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Jeffrey R. Immelt, 「The CEO of General Electric on Sparking an American Manufacturing Renewa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 2012).
2. 得克薩斯大學有48 000名在校生,其中工科生8000名。學校擁有強大的計算機科學系,該系得到了蓋茨基金會和戴爾基金會的資助。奧斯汀還有3600多家生物技術公司和近1000家私人科研企業,擁有超過兩萬名員工(www.biospace.com/News/top-12-hot-biopharma-regions-for-growth-and/347389)。得克薩斯州物理學家和生命科學家的數量在全美排名第二。得克薩斯新興技術基金由得克薩斯州議會創立於2005年,旨在支持研發活動和新興技術,目前已撥款超過5.25億美元,其中一半用於各高校,另一半用於145家早期公司(www.ce.org/i3/Move/2015/March-April/Tech-Hub-Austin.aspx)。2014年,國家科學基金會撥款375萬美元,指定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萊斯大學和得克薩斯農工大學為創業創新中心(news.utexas.edu/2014/08/26/nsf-i-corps-node)。奧斯汀擁有一個龐大且不斷增長的遊戲和互聯網產業。
第一章
1. 「Intel in Oregon」,參見英特爾公司網站:www.intel.com/content/www/us/en/corporate-responsibility/intel-in-oregon.html。
2. 企業概況參見:www.qiagen.com。
3. 參見Toolpoint網站:www.toolpoint.ch。
4. 僅舉幾個例子,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在貝爾實驗室研製晶體管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他離開貝爾實驗室前往了加州。此外,肖克利的同事分別創建了仙童半導體公司(在蘇聯發射人造衛星、肯尼迪總統宣佈奔月競賽後,該公司成為國家航空航天局基金的自然候選人)和後來的英特爾公司;李·德弗雷斯特(Lee de Forest)是真空管領域的先驅;威廉·休利特(William Hewlett)和戴維·帕卡德(David Packard)畢業於斯坦福大學,他們是第一批由自家車庫搬到斯坦福工業園的人。這些人充分利用了當地在電信、短波無線電、甚高頻傳輸以及雷達、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早期優勢(這種優勢通常是建立在國防合同的基礎之上)。
5. Fred Bakker and Jeroen Molenaar, 「Duurzaamheid als drijfveer voor innovatie」 (Sustainability as a driver behind innovation), Het Financieele Dagblad, May 5, 2012, Amsterdam.
6. 參見poet-dsm.com。
7. 這段話摘自2013年8月24日對倫斯勒理工學院院長雪莉·安·傑克遜(Shirley Ann Jackson)和科研副院長、生物學教授喬納森·多蒂克(Jonathan Dordick)的採訪。
8. 2014年6月12日在蘇黎世對萊斯利·施皮格爾(Lesley Spiegel)的採訪。
9. 現與Sonoco Alloyd公司結成戰略聯盟,實耐格產品公司(Sonoco Products Co.)的密封機組將提供全自動定制包裝生產線,並配合實耐格的索耶(Sawyer)協作機器人進行機器裝卸料和電路板測試(參見Zacks.com,2015年8月12日)。
10.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使劍橋–波士頓地區成功躋身美國主要機器人研究中心之列,與斯坦福研究所(SRI)、卡內基–梅隆大學、(加州)伯克利、賓夕法尼亞大學並駕齊驅。正如反思機器人公司的技術重點在「上半身」,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另一家麻省理工學院的衍生公司,現已被谷歌公司收購)將攻堅重點放在「下半身」的平衡和移動上。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資助下,公司開發出了一系列能高速移動的創新性四足機器人。公司研製的阿特拉斯機器人(Atlas)可以承載高負荷,還能清除雜物。谷歌(公司明確地將機器人視為未來的工作重點之一)還收購了日本的Schaft公司,後者曾贏得2013年12月的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機器人挑戰賽。比賽中,16台頂尖類人形機器人同場競技,角逐200萬美元的獎金。同樣,在日本,本田的阿西莫機器人(Asimo)看起來像人一樣,可以上下樓梯、說話、踢足球、送咖啡。
11. 反思機器人公司在第二代工業機器人領域最有力的競爭對手是丹麥的優傲機器人公司(Universal Robots)。後者每年可以賣出800~1000台售價26 000美元的單臂機器人,客戶包括博世、寶馬、三星等企業。優傲公司的UR-5和UR-10機器人價格更高,功能也少得多,但它們能承載更高的負荷,移動速度更快(高達每秒一米或一碼多一點),動作更精準,並且壽命更長,可使用近20年,因而運營成本更低,每小時只需1美元。數據來源:Casey Nobile, Robotics Business Review, Perspectives 2013。
12. 傳統機器人製造商或創業公司已經製造出了許多配有傳感器、可以移動的研究用機器人,但到目前為止,它們製造的工業機器人少之又少。德國領先的工業機器人製造商庫卡公司(Kuka)有一款單臂輕型機器人,可以像托斯機器人公司(Tosy Robotics)開發的TOPIO一樣打乒乓球。ABB公司於2011年推出了FRIDA(柔性工業雙臂機器人)。莫曼托公司(Motoman,日本安川電機公司的美國子公司)目前已開發出了第四代雙臂機器人(SDA系列),有效負載達44磅(約20公斤),可以挑選出不同顏色的積木,組裝微型電子元件。意大利理工學院開發的COMAN機器人能夠在崎嶇的路面上行走並保持平衡。美卡機器人公司(Meka Robotics)的聯合創始人阿龍·艾辛格(Aaron Edsinger)曾與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共事,公司主要為研究實驗室製造小型機器人。日本、美國、德國、韓國、土耳其、伊朗和中國的企業正致力於創造更好、更快、更多功能的機器人。資料來源:《Perspectives 2013》和維基百科。
13. 整理自2013年6月3日和2014年5月29日在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與菲爾·奈特(Phil Knight)的討論。此外,2014年10月15日在耐克總部對公司首席執行官埃裡克·斯普朗克(Eric Sprunk)的採訪中也談到了這一點。
14. 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Robotics Systems for Smart Manufacturing Programs, March 20, 2014.
