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在線

互聯網和個人電腦都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但它們走的卻是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這種現象有些奇怪,而更怪的是,兩者沿不同道路發展的狀況一直持續了逾10年時間。這其中有部分原因在於,喜歡享受聯網樂趣的人和一想到屬於自己的個人電腦便激動不已的人思維方式截然不同。許多早期的個人電腦迷與「社群記憶」項目中那幫熱衷組建虛擬社區的空想家不同,他們想獨自探索屬於自己的電腦,至少一開始是這樣的。

個人電腦之所以走出一條脫離網絡的發展道路還有一個更實際的原因,這就是20世紀70年代的阿帕網並不向普通人開放。1981年,威斯康星大學的勞倫斯·蘭德韋伯(Lawrence Landweber)聯合一批沒有接入阿帕網的大學共同創建了另一個基於TCP/IP協議的網絡,該網絡名為計算機科學網(CSNET)。他說:「當時美國只有很少一部分計算機研究機構能夠聯網。」1 該網絡成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出資創建的國家科學基金會網(NSFNET)的前身。但即使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當這些網絡全部併入互聯網之後,在家中使用個人電腦的普通人還是很難接觸網絡。要想上網,一般需要隸屬於一所大學或者一家研究機構。

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在將近15年的時間裡,互聯網和家用計算機的發展一直猶如兩條平行線,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當普通人可以在家中或辦公室裡撥號上網時,兩者才開始有交集。從此,數字革命翻開了新的篇章,計算機成為輔助個人創造和促進協作的工具,讓布什、利克萊德和恩格爾巴特的增智願景變為現實。

《創新者:一群技術狂人和鬼才程序員如何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