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到底顛覆了什麼

技術永遠不可能憑空出世,技術永遠都是一個更大的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某個特別的時空點上,三種運動匯聚到了加州,滋生了比特幣和區塊鏈,這三種運動分別是:外熵運動(extropian)、P2P以及密碼朋克(cyberpunk)運動。

區塊鏈的潛能遠遠超過了數字貨幣,它所運行的智能合約將人類社會的每一個合同都簡化成了一個數學問題,而智能合約的未來則是無限的。創業者們摩拳擦掌,紛紛縱身躍入這個有望重塑人類社會乃至文明的「風口」,而這股熱潮的湧動才剛剛開始。

區塊鏈之「創新配方」

隨比特幣誕生的區塊鏈是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技術。簡單來說,區塊鏈讓來自全球的計算機網絡共同使用和修改一個「總賬本」,根本無須一個中央權力機構。在這個全球「總賬本」裡,由於每個人都會對每筆交易記賬,技術保證了每一個比特幣都不可能被重複使用(不會有贗品和作弊)。

在你盡情想像區塊鏈的應用潛力之前,我們還是先回到將它帶進公眾視野的比特幣上。就好像許多改變現代科技史的創新一樣,比特幣的誕生是華爾街等「傳統金融」集中的地方根本想不到的。我已在多個國家做了名為「硅谷最大的秘密」的演講,卻很少有人能真正明白。通過再一次用比特幣(區塊鏈)的案例解說這個秘密,我想讓大家看到,支撐革命性技術的「創新配方」到底是如何炮製的。

簡而言之,硅谷最大的奧秘是將「反主流文化」的,希望「改變這個世界」的思維(這種思維一直都反對政府和大公司擁有的技術)與目前最新的技術結合起來。其結果是,硅谷的創業者往往將最新的技術用於完全讓人意想不到的新用途,並帶有鮮明的理想主義色彩。

如果不研究灣區的創造力來源,你就無法解釋為什麼硅谷是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地方(而不是紐約、波士頓或者倫敦等資本和技術集中的地方),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創造力。比特幣可以溯源到三種另類的運動,某個特別的時空點上,這三種運動匯聚到了加州,滋生了比特幣這種「奇葩」的創意。這三種運動分別是:外熵運動、P2P以及密碼朋克運動。

之所以要詳細解釋這些運動,我想強調的是:技術永遠不可能憑空出世,技術永遠都是一個更大的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這幾個運動要從硅谷的「反主流文化」傳統說起。20世紀50年代,海灣地區主要以「垮掉派詩人」(Beat Poets,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出現的一個文學流派)聞名;20世紀60年代,灣區則主要以「嬉皮士」知名。彼時,類似的各種「反主流文化」的運動非常興盛,這些運動中的知識分子們有時也被冠以「人類潛能運動」者,因為他們的目標是重新發掘人類的潛力,而不是機器的潛能,他們認為計算機技術對個人是有害的,很多人也不喜歡資本主義制度的貪婪和無情。20世紀70年代,另一個著名的運動也誕生於加州,即新時代運動。它同樣更看重人類靈性和精神層面的拓展,而不是科技。我還記得,1987年8月,迷幻畫家喬斯·阿圭列斯(Jose Arguelles)依據瑪雅預言和占星術在塞多納(亞利桑那州)組織了和諧聚會(Harmonic Convergence)運動,他和成千上萬的「新時代人」相信古代瑪雅人的日曆裡蘊藏著真理,相信某些神奇的力量將會在特定時間從行星發出,屆時,大量「新時代人」在世界各地的靈性地點(中心)聚會,祈願和平降臨、生命合一等。當時,就有數百人露宿在舊金山北部的夏斯塔山。

這段時期,當整個世界都變得越來越「科學」和「技術」,加州卻遺世獨立,變得越來越「靈性」。另一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火人節」(Burning Man),它在舊金山曾一度被稱為自殺俱樂部,基本上就是一群瘋孩子在一起做一些瘋瘋癲癲的事情,比如爬金門大橋之類的。他們其中的一位,瑪麗·柯昂博格(Mary Grauberger),每一年夏至期間都會廣邀好友在舊金山舉行海灘派對。1986年,瑪麗的兩個朋友,拉裡·哈維(Larry Harvey)和傑裡·詹姆斯(Jerry James)在她的海灘派對上放火燒了一個男人的木製塑像,這很快變成了這個海灘派對的傳統。與此同時,自殺俱樂部逐漸演化成了「不和諧社會」,成了一個為年輕人組織一些奇怪運動的半合法的組織。1990年,「不和諧社會」中成員凱文·埃文斯(Kevin Evans)和約翰·羅(John Law)邀請拉裡·哈維將海灘派對中燃燒男人雕像的儀式移植到了內華達州北部的黑巖沙漠內。以該儀式命名的沙漠狂歡節「火人節」由此誕生。