15. 3D打印過程從一塊被稱為基板的金屬板開始,物件的第一層將附著在基板上。由於每層厚度僅與頭髮直徑相當,基板必須非常平坦,誤差在千分之一英吋以內,以避免翹曲(表面即使稍微傾斜,都會產生不均勻的塗層)。塑料打印機利用噴嘴確定下一層材料應該到達的位置。在金屬打印機中,當金屬粉末薄層已經均勻地分佈在整個基板上,高功率激光器會蝕刻特定區域,以將它們與前一層結合在一起,多餘的金屬顆粒會被從表面移除(再循環使用),整個過程重複進行。
16. 揚斯敦曾是位於紐約市和芝加哥之間的鋼鐵重鎮和交通樞紐。鋼鐵產業倒閉後,揚斯敦流失了60%的人口。
17. 由於國會共和黨的抵制,加之款項被扣留,應有的資助無法到位,無奈之下,總統從其他聯邦機構(包括國防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預算中掏了4000萬美元,先開建一處設施作為試點項目。聯邦政府以非比尋常的速度僅用三周就提出了招標書,給全國高校研究機構和產業界留出了45天的準備時間。最後,俄亥俄州科技帶中標,贏得了令人垂涎的合同,並與賓夕法尼亞州州政府一道,在揚斯敦的一個舊倉庫裡設立了第一個國家增材製造創新研究所。
18. 技術人員為我們展示了三種不同類型的3D打印試驗機。第一種(也是最出名的一種)稱為熔融沉積造型打印機,這種機型由Stratasys公司於20世紀80年代末率先開發出來,類似於噴墨打印機,用一層層快速乾燥材料替代了紙張。目前,消費者用不到500美元就可以購買一部這種機器的簡化版本。第二種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發明、Z公司製造的)粉末和黏合劑噴塗打印機,這種打印機不用噴嘴,看起來倒更像是堆沙丘的機器。最後一種是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在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下開發出來的選擇性激光燒結打印機,這種打印機將塑料、金屬等各種不同材料融合到一起,塗層極薄,厚度為30~40納米。來源:2013年6月13日訪問國家增材製造創新研究所。
19. 美國3D系統公司聯合創始人查爾斯·赫爾(Charles Hull)在1984年創造了第一台3D打印機。雖然3D打印最初主要用於製作原型,但目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正競相試驗這種工藝,希望在保持一定製造速度的同時,能使用各種材料製造出各種形狀。
20. Marco Annunziata, 「Welcome to the Age of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TED Talk, December 17, 2013.
21. Travis Hessman, 「The Dawn of the Smart Factory,」 Industry Week, February 14, 2013.
22. 同上。
23. 儘管通用電氣的能源存儲業務在開展初期被寄予厚望,但公司在技術和需求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難,具體請參見第五章。
第二章
1. 2013年8月22日在奧爾巴尼對阿蘭·卡洛耶羅斯的採訪;本章中所有引述卡洛耶羅斯的內容均源自本次採訪。
2. 從2004年項目開始算起。
3. 這是一種利用了EUV(極紫外)波長的光刻方法,但這種方法在製造業中的應用遲遲未能實現,因為研發活動尚未解決如何在不耗費大量電力的情況下使用這種技術。光刻的成本問題似乎已經成為通往下一代半導體的主要障礙。
4. Chelsea Diana, 「Angels Open Wallets for SUNY Polytechnic Battery Start-Up,」 Albany Business Review, April 9, 2015.
5. 傑克遜進一步表示:「我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們倫斯勒理工學院喜歡啃硬骨頭,我們做的是創新的最早階段,是基礎研究。現在只有高校能做這種工作。正因如此,我們1億美元的研究項目中,10%的經費來自產業界,10%的經費由紐約州政府提供,而剩下的80%都來自聯邦政府。這與你們在納米技術研究中心看到的正相反。為了建立納米技術創新計算中心,自2006年以來,倫斯勒理工學院與IBM和紐約州政府建立了自己的合作夥伴關係。我們能做這樣的工作,是因為我們有每秒能做千萬億次計算的超級計算機。千萬億次的計算機是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可用於氣象、融合科學、量子化學等各種領域的高級模擬。實際上,我們很快就會擁有高校中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可以躋身世界三十強。我們也在大數據上下了重注。我這裡說的不是如何處理大量的數據,而是利用這些數據進行更深入的基礎研究。工科是倫斯勒理工學院的傳統優勢,因此在大數據方面我們很在行。」來源:2013年8月12日的採訪。
6. 格羅方德大部分股權由阿布扎比的先進技術投資公司(Advanced Technology Investment)持有。格羅方德成立於2009年,由超威半導體拆分出的製造部門組成。隨後,格羅方德於2010年收購了新加坡特許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目前,格羅方德約為台積電規模的四分之一,後者是世界最大的代工廠。來源:2014年8月21日的工廠參觀活動和對邁克·魯索的採訪。
7. 能生產厚度在14至20納米之間、直徑300毫米的晶圓。
8. 參見www.globalfoundries.com。
9. 參見www.infineon.com。
10. 參見www.hightech-startbahn.de。
11. 參見www.mpg.de/en。
12. 參見www.fraunhofer.de。
13. 參見www.helmholtz.de/en/home。
14. 參見www.leibniz-gemeinschaft.de/en/home。
15. 參見www.amtc-dresden.com/content/index.php?xmlfile=general.xml.
