上列一個想要存錢買的東西的願望清單,這樣當他們走進裡面有清單產品的商店時,我們可以提供折扣和一定情境下的信用額度。我們可以使用特惠的低利率或者12個月零利率金融方案,讓他們在商品打折的時候轉化支付工具,或者可以根據定位信息觸發交易。我們可以使用藍牙信標或者定位信息將特定的購物信息(包含優惠的信用交易信息)和特定的顧客匹配起來。我們可以在線給你發消息,告訴你Amazon Prime能夠讓你獲得即時信用,即使你當時並沒有在亞馬遜網站上。

基本上,我們可以重新設計信用透支的通知方式和我們確定風險程度的方式(基於行為)。我們可以更好地將風險和行為與信用額度匹配起來,這樣我們就不再需要實體產品或者其他的傳統應用進程。

我們將是使用「信用卡」或者「借記卡」的最後一代人。將來可能會有「信用入口」或者「借記入口」,通過移動設備實現這樣的功能。

約翰·斯普頓,富國銀行首席執行官, 美國高盛金融會議,2015年12月8日

最後,支付的時候你將不再需要一張塑料卡片來獲得信息,也不再需要提前申請信用額度。所有的一切立刻就會完成。這要求我們在這個增強的世界裡重新思考銀行產品的設計。我們甚至需要重新調整現金起作用的方式。

增強時代中現金的作用

對於很多人來說,很難想像一個不用紙質貨幣的世界。實際上,現金概念在我們這個世界如此根深蒂固,全世界有很多俚語是描述現金的。在美國,你會聽到大家說「本傑明」(Benjamins,百元鈔票)、「已故總統」(dead Presidents,鈔票)和「綠背動物」(greenbacks,美鈔)。你能猜出來哪個國家用「雄鹿」(bucks)、「蛤蜊」(clams)、「瘋子」(loonies)、「麵團」(dough)、「事物」(shtuka)、「兩個鮑勃」(two bob)、「根本」(moola)來描述錢嗎?

在社會的貿易活動中,現金十分重要,甚至是起核心功能,但是當我們闡述現金可能會消失或者實體貨幣可能會逐漸減少時,反對這種轉變的許多人可能會做出很激烈的反應。以比特幣為例,一種新的加密貨幣產生的時候,同樣也會有人堅信比特幣會取代這個星球上現有的貨幣,不再需要傳統銀行業系統了,而另一種觀點認為比特幣只是極客和想要跨界匿名交易的犯罪分子的一種工具手段。事實上,現金其實是當代社會相對晚期產生的一個概念。

圖9–3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位於美國洛杉磯匹斯莫海灘的商人發行貝殼貨幣應對崩潰的經濟

1791年,美利堅第一銀行開始發行私人貨幣,直到1861年,美國政府才開始印刷紙幣。在這之前,蘇格蘭銀行首次為英國印刷了紙幣。現在,發行印有伊麗莎白二世(在任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是在任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肖像的貨幣的國家數量全世界最多。追溯到早期,小國家建立自己的銀行並發行自己的貨幣其實相當普遍。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貿易過程中,貨幣的中央集權管理將會更加有效,因此能夠發行跨社區流通貨幣的中央銀行出現了。

圖9–4 全世界帶「0」最多的鈔票是津巴布韋2009年發行的100萬億美元

在使用紙幣之前,當然是用硬幣。在硬幣之前,你可能也想到了,物物交換是開展貿易的主要機制,但是幾千年之前就有可以替代我們現在裝在錢包裡的紙幣的其他形式的貨幣。最早的貨幣「捨客勒」(shekel)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其作用既是質量衡量物又是早期貨幣。美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很多國家使用貝殼作為貨幣。而公元前600—650年,古希臘最早鑄造真正的硬幣,1世紀的時候,硬幣逐漸成為全球貨幣價值交易的標準形式。