有趣的是,大約同一時期,聖克拉拉縣開始被稱為「硅谷」,蘋果公司也於1976年創立……一個高科技產業開始形成。也就是說,硅谷這種反技術的,靈性的「革命」與高科技產業的蓬勃興起是平行進行的。這就是硅谷的奇特魅力,它是多種元素的混搭物:主要是大學(斯坦福、伯克利等)、軍工機構(尤其是軍火商洛克希德公司的項目以及由政府籌建的互聯網等項目)、「人類潛能運動」以及計算機技術。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萬維網被發明之前,硅谷的「反主流文化」以各種方向擴散開來。

回到「外熵運動」和區塊鏈的關係。這是另一個「反主流文化者」將技術用於自己的特有用途的例子。科學上有個「熵」的概念(信息學、物理學等)很流行,一些研究者們認為,正是熵在破壞秩序、信息、組織等,最終,熵就是一切事物都要死亡的原因。因此,外熵運動的領袖之一湯姆·貝爾(Tom Bell)就發明了「外熵」(extropy)作為「熵」(entropy)的對立面。

「外熵運動」的支持者認為,科學和技術的力量能讓人類永生,這些組織的一些成員曾嘗試過死後低溫保存他們的大腦。外熵運動的蔓延得益於線上論壇,這些支持外熵的人通常還都是無政府主義者,他們想要創建一個基於技術的社會,技術強大到將使人們無須政客和警察就可以讓社會良好運行,而權利將分散給所有廣大人民(區塊鏈的設計理念已隱隱顯現)。

1994年,知名科技雜誌《連線》發表了《會見外熵支持者》(Meet the Extropians)的文章。被該運動吸引的人們包括漢斯·莫拉維克(Hans Moravec,卡內基·梅隆大學移動機器人實驗室主任,作品有《智力後裔:機器人和人類智能的未來》等)、拉爾夫·默克爾(Ralph Merkle,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個密碼學專家)、佩裡·梅茨格(Perry Metzger,互聯網加密郵件列表創始人)以及尼克·紹博(Nick Szabo)和哈爾·芬尼(Hal Finney)。我們稍後說到比特幣的設計和誕生時會再提到這兩位。

然後就是P2P和區塊鏈,P2P的歷史不是從灣區開始的,它來自波士頓。1999年6月,還在讀大學的肖恩·范寧(Shawn Fanning)創立了全球第一個走紅的P2P文件共享平台Napster,用戶只要獲得Napster的交換軟件就可以查詢到擁有自己喜歡的音樂MP3的人,並從對方計算機免費下載該樂曲,也可以將自己的音樂提供給他人,實現音樂的共享與互換。雖然Napster因為觸犯了傳統音樂產業的利益在訴訟纏身中元氣大傷,但它發明的新技術P2P潛力無窮,而且也激發了新一代P2P創業者的熱情。最初這些軟件都是用來非法的分享音樂,這些P2P軟件的研發者如發明大名鼎鼎的BitTorrent布拉姆·科恩(Bram Cohen)都成了對抗傳統音樂產業巨頭公司的「英雄們」。

我們正在接近比特幣。我先來解釋布拉姆·科恩到底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他能發明P2P軟件BitTorrent。2000年,雅虎前科學家吉姆·麥考伊(Jim McCoy)創建了「EGBT」(「邪惡的天才們共創美好明天」的英文縮寫)在「巫術國」(MojoNation)上一起工作,「巫術國」是一個不同種類的P2P平台,是將經濟學上的理念用到最優化計算能力上的一個應用程序,其中的「巫術」(Mojo)是該平台上的一種虛擬貨幣,但並不用來買賣交易,其用來為網絡提供平衡和安全的計算能力。吉姆·麥考伊被電子遊戲激發出了靈感,決意用它的模式解決計算機科學中提升大規模計算能力的一個研究課題。結果一不小心,他讓虛擬貨幣和P2P的概念結合了起來。