16. 參見www.siltronic.com/int/en/home/index.jsp。
17. 參見www.das-deutschland.de。
18. 參見www.hap.de。
19. 參見www.ais-automation.com/de/index.php。
20. 參見www.deru-reinraum.de/home。
21. 2015年11月13日在德累斯頓對吉塔·豪波爾德的採訪;本章中所有引述豪波爾德的內容均源自本次採訪。
22.參見www.infineon.com/cms/de/about-infineon/press/press-releases/2014/INFXX201404–033.html。
23. 參見www.silicon-europe.eu/about/silicon-europe。
24.參見tu-dresden.de/forschung/epc/contact/ueber_uns/ueber_uns/document_view?set_language=en。
25. 2014年11月11日在德累斯頓對貝蒂娜·福斯貝格的採訪;本章中所有引述福斯貝格的內容均源自本次採訪。
26. 參見www.futuresax.de。
27.參見www.dresden-exists.de/index.php?id=30&no_cache=1&tx_queoevents_events%5Baction%5D=teaser&tx_queoevents_events%5Bcontroller%5D=Event &cHash=29da65cc4d2938c0c24e5b13279263e9。
28. 參見sherpa-dresden.de/index.php?site=team。
29. 參見www.intelligentcommunity.org。
30. 參見www.hightechcampus.nl。
31. 參見www.holstcentre.com。
32. 參見www.imec.be。1982年,(比利時)弗拉芒大區政府提出了一個微電子計劃,旨在加強弗蘭德斯地區的微電子產業。該計劃包括建立一個微電子高級研究實驗室、一座半導體晶圓廠(原阿爾卡特微電子,現為意法半導體和AMI半導體)以及一項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設計工程師培訓計劃。後者現已完全納入微電子高級研究實驗室(Imec)的活動之中。Imec成立於1984年,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由董事會監督,董事會成員包括來自產業界、弗拉芒大學和弗拉芒大區政府的代表。
33.杜邦帝人薄膜(Dupont Teijin Films)、索爾維(Solvay,又譯為「蘇威」)、巴斯夫(BASF)、拜耳(Bayer)、默克(Merck)、愛克發(Agfa)等企業均貢獻了自身在基板和材料方面的知識。奧寶科技(Orbotech)、相干(Coherent)、Roth & Rau、ASM、ASML、Singulus Mastering、塑料電子(Plastic Electronic)等設備供應商和有機電子製造商提供了生產工藝和設施設備方面的深刻見解。飛利浦、松下、聚合物視像(Polymer Vision)等集成設備製造商給出了明確的規範,指出了什麼樣的技術和系統設計是可以立即投入市場的。參見www.holstcentre.com。
34. 參見www.philips.nl。
35. 參見www.asml.com。
36. 2004年4月24日《金融日報》對馬丁·范登布林克(Martin van den Brink)的採訪。
37. 2014年11月11日在德累斯頓對漢斯·杜伊斯特斯的採訪;本章中所有引述杜伊斯特斯的內容均源自本次採訪。
38. 參見www.sioux.eu。
39. 參見www.phenom-world.com。
40. 參見www.mutraxc.com。
41. 參見www.bom.nl。
42. 參見www.brainportindustries.com。
第三章
1. 本章中所有引述普羅恩扎的內容均基於2013年6月12日、13日在阿克倫的採訪,以及2014年8月29日的後續電話採訪。
2. Luis M. Proenza, 「The Akron Model: Toward a New Framework for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a Narrative Briefing for the 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 July 2011.
3. 阿克倫奧斯汀生物創新研究所網站:www.abiaakron。
4. 關於俄亥俄州就業、俄亥俄州的聚合物和化工產業,請參見:jobsohiowest.com/industries/polymers-chemicals。
5. 俄亥俄州2014年研發預算為9.83億美元(2005年僅為6.09億美元),其中4.78億美元來自聯邦政府,1.18億美元來自產業界(www.research.osu.edu)。「俄亥俄第三前線計劃」是一個21億美元的項目,旨在為俄亥俄技術產業、高校和非營利研究機構提供資金支持(www.development.ohio.gov)。賴特光伏創新中心是校企緊密合作的代表(www.pvic.org,www.oee.osu.edu)。
6. 參見「第三前線」網站:development.ohio.gov/bs_thirdfrontier/background.htm。
7. 阿克倫聚合物系統公司網站:www.akronpolysys.com。
8. 鐵姆肯公司經過拆分,自此專門生產鋼鐵產品和軸承,如風力渦輪機的巨型軸承。
9. 引自2010年7月1日舒爾曼公司新聞稿「A. Schulman Expands Support for Polymer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Akron」。
10. Karl-Heinz Zum Gahr, Microstructure and Wear of Materials, Tribology Series, 10 (Elsevier, 1987)。引自維基百科「Tribology」(摩擦學)條目。
11. 2013年6月13日在俄亥俄州揚斯敦對芭芭拉·尤因(Barbara Ewing)的採訪。
12. 根據俄亥俄聚合物戰略委員會執行董事丹尼斯·巴伯(Dennis Barber)2011年8月的報告《俄亥俄聚合物行業》(the Ohio Polymer Industry)。
13. Albert Link, 「A Generosity of Spirit: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Triangle Park,」 published by the Research Triangle Foundation, 1965, p. 10。後文引述威廉·利特爾的內容同樣源自此文。
14. Albert Link, 「A Generosity of Spirit: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Triangle Park,」 published by the Research Triangle Foundation, 1965, p. 10。後文引述威廉·利特爾的內容同樣源自此文。
15. 1966年9月《財富》雜誌。
16. 參見www.visitnc.com/listing/american-tobacco-historic-district-lucky-strike-cigarette。
17. 2014年4月23日在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晚餐期間的討論。
18. 2014年4月25日在三角研究園邊緣的科銳工廠對查克·史沃博達的採訪。
19. 前三位是佐治亞理工學院、得克薩斯農工大學和普渡大學。
20. 2014年4月22日在羅利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對蘭迪·伍德森的採訪。
21. 為伊士曼化工(Eastman Chemical)制定的合同。
22. 2014年4月21日在三角研究園對鮑勃·喬勒斯的採訪。
23. Sven Hemlin, Carl Martin Allwood, and Ben R. Martin, eds., Creative Knowledge Environments: The Influences on Creativity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2004).