讓金錢更有效率

現在,以比特幣為例的加密貨幣作為下一代貨幣不斷湧現。對於大部分公眾來講,將比特幣歸類為一種貨幣是符合邏輯的,從設計之初,比特幣就比現行貨幣更加高效,無論從機制上看還是從賦值上看,都更像是捨客勒的電子等價物。各種交易形式迅速出現,現金貨幣面臨著效率不足的問題。

20世紀,隨著塑料借記卡、移動支付和類似支付形式的使用不斷增加,在大部分發達國家現金使用達到了頂峰。現在全球消費者消費總額的34%都是以現金形式支付。[8]隨著移動支付和移動銀行賬戶的興起,非現金支付在發達國家占比最高,實體貨幣的使用將出現劇烈滑坡。

全球市場上以原油、黃金、鑽石、鈦等為例,大部分商品交易都以美元標價,因為這樣更容易反映相對市場表現。最明顯的改變是,無論在亞馬遜、阿里巴巴還是愛彼迎,都可以實時從全世界的任何地方購買任何東西。如果你使用的是一種貨幣的話,這將給市場機制帶來巨大的壓力,你必須是當地人才能購買當地的產品。那麼該怎麼確定營業稅呢?匯率機制怎樣?個人身份和隱私問題怎麼辦——我能相信你嗎?如果你住在尼日利亞,用美元賬戶購買中國商品,商品要運到尼日利亞拉各斯,你需要在運輸前付款給賣家還是當已經開始運輸或者收到貨物的時候再支付呢?

在實際生活中,隨著基礎設施越來越智能化,全球貿易障礙逐漸消解,實體貨幣實際上已經成為貿易障礙。要安全地處理貿易問題變得十分緩慢和困難。除非特定貨幣依然被大量人群接受並承認其在本地交易終端的貨幣價值,特定區域使用特定貨幣就過於隨意了。

人們創造紙幣來對社區內部價值交換進行規範化,使交易更加高效,現在類似訴求也不斷創造新的要求,即創造出來更加有效的支付形式和相關性更高的貨幣。如果沒有類似的需求,我覺得比特幣不會出現,就像17世紀人們不會創造出紙幣一樣。在當今社會,以比特幣為例的更有效的支付手段(具有移動的、更低阻力的傳輸介質和更相關的全球社區價值交換)蓬勃發展,紙幣雖然依然具有競爭力,但是在這個不斷電子化的世界,很可能會被超越。比特幣會變成新的世界貨幣嗎?鑒於比特幣的不穩定性,這種可能性很小,但是我們得以見識到貿易的新可能性,有理由相信比特幣不會是發展貨幣2.0過程中的最後一環。

更有趣的地方在於支撐比特幣交易和記錄的技術,我們把這種技術叫作區塊鏈,它將有可能是構建智能交易世界的關鍵。

我們為什麼需要區塊鏈

在傳統銀行業裡,一個銀行賬戶對應一個用戶,個人必須能夠證明身份才能安全合法地在全世界特許銀行的網絡、渠道和線路進行交易。這也是全球銀行監管部門對比特幣被創造出來感到很頭疼的原因。本質上,比特幣錢包在交易時是匿名的。如果你能夠證明自己的身份,就可以將賬戶和個人聯繫在一起,而在交易的時候就不需要了。

由於擔心類似於地下互聯網交易黑市「絲路」這樣的區塊鏈上的匿名非法交易大爆發,全世界監管機構都在努力控制比特幣的爆炸性增長,但是由於比特幣的分散特性,除非把互聯網的電源插頭拔掉,否則很難限制或者制止其發展,其實這樣做就因噎廢食了。監管比特幣活動的唯一辦法是控制人們購買、出售和交易比特幣的方式,或者控制他們通過交易將其他貨幣轉換成比特幣的方式。