2011年,布拉姆·科恩正好跟吉姆·麥考伊一起工作,他從後者那裡學到了他用來創建BitTorrent的技術,而後者成了最流行的P2P平台之一。

密碼朋克是區塊鏈誕生故事裡最繞不過去的,關於比特幣的所有一切都是首先發生在這個論壇上的。密碼朋克是1993年在埃裡克·休斯(Eric Hughe)的《一個密碼朋克的宣言》(A Cypherpunk』s Manifesto)中出現的一個術語,它的成員提倡使用強加密算法保護網絡空間下的個人隱私,簡單來說,它是個密碼天才們的鬆散聯盟。在比特幣的創新中,活躍著不少密碼朋克成員的身影。

2009年,一直很神秘的中本聰在P2P模式上引入了數字貨幣:比特幣〔2008年經濟危機後不久,一個自稱中本聰的人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論文〕,也是第一個不能由政府印製的貨幣,它也像「暗網」那樣運行。外熵運動支持者,同樣也是密碼朋克運動的重要成員哈爾·芬尼是接受比特幣轉賬的第一人。

和之前的P2P系統一樣,比特幣基於非常複雜的技術和算法創立,從一名工程師的角度來說,我認為它的主要成就是能夠創造無法被複製的比特幣。這就離不開另一個密碼朋克成員戴偉。「數字貨幣」的第一個數學模型1998年由這位神秘的中國數學家,也是密碼學專家首先在密碼朋克論壇上提出。戴偉的想法很簡單:讓每個人都能對每筆交易記賬,因此就沒有人能夠作弊欺騙。這個想法創造了一個匿名的分發系統,這個系統裡由社區體系來保證「信任」,而不是一個中心式的政府。這也是比特幣想做的:將政府的中心權力轉移到P2P網絡中。而戴偉是從英特爾早期員工蒂姆·梅(Tim May)於1992年寫的一篇《地下無政府主義宣言》中得到了靈感。

與此同時,另一位支持外熵運動的成員尼克·薩博發行了一種叫比特金(bit gold)的虛擬數字貨幣,他想出了一種非常精巧的方式來避免人們第二次使用同一個虛擬貨幣,也就是防止人們複製貨幣的方法。這種方法很容易讓人想到電子遊戲和好萊塢大片,它是這樣運作的:先是有大師分配「艱巨的任務」,然後世界各地的新手老手們都可以一起「攻關」(需要使用大量計算能力),如果某新手成功用足夠算力破解該任務(他就獲得了一次在公共賬本上記賬的權利,同時也會得到系統獎勵的比特幣),與此同時,他就可以反客為主,變身「大師們」之一。早在1997年時,薩博就已意識到他這一創意的價值:它還可以用來在互聯網上實施「智能合約」。因為,大師們每次分配的「艱巨的任務」其實都是一種工作量證明機制(proof of work),這個機制於1992年就開始用於解決互聯網垃圾信息問題,它有著很悠久的數學傳統,基於它還產生了哈希現金(hashcash)機制(這種工作量證明機制的算法是比特幣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可以保證沒有人能做假賬)。

「中本聰」的真實身份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個謎,但無論他到底是誰,他在發明比特幣時都跟以上這幾個人有著大量互動和交流。其他出現在比特幣早期記錄裡的神秘人物還有佛羅里達的戴夫·克雷曼(Dave Kleiman),他是一名截癱患者,也是一位計算機安全專家,2013年在孤獨和貧困中去世。戴夫的一個異地朋友,澳大利亞的克雷格·萊特(Craig Steven Wright)也是一名計算機安全專家。2008年,兩人曾合寫了一篇論文《重寫硬盤數據》(Overwriting Hard Drive Data)。

2016年,克雷格·萊特主動向媒體承認,他就是傳說中的「中本聰」,但並不是每個人都信服,我就無法相信。首先,密碼朋克論壇是在硅谷南部的聖克魯斯誕生,由英特爾一名前員工蒂姆·梅創立的,關於比特幣的所有一切都是首先發生在這個論壇上的。其次,克雷格曾跟老友戴夫·克雷曼一起工作過,之前提到他已黯然離世,也有可能戴夫·克雷曼才是真正的中本聰,而克雷格只是又一個冒名者……因為他恰好知道真正的,不願被世人打擾的中本聰已去世了。另外,比特幣和區塊鏈的發明還依賴於一個分佈式的共識系統以及一種叫作SHA-256的「安全哈希算法」,而這種算法最初是由國家安全局(NSA)發明的。

現在,你已經得到了創建比特幣和區塊鏈的一個完整「配方」:需要一些瘋狂的「宗教崇拜」(外熵運動),一些互聯網上的叛逆者(密碼朋克運動),一些從經濟學和電子遊戲中吸取靈感的數學家,一兩個軍事軟件,以及一批願意冒著被關進監獄的風險的人。