24. 2013年9月3日在隆德易得用科技園對馬茨·林多夫的採訪。
25. 2013年9月4日在隆德易得用科技園對裡卡德·莫塞爾的採訪。
26. 2013年9月3日在隆德對卡塔琳娜·諾倫的採訪;本章中所有引述諾倫的內容均源自本次採訪。
27. 參見www.nlr.nl。
28. 參見www.avantium.com。
29. 參見static.tue.nl/universiteit/faculteiten/faculteit-biomedische-technol ogie/innoveren-met-biomedische-technologie/spin-offs/qtise。
30. 引自《金融日報》2015年3月9日的採訪。另見static.tue.nl/universiteit/faculteiten/faculteit-biomedische-technologie/innoveren-met-biomedische-technologie/spin-offs/qtise。
31. 相關報道見www.maastrichtuni versity.nl/web/Main1/SiteWide/SiteWide11/EersteUniversiteitshoogleraarBeno emdAanUM1.htm。
32. 《金融日報》2014年10月4日。
33. 這一步得到了曇卡董事會的支持。參見Fred Bakker and Tjabel Daling, 「Textielfabrikant als Hoogwaardige Nichespeler」 (Textile producer that turned into a high-quality niche player), Het Financieele Dagblad, November 3, 2012, Amsterdam。2015年7月,荷蘭私募股權公司Gilde專門組建了財團,將收購曇卡公司所有的流通股。
34. 英國吉凱恩(GKN)公司於2015年7月收購了福克科技(Fokker Technologies)。
35. 2012年7月在霍夫多普對維姆·帕斯特寧的採訪。
第四章
1. 他還培訓了克裡斯蒂安·巴納德(Christiaan Barnard)和諾曼·沙姆維(Norman Shumway),二人是首例心臟移植手術的團隊成員。詳情見G. Wayne Miller, King of Hearts (New York: Crown Books, 2010)。
2.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K%C3%A1roly_Ereky。
3. 參見en.wikipedia.org/wiki/Molecular_biology。
4. 對俄勒岡州波特蘭普羅維登斯癌症中心癌症研究負責人、UbiVac公司首席執行官伯納德·福克斯(Bernard Fox)的採訪。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A Vital Investment,」 WHO Global Report, 2005;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世界經濟論壇的工作文件《非傳染性疾病的全球經濟負擔》(2011年9月)引用了此文(www.hsph.harvard.edu);非傳染性疾病聯盟(NCD Alliance)在《解決全球非傳染性疾病預防和控制的不平等問題,建設健康的未來》(2012年10月)中同樣引用了此文。
6. 2014年11月12日進行了電話採訪,隨後又於2015年5月26日在華盛頓進行了當面交流。強生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醫療設備企業,公司擁有10個主要醫療設備平台,均在10億美元以上。2014年強生公司在醫療設備領域的收入為270億美元(公司總收入730億美元)。2015年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改變,因為美敦力和柯惠醫療(Covidien)將要合併,兩家公司2014年的醫療設備收入達到了282億美元。參見Fierce Medical Devices, April 6, 2015。
7. 德國百多力公司成立於1963年,總部設在柏林,是唯一一家仍在生產起搏器的大型歐洲企業。然而,百多力的研究和生產設施均位於俄勒岡州的奧斯威戈湖。此外還有意大利的索林集團(Sorin Group),但規模要小得多。中國只有一家起搏器製造企業,但其產品在複雜程度上不可同日而語。
8. 關於胰島素泵治療有效性的臨床研究已由理查德·伯根斯特爾(Richard Bergenstal)博士和明尼蘇達大學的其他研究人員完成並於2010年7月22日公佈。
9. 2013年7月29日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的美敦力總部對埃莉·皮多的採訪。
10. Scott Litman and John Stavig, 「Is Minnesota Successful in Entrepreneurship?」 Minneapolis Post, June 17, 2013。作者列舉了一些成功案例,例如,明尼阿波利斯的Code 42是一家為消費者和企業提供在線備份的企業,公司2012年籌集了5250萬美元;Enstratius是戴爾公司2013年收購的一家雲管理軟件供應商;Compellent是一家正在快速成長的高度虛擬化存儲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為企業和雲計算環境提供自動化數據管理功能,Compellent目前已被戴爾以9.6億美元收購。然而,考夫曼基金會2013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在新創業公司方面,明尼蘇達州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全國僅排在第四十位),不過明尼蘇達州在新專利方面的排名要好得多。
11. 現為波士頓科學公司的子公司。
12. 柯惠醫療(Covidien,2014年被美敦力公司收購,現已併入美敦力)以26億美元收購了這家創業公司。參見柯惠醫療2010年7月12日的新聞稿。
13. 《金融日報》2012年8月27日。
14. 2013年7月31日在明尼阿波利斯對諾曼·丹恩的採訪。
15. Martin Moylan, 「At Medtronic, Efforts by CEO Ishrak Appear to Be Paying Off,」 Minnesota Public Radio, MPR News, July 22, 2013([email protected]).