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地的監管機構壓制比特幣的方法是規定沒有牌照的比特幣交易行為是違法的。除非交易通過獲得牌照的貨幣交換機構或者金融服務業務進行,否則個人將無法購買、出售和交易比特幣。這一措施讓監管機構能夠保證比特幣錢包的每個使用者或者擁有者都能夠通過傳統銀行系統證明自己的身份。這一措施有兩方面的作用:在比特幣系統/貨幣中確認用戶身份,並且阻止洗錢系統繞過現有管控進行洗錢活動。

比特幣的核心是一個分佈式的總賬系統,意味著單獨的個人、組織機構或者政府都不能控制比特幣運作的方式。比特幣網絡上只有幾千個節點[9],但是在全世界分配著數百萬比特幣的分佈式賬本系統卻在不斷同步和刷新著從一個錢包轉移到另一個錢包的電子貨幣記錄。鑒於此,監管部門通常都不喜歡比特幣系統。無須戶主的身份確認,一個錢包就能夠運作,這一點讓區塊鏈或者類似的東西更適合貨幣的未來。這一系統比現行的銀行系統有更多的冗余,在運作中可以不斷加強自身功能。當然其實並不存在比特幣這種錢幣,至少不是實體的錢幣,區塊鏈不過是記錄了不斷擴展的地址列表,以及每組地址代表了多少組比特幣。

擁有比特幣,實際上擁有的是解開一個存儲了價值的特定地址的私鑰——你擁有的比特幣數字與價值是一一對應的。這個私鑰看起來就是一串數字和字母。如果你有多個地址,你可以選擇把一個密鑰或者多個密鑰存儲在包括紙質打印版、金屬硬幣、硬盤驅動器或者在線服務器等多個地方。有些人甚至把他們的比特幣錢包做成文身隨身攜帶。

2025年的銀行系統需要像互聯網協議、點對點服務或者網絡一樣運作,而不是像現在的集中化銀行網絡,區塊鏈是一個更好的、不過時的例子。

圖9–5 比特幣的核心是一個分佈式賬本系統

智能設備將擁有價值庫或者多個價值庫,可以代表我們或者一群人完成交易,我們正在走進這樣一個世界:身份不再與駕駛證、簽名或者社會保障號碼綁定在一起,而是基於生物測定學、特定身份特徵、行為數據和啟髮式構想。在區塊鏈上,身份本身就是可管理的,就如同在這個分佈式的冗余記錄系統上安全存儲的交易、資產和其他信息一樣。

現今的銀行系統規定只有銀行(以及獲得行業牌照的貨幣轉移機構)才能將資金從一個信任方轉移到另一方,而且途徑只能是私有的受限網絡。我們必須向銀行提供個人身份證明,通常是親自去支行,才能使用那些網絡(開設銀行賬戶)。這就意味著在大部分國家,如果沒有駕駛證或者護照,就不能在銀行開戶。增強世界需要更靈活的生態系統,從而滿足智能交易的需要。

現在發佈銀行執照的國家規定包含了「瞭解你的客戶」(KYC)政策,即要求銀行在給客戶開設賬戶前以這種方式搜集客戶信息。在增強時代,這類系統很快將變得多餘並顯得過時。原因何在呢?這就像當你使用電腦或者新手機,在咖啡廳連接到一個新的網絡提供商或者無線熱點時,要求你必須提交個人身份信息的相關文件,確認你的僱主的名字和你的地址一樣。實際上,在這些約束條件下將很難開展貿易活動。

有人認為銀行和支付行業類似於保護你的錢財的金庫,因此要前往支行營業點並且必須要求身份認證,這樣的想法如今已經過時了。當今銀行執照、支付和匯款的許可證體系實際上是在用21世紀的電子生態系統規範一個19世紀的問題。下面我將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當今需要個人身份認證與銀行賬戶綁定的銀行系統無法適應這種變化。

當自動駕駛汽車有了銀行賬戶

未來人們肯定會擁有汽車,很多千禧一代和他們的後輩都將選擇參與共享經濟,即共享所有權,租賃自動駕駛汽車的使用時間。所以下面的場景將發生在2025—2030年,一個「千禧人」購買了私人汽車服務,每天擁有了一輛自動駕駛汽車的若干小時的使用權,也就是購買了一輛自動駕駛汽車的共享權。