對我來說,比特幣再次證明了獨立的研究者和軍事機構對革命性新技術的重要性。比特幣,關鍵是其背後的區塊鏈的誕生裡可沒有大公司以及大的投資人的身影,他們恐怕也從來沒有想到過虛擬貨幣。這種創意只能來自「體制」外的獨立個體以及那些正在作戰的軍隊(實體或網絡戰爭)。

在比特幣出名之前,P2P模式的成功就已經在反主流文化的圈子裡引發了大量追隨者的激情。奧瑞·布萊福曼(Ori Brafman)的《海星與蜘蛛》(Starfish and the Spider,2007年)以及尤查·本科勒(Yochai Benkler)的《網絡財富》(The Wealth of Networks,2007年)讓「分權自治組織」(DAO)的概念流傳開來。2008年,米歇爾·博旺(Michel Bauwens)還發表了《P2P宣言》(Peer-to-peer Manifesto)。可以說,比特幣和區塊鏈的橫空出世讓這些人的夢想成真了。

區塊鏈不僅只是一種支撐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它是以自己的方式徹底改造已有的體系,這種方式裡不再有一個集中的官僚體系,一切的良好運行靠的就是技術和算法。

區塊鏈顛覆了什麼

回到區塊鏈本身,區塊鏈的潛能將從數字貨幣、智能合約延伸到整個社會乃至文明的變革。這種技術的顛覆性潛能值得大書特書。

它的意義早就遠遠超過運行一種數字貨幣。當然,僅數字貨幣的潛能就可以解決貨幣和支付手段的去中心化問題,在金融市場引起震盪。再強調一次,區塊鏈是一個無須中間商,也不會被扭曲或劫持的數字賬本。它可以用於跟蹤溯源各種信息,還能保證沒有人可以在區塊鏈上篡改信息。這就讓它的應用超越貨幣,可以用來記錄、確認以及執行各種不同類型的資產和合同(包括股票、債券、營業執照、產權證、身份證、護照、結婚證、遺囑、專利等),智能合約就由此而來。

相比現有的電子合同,即計算機只是將書面合同數據化並存儲起來,區塊鏈下的智能合約能做的強大得多:它包括一個需要通過大量算力來執行的算法,以此算法來驗證合同的有效性並直接自動執行。也就是說,智能合約是存儲於區塊鏈上的一個能夠自動執行的程序,它可以完全取代現有合同執行過程中需要介入的所有法律過程。這種去中心化(無須公證處、產權登記公司、律師等)的特點可以讓它大大節約每個領域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區塊鏈的顛覆性在於它將人類社會的每一個合同都簡化成了一個數學問題。

目前,國家和社會保證了合同具有法律約束力,但不同國家和社會對法律的解釋是靈活的。加利福尼亞州法官和亞利桑那州的一名法官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式解讀同樣一條法律,一場審判很多時候是由辯護律師的口才決定的,而不管被告真的有罪還是無罪。基於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雖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卻具備技術約束力。智能合約一旦簽下,軟件會無情地自動執行,直接取代律師、法庭、法官和監獄等所有中間環節。

今天我們需要警察、法官以及監獄等不僅是為了防止暴力犯罪,還是為了保證人們之間的合同能合法執行。如果用算法就可以保證秩序,如果由區塊鏈支撐的智能合約大範圍變成現實,未來政府的功能到底會演變成什麼呢?

以往,權力分散在歷史上都意味著混亂,但建立在分權自治上的區塊鏈能用算法建立和強化一套清晰的秩序,第一次通過去中心化的方式保證秩序,避免混亂。而且區塊鏈比政府和大公司的數據庫都要安全得多,因為它的每筆交易的安全性是由所有加入網絡的計算機來保證的。

另外,智能合約可以導致一種新的組織:「分權自治組織」(DAO)的興起。你可以使用智能合約建立DAO,一個在公正算法控制下運行的一個無人組織(沒有辦公室,沒有員工)。反過來,這個算法又可以在一個開放源代碼的軟件中公開「審計」(驗證、控制)。也就是說,DAO是自治的,是自我執行的,它沒有中央控制。

DAO已經存在了。2016年,德國的一個創業公司Slock.it創造了這樣一個組織,它可以像風險資本家們那樣運營,可以投資創業者(比如Slock.it本身)。短短幾個月內,它就在以太坊(Ethereum)上籌集到等於1.5億美元的數字貨幣,也因此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眾籌項目。這個DAO上的投資者可以對每個需要錢的創業者進行投資。