16. 已於2014年退休。
17. 2013年7月30日在明尼阿波利斯對戴爾·瓦爾斯特龍的採訪。
18. Andy Giegerich, 「Oregon』s Biotech Sector Shows New Signs of Life,」Portland Business Journal, October 26, 2012.
19. 「Battelle/Bio, State Bioscience Jobs, Investment and Innovation, 2014」,網址: www.bio.org/sites/default/files/Battelle-BIO-2014-Industry.pdf。
20. 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校園內共有三家頂級醫院: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醫院(一級創傷中心和綜合醫院)、杜爾能貝契爾兒童醫院和波特蘭退伍軍人醫療中心。
21. 收購仿真技術公司(Stimulation Technology)後。
22. 凱利還於1995年共同創辦了Sapient Health Network(現已併入WebMD),此後不久又創辦了Learning.com。
23. 除了英特爾和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合作,瑪麗·斯滕澤爾–普爾還提出了其他「合作實驗室」的想法,合作夥伴包括能源部下屬的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和電子顯微鏡製造商FEI。和FEI公司合作的重要意義在於,研究人員需要對癌細胞及其相互作用進行可視化。通過與西門子這樣的企業合作,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率先使用了四維成像方法。本章中斯滕澤爾–普爾的評論均取自2014年10月15日在波特蘭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對她的採訪。
24. 本章中所有引述喬·格雷的內容均取自2014年10月16日在波特蘭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採訪。
25. 在英特爾服役31年後,帕夫洛夫斯基於2014年7月轉投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
26. 「Portland OHSU Teams with Intel to Decode the Root Causes of Cancer and Other Complex Diseases,」 OHSU press release, April 22, 2013.
27. 參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創業公司網站:www.ohsu.edu/xd/research/techtransfer/startups/index.cfm。一般而言,大學收取發明專利許可費的1/3,研究活動所在的院系收取另外1/3,主持研究的科學家有權獲得剩餘的1/3。2014年10月16日在波特蘭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對安德魯·沃森的採訪。
28. 有些創業公司已經相當成功,足以遷往加利福尼亞州的生物科學智帶,包括HD+、愛德華生命科學(Edwards Life Sciences)、Cepheid和Organovo。HD+研製出了一種基於納米技術的人工腎臟,公司籌集了超過6000萬美元的風險資本,隨後搬到了硅谷。愛德華生命科學是一家製造、修理人工心臟瓣膜的企業,已幫助治療了超過200萬名患者。Cepheid是一家醫療診斷公司,現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桑尼維爾,公司以與美國郵政局合作測試炭疽病毒而聞名。公司的6000部GeneXpert系統可使用檢測工具包來檢測結核病和艾滋病等傳染病。Organovo公司成立於2007年,是一家設計三維人體組織和腫瘤模型的企業。
29. 奈特並不是該領域第一位捐資者,更不是唯一一位。還有其他例子,如丹尼爾·路德維格通過路德維格癌症中心和蓋茨基金會的艾滋病和瘧疾防治項目為癌症研究提供了25億美元。2014年9月,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從中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撥款,用於研製艾滋病毒疫苗。微軟的另一位創始人保羅·艾倫向西雅圖腦科學研究所提供了1億美元的種子資金,用於繪製大腦圖譜。奈特的捐贈不僅加強了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還在俄勒岡州產生了雪球效應。為了不被淘汰,俄勒岡大學發起了籌款活動,準備籌集20億美元,俄勒岡州立大學也籌集到了10億美元。考慮到美國(有可能全世界)只有35所公立大學能從慈善事業中籌集到10億美元,這樣的成績很不錯。根據《慈善紀事報》「事實與數字」專欄提供的數據,美國慈善事業捐款總額約有14%用在了衛生事業上(僅2013年就有12億美元的巨額捐贈,這還不包括奈特發起的挑戰)。儘管在用於新藥、生物技術和醫療設備的700億美元研發開支中,聯邦政府仍然承擔了2/3,但大學還是擔心聯邦資金缺口造成的資金短缺,尤其是適逢製藥公司和風險資本在開發新藥所需的大量資金方面猶豫不決時。根據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科學與工程指標,衛生事業是非國防支出的最大受益者(2011財年國防開支為830億美元,非國防開支為610億美元,衛生事業支出為320億美元)。
30. 2014年10月15日在俄勒岡州波特蘭的辦公室中對埃裡克·羅森菲爾德的採訪。
31. 2014年6月11日在蘇黎世對馬裡奧·詹尼(Mario Jenni)的採訪;本章中所有引述詹尼的內容均源自本次採訪。
32. 參見www.cvent.com/rfp/zurich-hotels/technopark-zuerich-foundation/venue-2da8053746c74fdebf46a5c8167fdda7.aspx。
33. 2009年6月7日瑞士《星期天》(Sonntag)對萊奧·克魯梅納赫的採訪。
34. 在2009年6月7日《星期天》雜誌的採訪中,萊奧·克魯梅納赫講述了綜合體的發展歷程。
35. 參見www.molecularpartners.com。
36. 參見www.roche.com。
37. 參見www.esbatech.com。
38. 參見www.bsse.ethz.ch。
39. 參見See biosaxony.com。
40. 參見bio-city-leipzig.de/welcome。
41.參見www.biotech-leipzig.de/en/unternehmen/383-technologiegrunderfonds-sachsen-seed-gmbh-und-co-kg。
42. 參見www.iccas.de/uber-iccas/?lang=en。
43. 參見See www.iccas.de/forschung/?lang=en。
44. 參見de.wikipedia.org/wiki/Kai_Simons。
45. 參見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13/n6853/full/nj6853–04a0.html。
46. 參見www.mpi-cbg.de。
47. 參見www.tzdresden.de/bioz-location.html。
48. 參見www.oncoray.de。
49. 參見www.crt-dresden.de/about.html。
50. 參見www.ipfdd.de/mbc。
51. 參見www.bionection.de/programme/format。
52. 參見www.biotype.de。
53. 參見www.qualitype.de或www.rotop-pharmaka.de/en/our-products。
54. 公司行事大膽,飽受爭議,以至於時任首席執行官在成功尚未到來前就選擇了自殺。
55. 2013年9月6日在芬蘭奧盧大學對哈里·波斯蒂的採訪。
56. 參見www.bme.oulu.fi。
57. 另見Ryuji Kohno, University of Oulu Research Institute, 「R&D, Standard, and Regulation of Medical Body Area Network(BAN),」 2013 European Connected Health Alliance Leadership Summit, Oulu, June 12, 2013。引用取自2013年9月6日對圖拉·帕爾門的採訪。
58. 「Invest in Finland,」Health Care and Wellbeing News, April 25, 2013.
