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軟件

當保羅·艾倫(Paul Allen)信步走到哈佛廣場中央擁擠的報攤,看到封面上印著Altair電腦圖片的1975年1月號《大眾電子學》時,他感到既興奮又驚恐。他為個人電腦時代的到來而激動,但又生怕錯過這場盛大的派對。他丟下75美分,抓起一份雜誌,踏著泥濘的積雪,一路小跑著來到比爾·蓋茨在哈佛的寢室。蓋茨也來自西雅圖,是他的高中同學,而且也是電腦迷。艾倫就是在蓋茨的勸說下從大學退學並搬到劍橋的。艾倫對蓋茨說:「你瞧,這件事我們竟然沒有參與。」蓋茨接過雜誌,一邊閱讀,一邊前後搖晃身體,這是他聚精會神思考時的習慣動作。等蓋茨讀完文章,他意識到艾倫說得沒錯。於是,在接下來的8周時間裡,兩人開始瘋狂地編寫代碼,而他們付出的努力最終將從本質上改變計算機行業的面貌。1

生於1955年的蓋茨不同於他的前輩,他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太多地關注硬件。他從沒體會過組裝Heathkit無線電或焊接電路板的興奮。高中時代,蓋茨操作學校分時終端時顯露的傲慢態度惹惱了一位物理老師,於是他給蓋茨佈置了一項任務,讓他把Radio Shack公司的一套電子元件組裝起來。據這位老師回憶,蓋茨最終交上去的成品「背面滴滿焊錫」,而且根本沒法用。2

在蓋茨看來,計算機的魔力並不在硬件電路,而在軟件代碼。艾倫每次提出要製作計算機時,蓋茨都會告訴他:「保羅,我們不是什麼硬件大師。我們熟悉的是軟件。」就連比蓋茨略為年長,曾動手組裝過短波收音機的艾倫也知道,未來屬於編寫代碼的人。他承認:「硬件不是我們擅長的領域。」3

1974年12月,就在蓋茨和艾倫第一次看到《大眾電子學》封面的那一天,兩人便決定為個人電腦製作軟件了。不僅如此,他們還想改變這個新興行業的利潤分配格局,讓硬件成為一種可以替代的商品,並讓那些創造出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的人獲得大部分利潤。蓋茨回憶說:「當保羅給我看雜誌的時候,世界上還沒有軟件行業這種東西。但我們領悟到,我們可以創造出一個這樣的行業。我們也確實做到了。」多年以後,蓋茨在回顧自己的創新成就時說:「這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創意。」4

《創新者:一群技術狂人和鬼才程序員如何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