再比如,Bitnation是由蘇珊娜(Susanne Tarkowski Tempelhof)2014年創建的一個DAO平台。蘇珊娜的座右銘是「在140行代碼裡創建你自己的國家」。一個DAO可以提供傳統政府所能提供的相同的服務,但是用一種分權的方式:沒有人來控制這些服務。在軟件D.I.Y(Do It Yourself)運動和生物科技D.I.Y運動後,現在我們即將迎來政府D.I.Y。

這個領域的新概念每天都在出現,現在DAO的世界已在討論「分佈式協作組織」(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這個詞是由哈佛大學的菲莉皮(Primavera De Filippi)和紐約大學法學院的霍曼·沙德(Houman Shadab)於2014年推出的:他們提出了一種將基於區塊鏈的DAO與現有法律制度融合起來的方法。

從智能合約到圖靈完備

區塊鏈還能做什麼?2013年,俄羅斯人維塔利克(Vitalik Buterin)推出了以太坊,表面看起來像是一個做類似比特幣的數字貨幣平台,但它比其他幣種複雜的是,以太坊是一個平台(也是一種編程語言),理論上能夠允許用戶建立和發佈下一代分佈式應用,可以編程、擔保並執行域名、合同、知識產權等任何事物。以太坊其實是一個「應用程序幣」。

區塊鏈的未來是智能合約,而智能合約的未來幾乎是……無限的。為什麼呢?類似以太坊這樣的平台並不在自身的區塊鏈上存儲大量數據,它用的是額外的東西:星際文件系統IPFS(Inter Planetary File System),該系統由胡安·貝尼特(Juan Benet)於2015年發明,是一個面向全球的、點對點的分佈式版本文件系統。IPFS為每條信息都添加了一個加密地址,其安全級別非常高,意味著存儲於IPFS中的信息是不能被隨意操縱的。可能聽起來跟無聊的數據庫管理沒什麼兩樣,但在實踐中,IPFS協議可以補充乃至替代目前統治互聯網的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承載整個互聯網的傳輸協議!它的潛力也並非到此為止,以太坊是「圖靈完備」,意思是:用戶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台計算機上登錄,用它實現任何程序,它可以成為「世界計算機」的未來。

現在整個區塊鏈行業對以太坊的興趣特別大,因為以太坊正在成為更有趣也更有潛力的區塊鏈平台,以太坊開源社區也有足夠的時間完善自身的不足。與此同時,ConsenSys為基於以太坊的區塊鏈生態系統提供了一個構建自定義「分佈式應用」的平台,已開發出人們可以使用的「分佈式應用」了,比如Spritzle / HitFin,就是一款基於以太坊的交易的金融衍生產品應用。

不過,以太坊只是眾多致力於開發「分佈式應用」的「比特幣2.0技術」中的一個。「以太坊,Counterparty,Maidsafe,Rootstock,Tauchain…… 這樣的平台非常之多。

拿Counterparty〔由克裡斯·德羅斯(Chris DeRose)創建於2014年〕來說,它跟以太坊很相似,但它使用了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該平台包括一個允許Counterparty的節點通過比特幣區塊鏈彼此互相溝通,同時也能跟一種本地貨幣互相溝通的協議。2014年,Joel Dietz在帕洛阿圖成立了一個Counterparty項目的孵化器Swarm。已經有一些應用在Counterparty上誕生了,比如,肖恩·威爾金森(Shawn Wilkinson)2014年在格魯吉亞成立的Storj,是一個分佈式的P2P網絡加密雲存儲器(類似於Dropbox,但是分佈式的,像Swarm/IPFS,但是在Counterparty上運行,而不是在以太坊上)。

分佈式世界的一個重要先驅是MaidSafe,2006年由英國的大衛·歐文(David Irvine)發明的。它使用志願計算的概念來分佈互聯網:它的數據庫來自互聯網上的志願者們捐獻的空閒硬盤,是用P2P的協議連接起來的。沒有中央服務器,也沒有中央數據庫,卻能用大量加密來保護存儲的數據。其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安全的互聯網」。