59. 整理自2013年9月5—6日在奧盧對塞波·科普薩拉的採訪以及後續的電子郵件往來。
60. 醫療設備製造商的收入超過10億美元。「The Medical Device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Select USA,網址:selectusa.commerce.gov/industry-snapshots/medical-device-industry-united-states。大多數醫療技術公司位於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密歇根州、馬薩諸塞州、伊利諾伊州、明尼蘇達州、佐治亞州、華盛頓州、威斯康星州和得克薩斯州。另見Yair Holtzman, 「The U.S. Medical Device Industry in 2012: Challenges at Home and Abroad,」 MDDI(Medical Device and Diagnostic Industry), July 17, 2012。
61. 醫療設備製造商的收入超過10億美元。「The Medical Device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Select USA,網址:selectusa.commerce.gov/industry-snapshots/medical-device-industry-united-states。大多數醫療技術公司位於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密歇根州、馬薩諸塞州、伊利諾伊州、明尼蘇達州、佐治亞州、華盛頓州、威斯康星州和得克薩斯州。另見Yair Holtzman, 「The U.S. Medical Device Industry in 2012: Challenges at Home and Abroad,」 MDDI(Medical Device and Diagnostic Industry), July 17, 2012。
62. 歐洲醫療技術統計數據由歐洲醫療技術工業協會提供(www.eucomed.be/about-us)。參見www.eucomed.org/uploads/Modules/Publications/the_emti_in_fig_broch_12_pages_v09_pbp.pdf。
第五章
1. Pilita Clark,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Stall in 2014,」 Financial Times, March 12, 2015.
2. 頁岩氣大量分佈於美國、墨西哥、阿根廷、俄羅斯、中國及許多其他國家,大大改變了能源格局,因為無論是頁岩氣還是頁岩油,都非常豐富,並非稀缺資源,油價因而急劇下降,與以前的預期截然不同。美國的環保團體及其他頁岩氣的反對者列舉了利用頁岩氣引發的問題,諸如使用重水、地下水污染、甲烷排放、由水力鑽探引起的輕微地震,以及由於缺乏相應管道而必須使用火車運輸頁岩油帶來的危險。在歐洲,反對派的政治阻力要比美國大得多。然而,反對聲對頁岩氣開採的影響並不大。頁岩油的增加使得美國對外國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電力公司已經能夠擺脫煤炭,煤炭是一種污染更嚴重的碳基燃料。儘管如此,許多人認為頁岩氣是一種「橋樑」能源,只有在太陽能等替代能源變得更廉價並能實際推廣時,生產頁岩氣才是合理的。
3. 「Tesla』s New Product Is a Battery for Your Home,」CNN Money, May 1, 2015.
4. 2013年8月22日對普雷斯科特·羅根和公司管理層的採訪。
5. Curt Woodward, 「After Five Years and $50 Million, 24M Unveils New Design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Boston Globe (BetaBoston), July 22, 2015.
6. MIT News、Fortune.com、Navigant Research、24M、Quartz.com。引用文卡特·維斯瓦納坦的部分請參見David Chandler, 「New Manufacturing Approach Slices Lithium-Ion Battery Costs in Half,」MIT News, June 23, 2015;另見Katie Fehrenbacher, 「This Start-up Is Looking to Revolutionize Lithium-Ion Batteries,」Fortune magazine, June 22, 2015。
7. 參見www.shell.com/global/future-energy/inside-energy/inside-energy-stories/could-sun-charged-batteries-power-our-homes。
8. 參見www.edison-net.dk。
9. 2015年10月14日,特斯拉公司為特斯拉車主提供了一個軟件更新,這是朝無人駕駛汽車夢想邁出的重要一步。只需雙擊一下,就能啟動高級巡航控制,對於司機來說,這是一種絕妙的體驗。在高速公路上,坐在汽車裡,不用碰方向盤,只需愜意地看著汽車如何保持車道,順暢地變道繞過其他車輛,根據交通狀況減速和加速,前面的車剎車時跟著逐步剎車,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反應,甚至能自動找停車位。在其他類型的道路上或路況較差時,駕駛員仍然必須親自駕駛。毫無疑問,其他汽車製造商也將很快跟進這一趨勢。
10. 參見www.darpa.mil。
11. 2014年5月27日《紐約時報》對克裡斯托弗·厄姆森的採訪。
12. 參見www.bloomberg.com。
13. 關於蘋果汽車,請參見www.MacRumors.com和Wakabayashi, 「Apple Targets Electric-Car Shipping Date for 2019,」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21, 2015。
14. 參見www.micreos.com和Gina Kolata, 「In Good Health? Thank You 100 Trillion Bacteria,」New York Times(International), June 13, 2012;另見「Rising to Meet the Infectious Disease Challenge,」Pharmafocus(July–August 2015),文中引用歐洲臨床微生物學和傳染病學會(ESCMID)主席穆拉特·阿科瓦(Murat Akova)的話說:「歐洲和全世界抗菌素耐藥性的迅速增長正在威脅現代醫療保健事業。」