汽車接上「千禧人」,送他們去上班。在路上,汽車得到通知,在大概6個小時之後,需要再次用車。在把此人送到工作地點之後,汽車開走,接上另外兩個共有人,把他們送到既定地點。這時候,汽車決定要找一個充電站,充電一小時。汽車開到了當地的一個有超級快充站的停車場,把自己固定好。因為在把上午最後一位乘客送達之後,它認為需要充電了,所以它與停車場的機器界面進行了通信,商量好了停車設備和充電的價格。

這個停車場歸一個公司所有,但是允許個人投資者擁有或者向外租賃連接著停車場頂部的太陽能電網的超級快充站,超級快充站可以抵消停車場重新配備充電站的費用。每個增壓器都連接到所有者的錢包,自動駕駛汽車充電使用的能源得以計費,直接用於支付汽車在超級快充站的電費。與之類似,汽車停車費用也將支付給車庫的所有者。

然後自動駕駛汽車算出在被下一個擁有者使用前,大約還有3.5小時,於是它登錄優步,出售自己3個小時的自動駕駛資源。於是它立刻出發去接人,3個小時後賺了180元車費,然後將這些錢存在自己的錢包裡。

自動駕駛汽車的錢包並不跟個人擁有者綁定。這個賬戶是一個集體賬戶,所有盈利都將用於支付擁有者開銷、能源費、停車費以及註冊費等。擁有者只需按要求每個月或者每週給這輛自動駕駛汽車的錢包加滿錢,汽車自身擁有支付能源費用的能力或者通過租賃獲得收入,不同於典型的身份認證結構,獨立於銀行賬戶。自動駕駛汽車擁有的是一個物聯網錢包或者一個價值庫。

自動駕駛汽車的錢包類似於你錢包裡隨身攜帶的借記卡,但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這個錢包不屬於任何一個人,而是與車相連,可能存在多個所有者,這些所有者的身份可以頻繁變化。在當今的銀行系統裡,這種情況也許也能說得通,但是需要一系列痛苦的協議、聲明和身份認證過程,這些需要汽車的全部所有者和自動駕駛汽車親自去銀行支行辦理。這顯然是十分可笑的。

不管是無人駕駛汽車、訂購食品的智能冰箱、消耗和生成數據與能量的智能房屋、太陽能電池陣還是任何完成特定交易的人工智能,這一切都將需要獨立於銀行系統使用,而且用它們自身的銀行賬戶。這顯然會引發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問題。

你不能讓一輛自動駕駛汽車或者一台冰箱在銀行支行用簽名證明自己的身份,那麼它究竟有沒有身份呢?在共享經濟時代,自動駕駛汽車是否需要為盈利繳稅,或者需要集體所有者代為完成?如果自動駕駛汽車出了交通事故,誰應該為受傷情況負責呢,是汽車,共同所有者還是自動駕駛汽車的生產商?

在起初階段,監管者將建立一個機構,確定個人擁有智能設備,這個設備的銀行賬戶與所有者綁定。但是5—10年之後,我們會發現有專門的創業公司成立,以此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等設備的聯合或者共同擁有。優步肯定會參與這場遊戲。在與蘋果公司從2007年推出第一代蘋果手機到2015年推出蘋果手錶的相同時長內,所有這一切都將發生變化。簡直是顛覆性的變化啊!