MaidSafe的名字的意思是,MAID(大規模獨立硬盤Massive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SAFE(每個人都可以安全使用Secure Access For Everyone)。當你在MaidSafe儲存數據的時候,這些數據都會被分成無數個細節的組塊,全部被重度加密,然後隨機分佈存儲在世界各地。只有數據所有者才能重新組裝和解密這些數據組塊,MaidSafe不使用區塊鏈技術,它採用了不同的方式保障安全,但跟區塊鏈的總體概念很相似。不同的是,所有交易不是存儲在區塊鏈上:除了交易涉及的雙方,根本不會有任何交易痕跡留下來。

MaidSafe的網絡是基於SafeNet的:SafeNet是一個超級安全的平台,能將當前互聯網上可用的服務全部分佈式(短信、電子郵件、社交網絡、數據存儲、視頻會議等)存儲。SafeNet使得互聯網無須任何服務器和數據庫就可以運行。它的美妙之處就是,用戶可以登錄到網絡的任何一台計算機上,該計算機就變成了「她」的計算機:她的數據、應用程序、個人資料……一切俱全。而當用戶註銷之後,該計算機上又不會留下任何她使用過的痕跡。

MaidSafe的支持者認為這將是解決網絡身份盜竊和網絡監控的終極解決方案,當然,政府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場噩夢,因為犯罪者和恐怖分子也可以這麼玩。

斯特凡·托馬斯(Stefan Thomas)和埃文·施瓦茨(Evan Schwartz)2014年在舊金山發明的Codius是智能合約的另一個通用平台,它的潛力也值得關注。還有Eris,2014年由兩個律師成立於紐約。它以「通用的區塊鏈平台」投向市場,因為它能克隆以太坊,比特幣以及很多其他區塊鏈技術。該平台創始者認為區塊鏈只是一個大的數據庫,而每個用戶都應該自己有一個。

商業應用初興

既然區塊鏈技術如此強大,商業領域自然興趣濃厚。比特幣迅速流行之後,「挖礦」本身就成了生意。區塊鏈的運作過程基本上就是不斷向一個共享的公共賬本添加記錄的過程,該方法具有驗證容易,卻極難執行(修改、添加等)的特點,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防止造假。當然,它的實用性和安全性也是有代價的:每次添加記錄都要求苛刻的計算機算力。

如果想挖出比特幣,基本上需要一台定制的計算機,它需要有能力解決非常複雜的數學問題,還要能夠通過高速互聯網連入比特幣網絡。當然,如果挖礦的礦工們成功了,就會得到一定數額的比特幣獎勵。

隨著比特幣挖礦成為一門專門的生意,礦工們的挖礦裝備也開始不斷升級,礦工們開始應用一種被稱為專用集成電路(ASICs)的特殊芯片來加快採集比特幣的速度,ASICs也被稱為「比特幣哈希芯片」。同時不少專門服務於挖礦的創業公司們相繼成立,展開了一場高科技裝備競賽。比特幣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的數字貨幣。數字化貨幣的數量一直在爆炸性增長,其中以山寨幣(Altcoins)最為出名。2016年,最大的「山寨幣」交易平台Cryptsy列出了十幾家山寨幣,不少還十分有趣。其中一些像由威利(JR Willett)發明的萬事達幣(Mastercoin)跟比特幣一樣,用的都是區塊鏈技術。比特幣之外,比較有名的是萊特幣(Litecoin),由谷歌前工程師查爾斯·李(Charles Lee)在2011年創建,是2015年市值第二的虛擬貨幣。風頭緊隨其後的質數幣(Primecoin)/點點幣(Peercoin)都是由一位自稱「Sunny King」的人在2012年匿名發行的,都採用了不同的工作證明機制的算法。比如,質數幣的採礦方式對計算機的算力要求相對較少,更加「綠色節能」。

圍繞比特幣的創業者很快大量湧現。安德魯·庫克(Andrew Cook)2011年在智利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當時他才20歲,如今他的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投資基金。2012年成立於舊金山的Coinbase公司主要提供比特幣錢包和交易平台,讓人們更方便地使用比特幣(2015年,Coinbase創建了美國第一家持有正規牌照的比特幣交易所)。成立於2013年的新創公司Epiphyte為各種虛擬數字貨幣提供銀行服務。

同樣成立於2013年的Circle公司基於區塊鏈技術提供低成本兌換貨幣及跨國匯兌,在手機APP上就能一鍵點擊向你的親人和好友發送美元、英鎊或比特幣。

成立於2014年的比特幣創業公司QuickCoin與Facebook合作,推出的Facebook集成錢包使得發送和接收比特幣和收發短信一樣簡單。

2015年成立的NextBank公司,它的目標是成為第一個全比特幣金融機構,做第一家真正的基於比特幣的線上銀行。2016年,CoinCloud公司提供比特幣和現金的兌換,還在門羅公園安裝了一個「比特幣取款機」。