15. 參見www.themato.nl/gesloten-kas。
16. 參見www.kubo.nl/en/productconcepten/artikel/ultra-clima-greenhouse-en。
17. Tim Linden, 「Houweling』s Continues to Pioneer Sustainability Efforts,」Produce News, August 11, 2015.
18. 參見www.newscenter.philips.com/main/standard/news/press/2014/2014 0509-philips-and-green-sense-farms-usher-in-new-era-of-indoor-farming.wpd#.VClnuvl_tS0。
19. 參見www.usa.philips.com/a-w/government/articles-and-solutions/lighting/increasing-food-security-and-reducing-carbon-emissions.html。
20. 參見www.delaval.com和www.lely.com。
21. 2001年,埃莫·邁耶成為荷蘭保健食品和材料企業帝斯曼公司的首位首席技術官。2005年,邁耶轉投食品和個人護理用品企業聯合利華。2011年他又加入菲仕蘭坎皮納公司並於2014年年中退休。
22. 2012年8月在阿默斯福特對埃莫·邁耶的採訪;本章中所有引述邁耶的內容均源自本次採訪。
23. 參見strp.nl/nl。
24. 參見www.tekes.fi/en/(芬蘭資助的創新機構)。
25. 參見www.pt-it.pt-dlr.de/de/3069.php。
第六章
1. 「Economists Are Asked by Brussels to Hammer Together a New 『Innovation』 Model,」Het Financieele Dagblad, August 9, 2015.
2. Robert Solow, 「We』d Better Watch Out,」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July 12, 1987.
3. 2013年6月26日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生亞歷山德拉·科維特(Alexandra Kwit)進行採訪時,科維特引用了此言。她在國立衛生研究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聯合項目中,與高通量篩選機器人一起工作。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國家轉化科學促進中心(NCATS)網站:Ncats.nih.gov。弗朗西斯·柯林斯為我們展示了NCATS配有多臂機器人的高通量篩選設施,這種機器人可以用一周時間完成潛在藥物的測試,科研人員人工來做這項工作將需要12年。
4. 2015年2月19日,兩人在華盛頓國家新聞俱樂部召開的漢密爾頓計劃和布魯金斯學會「機器時代的未來就業」主題會議上的發言。
5. Stavey Vanek Smith, 「When It Comes to Buying Decisions, Why Feelings Come First,」Planet Money, National Public Radio, April 17, 2015.
6. Jake Rocheleau, 「The 20 Top Coworking Spaces in the United States,」Hongkiat,網址: www.hongkiat.com/blog/top-coworking-spaces-usa。
7. Bruce Katz and Julie Wagner, 「The Rise of Innovation Districts,」 Brookings Institution, June 2014.
8. 摘自2014年10月7日安東尼·卡內瓦萊在華盛頓新未來組織(New Futures)發表的講話,內容基於他在喬治敦大學的研究:《2020年前就業的增長和教育的要求》(2014年2月)。
9. Deloitte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stitute, 「The Skills Gap in US Manufacturing,」 October 17, 2011;引自「Future of the Manufacturing Workforce Report,」Manpower。
10. William C. Symonds, Robert Schwartz, and Ronald F. Ferguson, 「Pathways to Prosperity: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Preparing Young America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athways to Prosperity Project,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2011.
11. 2014年5月22日在華盛頓舉行的布魯金斯學會「技能和工業:新美國模式」主題會議。
12. 2014年8月21日的TEC-SMART參觀活動及當日對彭妮·希爾的採訪。
13. 本章中引述戴維·拉金的內容均源自2014年8月25日的電話採訪。
14. 2014年5月22日布魯金斯學會「技能和工業」主題會議及後續討論。
15. 2013年9月9日在烏爾姆的工廠對茨維克勒爾公司首席執行官揚·斯特凡·勒爾博士的採訪。
16. 2013年9月9日在斯圖加特對恩格爾貝特·韋斯特坎博爾的採訪。
17. 2013年國民教育統計數據。
18. 2013年9月24日對馬丁·弗拉德裡希的電話採訪。
19. 谷歌的故事來自David Hart, 「On the Origins of Google,」 August 17, 2004,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Where Discoveries Begin,網址:www.nsf.gov/discoveries/disc_summ。
20. 引自Robert D. Atkinson and Stephen J. Ezell, Innovation Economics: The Race for Global Advantag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另見安永《2014年風險投資洞察和趨勢報告》。
21. 國家科學基金會網站:www.nsf.gov/statistics/nsb0803。
22.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科學與工程指標2014(2011年)》表4–14和表4–6。基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科學與工程指標2014》中2011年的購買力平價(PPP)數據。美國和韓國的基礎研究占研發總投入的17%~18%,只有法國超過這一數字(25%),日本為12%,中國更少,僅為5%。
23. 參見www.systemsX.ch。
24.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科學與工程指標2014(2011年)》。2011年應用研究資金的最大來源是企業(53%),其次是聯邦政府(37%)、非營利組織(5%)、學術界(4%)和非政府組織(1%)。
25.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科學與工程指標2014(2011年)》。2011年應用研究資金的最大來源是企業(53%),其次是聯邦政府(37%)、非營利組織(5%)、學術界(4%)和非政府組織(1%)。
26. 巴特爾紀念研究所《2014年全球研發經費預測》。2014年研發支出總額為4650億美元(估計),遠遠超過歐盟的3100億美元(德、法、英三國共1880億美元)、中國的2840億美元、日本的1650億美元和韓國的630億美元。中國渴望發展知識經濟,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製造業基地。中國希望到2020年能實現這一目標,並計劃到2022年研發支出達到6000億美元,與美國持平。中國在研發支出上已經超過了日本,其專利申請和科學出版物的增長速度比美國和歐洲都要快。然而,正如中國經濟的兩位數增長已經放緩一樣,研發投資的增長已由2007年的24%減少了約一半。
27. 根據安永(Ernst & Young Global)的《2014年風險投資洞察和趨勢報告》,2013年,風險資本在美國籌集到了330億美元,歐洲為74億美元,中國為35億美元。風險資本平均為每家美國公司提供400萬美元,歐洲為200萬美元,中國為700萬美元。同年,美國有74個風險投資支持的IPO(首次公開募股),歐洲15個,中國15個,分別籌資82億美元,6億美元和20億美元。