為什麼增強時代對銀行業來講很糟糕

日常銀行業務和支付將發生不少根本性的改變。日常生活中商品和服務的付款方式將最先發生改變。支付的最有效手段是走進一家商店、飯店或者服務業店舖,消費了之後直接走出去。你需要做的事情充其量是點擊手機接收支付要求或者以智能眼鏡能夠識別的空中動作做出反應,為支付授權。不再需要結賬、刷卡、輸入密碼,無須在口袋裡、錢包裡找零錢,整個支付過程不知不覺就高效完成了。有了基於消費習慣的、鼓勵使用某種支付工具或者與特定商戶或提供商開展交易的更划算的交易信息,我們可能會提升我們的支付行為,更有效率地管理錢財。

這些會從根本上改變商店設計,能從數字方面吸引顧客的商店將可以改善店內活動,銷量將得到提升。未來幾十年,作為消費者你能做出的最重要的決策就是將特定的錢包與特定的零售商匹配起來,或者根據特定的行為方式同意使用特定的支付方法。舉一個例子,如果我現在在星巴克買咖啡,我就用星巴克APP。如果APP裡面餘額不足,那就使用線上銀行Simple或者Atom充值,如果現金還不夠,就使用比特幣錢包。當我在開商業會議的時候,我的個人人工智能為我訂機票,而且使用的是我的公司旅行賬戶。我的自動駕駛汽車為優步服務的時候,就把盈利用於支付未來使用優步的費用,而不是將其作為收入。當我走進經常購物的商店,消費賬戶剩下不到1000美元時,我的個人平視顯示器或者智能手錶就會給我「存款緊張」的提示。

蘋果支付、安卓支付、三星支付、貝寶、萬事達卡、維薩、美國運通和支付寶都在爭奪店內(或者通過電子)支付選擇權的市場。每個都想成為消費者支付首選錢包或者APP,這些支付手段開始意識到,這場戰爭並不關乎給你更多飛行里程,而是關乎搜集更多支付數據——你喜歡在哪兒購物,什麼時候購物,買什麼——這樣它們就有可能在未來影響你的購物選擇。它們會影響你走進哪家商店,在什麼時刻選擇購買一件早就想買的東西或者你是使用存款還是店內金融服務來幫助你支付心儀之物。

你可能注意到了,在這樣一個新世界裡,我討論支付選擇的時候沒有提到任何一家銀行。沒錯,銀行越來越被排擠出支付空間了,主要原因是銀行對於這場戰爭來說延時太長了,例如美國的大部分銀行不提供類似於實時支付的東西或者不提供手機錢包鏈接。銀行還停留在支票是最有效的支付手段的階段。此外,當千禧一代走進銀行的時候,銀行員工還在努力推銷支票賬戶[10],而這個群體壓根兒就不填支票!

除最大的銀行之外,其他的銀行要在這種未來支付生態系統的中期佔有一席之地,是不太可能的。沒錯,這些銀行不得不將其連接到用於支付的APP或者錢包上,原因很簡單,因為要是不這麼做,他們推銷給你的銀行賬戶在很大程度上就沒用,你也肯定不會刷銀行卡。你會使用移動支付或者其他設備支付,錢就從一個賬戶或者價值庫被劃走了,而至於把錢存在哪裡,包括很多支持這些錢包的非銀行在內,你有很多選擇。

拿iTunes賬戶來說,當今世界,有5億人將信用卡或者借記卡連接到自己的iTunes賬戶,很多人購買優惠券、預付卡或者購物券來給賬戶充值。你的iTunes賬戶或者貝寶賬戶的結餘並不是銀行賬戶,而是非銀行支付賬戶或者價值庫,你的星巴克APP或者星巴克卡上的餘額也是一樣的。2015年,星巴克APP上的存款超過30億美元,也就是說星巴克的存款超過了全美70%的銀行。但是就如同前文所述,雖然存款超過大部分銀行,但星巴克並不是銀行。

在增強的未來中,還會有很多類似的價值庫,而且當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區塊鏈等分佈式總賬系統和支付系統時,這些價值庫是政府擔保的還是國家承保的存款就越來越不重要了。你的大額存款和儲蓄仍然在銀行,而大部分日常使用的資金將存在於一個基於技術的非銀行生態系統裡。不過,這樣安全嗎?