金融領域之外,圍繞區塊鏈的創業公司也有很多。比如,2014年,由丹尼爾·佩萊德(Daniel Peled)在以色列成立的Gems公司,推出了基於比特幣區塊鏈技術開發的一個即時社交通信軟件,可以使聊天簡單、安全,還能推廣比特幣。

當然了,區塊鏈能做的事情還很多。如PeerTracks這樣的創業公司用區塊鏈技術顛覆了原來整個音樂產業,它能讓藝術家直接向消費者銷售作品,消費者可以用一種價值根據供需關係變動的「代幣」來購買。如果藝術家還是無名之輩,你可以用非常便宜的代幣購買他的音樂;反之,大牌的藝術家就需要很貴的代幣。普通人也可以使用區塊鏈,比如,2014年,第一個使用區塊鏈登記結婚的婚禮就在美國舉行了。

技術缺陷和內部分裂

當然,區塊鏈技術也有不少缺點。首先,要使用區塊鏈,你必須相信網絡。但現在大型金融機構是否願意將數十億美元的交易委託給匿名用戶的網絡還不一定。

不過,它最大的缺點還是來自技術層面。因為其算法的複雜性,如今的區塊鏈每秒只能執行7筆交易,每一筆比特幣的交易大約需要十分鐘才能確認。相比萬事達卡和Visa卡(維薩卡)每秒執行的龐大交易量,這個數量顯然是不夠的。2014年,谷歌前工程師邁克·赫恩(Mike Hearn)和加文·安德烈森(Gavin Andresen,也是2012年比特幣基金會的創始人之一)提出了比特幣的一個替代平台——比特幣XT,主要用來打破比特幣每秒交易次數的局限性,區塊承載量擴充至8MB,交易次數增加到每秒24次,且一旦75%的開採區塊都兼容XT,XT將會進行改進,創建一個新的網絡和貨幣。但這種做法遭到了很多攻擊,反對者認為這違反了比特幣的創建初衷。從2015年開始,比特幣儼然已陷入內部分裂,一派支持比特幣,一派支持比特幣XT。由於這種分裂,比特幣的發展和走向已受到很大影響。

然而,P2P這種技術很容易挑戰現有法律。和任何一種技術一樣,它一旦被貪婪邪惡的人利用,將會製造更棘手的問題。尤其是當P2P跟暗網結合起來,罪犯的身份可以被很好地藏匿起來後。2013年,P2P網站滋生的問題變得尤其嚴重:美國聯邦調查局在舊金山逮捕了羅斯·烏布利希(Ross Ulbricht),這個人創造了一條「暗網」上的「絲綢之路」,讓全世界約100萬人在上面用比特幣購買槍支和毒品。這對比特幣社區來說挺尷尬的,因為該「暗網」上活躍的比特幣幾乎佔到了全世界比特幣總量的三分之一,意味著礦工們辛苦挖出來的比特幣幾乎三分之一都被恐怖分子和犯罪分子利用了!一年以後,17個國家發起了聯合行動,關閉了被犯罪分子利用的超過100個暗網,該舉動被稱為「署名行動」。然而,這次行動中還是有一條「漏網之魚」,一個叫作「進化」(Evolution)的暗網,它很快成了毒品交易者新的大的網絡交易平台。「進化」根本來不及被警察關閉:2016年,它的創始人拿走了所有該平台用戶的比特幣,然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區塊鏈下一步

僅2016年前四個月,關於區塊鏈的會議消息就相繼從中國香港、邁阿密、印度、倫敦、哥本哈根、紐約、阿姆斯特丹、華盛頓、南非、比利時、莫斯科、澳大利亞等多地傳來,還有一個大型會議是在舊金山。2016年,Linux基金會啟動了Hyperledger(超級賬本)項目來推進區塊鏈技術。看下已加入該項目的公司名單你就知道區塊鏈有多火:IBM、埃森哲、英特爾、富士通、日立……