28. 2013年9月10日在斯圖加特的辦公室中對亞歷克·勞申佈施的採訪。
29. 安永《2014年風險投資洞察和趨勢報告》。
30. Jeffrey Bussgang, Mastering the VC Game (Portfolio, 2010).
31. Jeffrey Bussgang, Mastering the VC Game (Portfolio, 2010).
32. 風險投資公司也曾在明尼阿波利斯和北卡羅來納州三角研究園這樣的地方繁榮一時,但在網絡泡沫破滅之後,它們已經鳴金收兵,現在主要在西海岸和東海岸開展業務。
33. 根據美國風險投資協會提供的數據,風險投資公司(包括企業風險投資部門)在1995——2014年為78 000家公司投資了6.15億美元。
34. 參見Matt Egan, 「In-Q-Tel: A Glimpse Inside the CIA』s Venture-Capital Arm,」 FoxBusiness, June 14, 2013。
35. 名字「Q」取自軍情六處的特工Q,在《007》系列電影中,所有高科技道具均出自特工Q之手。
36. Brian Dunbar, 「NASA Forms Partnership with Red Planet Capital, Inc.,」 NASA, September 20, 2006,網址:www.nasa.gov/home/hqnews/2006/sep。
37. 本章中所有引述基普·弗雷的內容均取自2014年4月22日在達勒姆對他的採訪。弗雷已於2014年退休。20世紀90年代,弗雷曾運營過三家創業公司——Ventana Communications Group、Accipiter和OpenSite Communications,三家公司均已被收購,收購價格都是投資額的數倍。弗雷還是杜克大學桑福德公共政策學院的兼職教授。參見維基百科「Kip Allen Frey」,網址:en.wikipedia.org/wiki/Kip_Allen_Frey。
38. 美敦力2013年年報。
39. 2013年7月31日,在明尼阿波利斯萬豪酒店共進午餐期間對諾曼·丹恩的採訪,以及2014年9月2日的後續電話採訪。
40. 例如貝寶(PayPal)、臉譜網的早期投資者戴夫·麥克盧爾(Dave McClure)和網景公司(Netscape)的創始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
41. 通常,風險投資公司會堅持7年內明確退出戰略。風投公司對投資者的責任意味著它們往往要避免早期投資,因為早期投資風險大,回報有限並且耗費時間。
42. 維基百科「Angel investor」(天使投資人)詞條,網址:en.wikipedia.org/wiki/Angel_investor。
43. 「Statistics Compendium,」 European Trade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Angels, Seed Funds, and other Early Stage Market Players, 2014.
44. 安永《2014年風險投資洞察和趨勢報告》。
45. 「Ten Crowdfunding Success Stories to Love,」 Entrepreneur, March 18, 2014.
46. 「Economic Impac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NAS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s: Volume 1: Executive Report,」Midwest Research Institute, 1988.
47. The Tauri Group, 「NASA Socio-Economic Impacts,」 2013,網址: www.nasa.gov/sites/default/files/files/SEINSI.pdf。
結語
1. 統計數據來自美國農業部國家糧食和農業研究所。
2. Marc Levinson, 「Job Creation in the Manufacturing Revival,」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June 19, 2013.
3. Erik Brynjolfsson and Andrew McAfee, Race Against the Machine: How the Digital Revolution Is Accelerating Innovation, Driving Productivity, and Irreversibly Transforming Employment and the Economy (Lexington, MA: Digital Frontier Press, 2011).
4. Levinson, 「Job Creation in the Manufacturing Revival.」
5. 機器人分析師達恩·卡拉(Dan Kara)稱,在製造業中只有80萬體力勞動崗位是低工資負擔的簡單、非技術工作。參見Dan Kara, 「Rethink Robotics: Unpacked,」 Robotics Business Review, October 1, 2012。
6. Levinson, 「Job Creation in the Manufacturing Revival.」
7. 然而,它將對新興經濟體中的數百萬個基本製造業崗位構成威脅。
8. 傳統基金會和勞工統計局。引自James Sherk, 「Not Looking for Work: Why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Has Fallen During the Recovery,」 September 4, 2014,網址: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14/09/not-looking-for-work-why-labor-force-participation-has-fallen-during-the-recovery。勞動力參與率已從2007年的66%下降到略低於63%。
9. Enrico Moretti, The New Geography of Jobs(New York: Mariner Books, 2012).
10. 弗拉基米爾·伊裡奇·列寧(Vladimir Ilyich Lenin),1918年8月11日。
11. 「DNA-Editing Leap Brings Call for Ban,」New York Times(International), March 21–22,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