十幾年來,人們一直在使用貝寶,而並未要求對其存款擔保。未來一段時間裡,貝寶也不會退出使用,與日常交易行為的數量相比,賬戶存在問題的用戶數非常少,並且肯定比銀行系統受理的詐騙案件數量更少。最終,憑借在用戶群體內建立信任,使用最多的系統將是最安全的系統,並且隨著越來越多人使用這些網絡,系統變得更安全、魯棒性(系統在異常和危險情況下的生存能力)更強。

然而,這就意味著,所謂的通用銀行模式將在未來20年內開始衰退,然後分崩離析。通用銀行的概念是,你在學校開立第一個銀行賬戶,當你找到第一份工作或上大學的時候,在銀行建立信用,獲得第一筆汽車貸款,隨後是抵押貸款,所有這些都在同一家銀行完成。你選擇這家銀行,有可能因為這家銀行的位置或爸媽的建議。然而在全新的增強世界中,我們將基於實用性和經驗選擇付款方式、價值庫以及信用額度,更多地受到即時性和核心價值主張的驅動,而不再由銀行支行的地理位置決定。

我們將不用申請抵押貸款,而是直接買房子,申請信貸購買房子將是購買過程的一部分。首先,這種轉變將出現在相當典型的抵押貸款提議裡,幾乎當你走出去準備看房子的時候它就實時存在了。然而,這在未來將成為一個基於經驗的融資決定,因為你在購買住房時,各種各樣的服務合作夥伴將為你提供各種融資方式,任你選擇。

例如,地產代理可以通過電子方式向你發送房屋合同,然後你在合同上鏈接身份信息。這樣,相關機構就可以獲取到你的薪酬、信用記錄等具體信息,用於承保信用決策。實時地,你的設備或基於雲的生命流代理將與多家信用提供商協商,為你提供家庭融資選項。可視化設備將為你顯示需要多長時間你才能還清房屋貸款。當你在智能眼鏡的視野中與可視化設備進行交互時,你可能會嘗試縮短完全買下房子所需的時間,比如從25年降至15年。還款年限縮減到18年時,可視化設備可能會警告你,你目前的薪水和生活開銷不支持你用更短時間還完房貸。而在日常生活裡,你可以時不時存些錢到房屋的信用額度裡,從而減少獲得完全所有權所需要的時間,或者你也許會實時下調自己的信用額度買輛新車而不是辦理汽車貸款。

與現在的銀行體系的關鍵區別在於,我們不需要申請這些產品,不用等待繼而擔心銀行會拒絕貸款。在使用各種便利的時候,我們可能被要求提供自己的信息以供各種設備獲知,而銀行或者貸方評估風險的能力將會大大改變現在的銀行體系。數據驅動的方式將賦予貸方評估你的可靠性的權利,這樣你無須填寫申請表就可以實時享受信用便利。如果不符合要求,你就得不到這樣的便利。這樣比被拒絕強多了,不是嗎?

我們從銀行獲得的產品,比如借記卡或活期賬戶、抵押、透支、存款證明、汽車貸款或者租約等,這些都會消失。我們可以使用支付功能、價值庫、投資和信用額度,但是這些不會像現在的銀行提供給我們的那樣,都是單個的產品。這些東西將會圍繞你的財產和生活,在分佈式、嵌入式的日常生活中得以應用。大部分銀行動作太慢,程式太固定,無法適應這個領域。因此,我們會發現現在半數的銀行戶主名會消失,轉投到新生的金融技術提供商和技術公司,這些公司會掌控或實現我們日常的貨幣活動和體驗。

金融技術、健康技術、萬物技術

類似於健康技術,金融技術這個詞是金融和技術的合成物,代表了一組正在挑戰傳統金融系統的具有顛覆性的技術、創業公司和創新。2008年,共有9.3億美元投資給Dwolla、StockTwits和其他創業公司的金融技術項目。到2013年,這一投資數字膨脹到了40億美元,當時預計2014年會達到80億美元(實際上,2014年的實際投資額是120億美元[11]),2015年達到令人吃驚的210億美元[12],到2016年,可能會達到1000億美元。