因此,區塊鏈的這股變革熱潮我認為是剛剛開始。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把比特幣和區塊鏈分開來說。比特幣是一個沒有所有者的虛擬貨幣,但我們現在對它的態度還很矛盾:我們喜歡它是因為它沒有一個「中央銀行」,但與此同時,我們還不相信它的未來也是因為它沒有一個「中央銀行」。政府很明顯不喜歡比特幣(以及所有虛擬貨幣),因為這些虛擬貨幣的每筆交易都沒辦法徵稅(而且還很容易被用於犯罪和恐怖活動)。我個人的猜測是,當政府最終找到給虛擬貨幣徵稅的方法後,他們一定會給比特幣(或比特幣的某種變體)找個用處。還有一個普遍的感覺是,比特幣尤其在那些當地貨幣「不穩定」的國家和地區有用,如果這些人都有智能手機,他們自然會更傾向於信任比特幣。

目前,一方面比特幣在苦苦掙扎,另一方面區塊鏈產業卻前所未有的充滿活力。這種現象更說明區塊鏈早就不是一種僅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技術,激起人們熱情的是它能夠變革社會運行方式的革命性潛力。我對區塊鏈自身目前的技術瓶頸終究會被解決很有信心。

事實上,現在也已經有多種解決方案了。我對全球各地的政府們最終會欣賞區塊鏈(或某種區塊鏈技術的變種)的好處也很有信心。最顯見的一個好處是,政府可以用區塊鏈記錄各種交易和文檔,輕易擺脫不必要的各種官僚體系(尤其是官僚體系背後的腐敗和賄賂)。

金融科技趨勢

比特幣和區塊鏈首先是金融科技領域的「大事」。在美國,金額科技是個巨大的市場。每年,美國的投資者都會付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6 000億美元的費用,基本上是以色列GDP的2倍。金融科技在美國能成功的原因之一是2008~2011年的「大衰退」,當時小公司難以從傳統的金融機構借到錢,這就給那些線上金融服務機構以及P2P網站給了不少機會。首先受益的就是那些非銀行的貸款機構,比如OnDeck(紐約,2007年),Kabbage(亞特蘭大,2009年)和Funding Circle(倫敦,2010)。P2P同樣是這輪金融科技的主角。兩個2006年成立於舊金山的公司是P2P借貸領域的先驅:Prosper和LendingClub。兩家公司都為那些有資金借貸需求的企業提供線上機會和空間。他們的模式其實是金融科技、P2P以及分享經濟的聯姻。

金融科技不僅在侵蝕傳統銀行的業務,還危及風險投資家們的利益。通過在線金融平台,人們可以通過眾籌的方式從個人那裡籌錢資助創業者。這個領域的先驅是EquityNet(2005年成立於亞利桑那),它給投資人和創業者、企業家之間提供了一個溝通聯繫的平台。

對金融科技的未來來說,經濟發展無法預測的自然和人為因素太多。試想一下伊朗核協議對石油價格的影響,剛果的和平可以促進這個世界上礦物質最豐富的國家的經濟繁榮,而只要一場大地震就可以把加州帶入災區……即便我們當今的科技如此發達,也還發達不到能預測政治和戰爭,抑或詭譎的天災人禍。即便能夠預測到,也很難預測到它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人們(不論富人還是普通百姓)總是會在金融世界賠錢:經常會有一些突發的新聞會對金融市場造成波動。

因此,哪種新技術未來會大獲成功同樣也是不可預知的。比如,Billpoint早於PayPal兩年創立,提供和PayPal一樣的金融服務,而且它背後的支持者是eBay、美國富國銀行(WELLS FARGO)和Visa(真想不出來要成功還需要怎樣的支持者了,這三家公司中,一家是最大的網上交易市場,一家是世界最大的銀行之一,一家是世界最大的信用卡公司之一),結果呢,現在有幾個人記得Billpoint?再比如,2002年,Pay By Touch就有一種讓用戶通過在生物傳感器上掃一下手指就能支付的技術,結果,這家公司2007年就歇業了。現在iPhone和三星等智能手機上都有指紋掃瞄支付的功能,富士通和中興也即將推出視網膜掃瞄,後來者都成功了,為什麼偏偏Pay By Touch會失敗?這種金融應用程序牽扯到太多人為因素,確實難以預測和分析。

我認為,金融科技需要繼續挖掘「群眾」的力量。金融世界過去一直都是只對富人開放的世界,普通人只能借錢或存錢,而這兩種業務都能讓金融機構受益,普通人卻得不到多少好處。「眾包」時代這些都在發生改變,三個大的眾包平台(Kickstarter、Indiegogo和GoFundMe)已經比所有的風險投資家們加起來資助的創業者還要多。還要感謝P2P技術,普通人第一次在大的金融機構前有了爭取利益的機會。可以說,科技的發展會讓資本主義的未來不是資本家,而是每一個普通人。

《人類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