這就印證了潛在的論題,即由於資金和技術的湧入與自動化進程,所有行業都成了以技術為根本的產業。事實是,類似於金融服務的產業,其產品和架構已經有數百年歷史,在這種狀態下,不需要太多技術,整個架構就能被摧毀。

未來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將會是一個軟件企業。

弗朗西斯科·岡薩雷斯,

西班牙對外銀行主席在2015年移動世界大會上的發言

未來銀行將以零摩擦(好吧,其實是最小的摩擦)融入用戶的生活。也就是說銀行必須得接受,只要在用戶面前伸出一張紙,這就是純粹的阻力,此刻它們就沒有辦法在手機、平板電腦或者自動駕駛汽車上取得收入或者與消費者建立關係。我再清楚地闡述一遍:

紙和簽名在銀行業是沒有未來的——一點兒也沒有。

我確定嗎?當然。尤其是隨著面部識別、駕駛證/護照圖像識別和其他身份驗證技術(地理位置、社交媒體、啟髮式特徵等)的出現,物理身份驗證比數字自動驗證過程的風險大15—20倍。你認為全世界的海關為什麼開始在邊境使用護照生物驗證技術?答案很簡單。人其實是安全程序裡最薄弱的一環——最容易犯錯誤,最不容易識別出假冒的身份資料。而算法從不會疲倦或者犯錯誤,可以比人類看得更加清楚明白。

可以想一想。當今銀行唯一最具風險的事情就是面對面的開戶過程,完全建立在一張寫著簽名的紙片的基礎上。換種方式說,你能完成的最具風險的事情,或者成為詐騙犯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在金融轉賬的過程中在一張紙上簽名。

你需要知道,最近幾年成立的金融技術公司都不使用紙張或者簽名,這些公司在這方面都遠遠超越了傳統銀行。它們沒有需要規避的傳統程序,只是試圖使用技術給消費者帶來便利。

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銀行業的大部分物理產物和手工產物將會在接下來的10年內消失,因為未來10年在手機上首次開設「銀行賬戶」的20億人口將不再使用塑料銀行卡或者支票簿。

價值庫、支付、信用額度、存款利率等銀行的功能組成將根據場景融入各種體驗中。產品設計的未來將完全不再局限於產品,而將擴展到各種體驗——現金體驗、支付體驗和信用解決方案。

與化石燃料發電設備和能源零售商一樣,銀行、會計和金融咨詢在未來20—30年將是受到衝擊最大的行業。有些銀行可以活下來,但是它們肯定跟我們父母一代成長的時候所看到的樣子完全不同。

[1]Graham Hiscott,「Number of bank branches at lowest level for over60years,」Mirror,5July2013.

[2]H.M.Aliero and S.S.Ibrahim,「Does Access to Finance Reduce Poverty,」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3,no.2(May2012):575–581.

[3]斯瓦西裡語「Shwari」的意思是鎮靜、平靜。

[4]資料來源:2015年10月19日對非洲商業銀行Mohammed Jama Dalal的博客訪談「金融技術下的銀行業」。

[5]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CICC)預估的數據。

[6]數據來源:2015年10月29日星巴克第四季度報告。

[7]如果你對互聯網冰箱抱有懷疑態度,請記住你可以通過亞馬遜Echo購買雜貨,智能冰箱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完成這一工作。

[8]參考網站http://www.mastercardadvisors.com/cashlessjourney/上的文章《萬事達卡締造無現金旅行》。

[9]截至2016年1月1日,網站bitnodes.21.co顯示比特幣網絡上約有6400個節點,最高值曾達到1萬個節點。

[10]雖然有人稱之為現金賬戶,但也許叫數字(或者移動)消費賬戶更加合理。

[11]參見《經濟學人》2015年5月9日的文章《金融技術革命》。

[12]當時有人預估2015年這一數字高達300億美元。

《智能浪潮:增強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