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互聯網+」的內涵:不僅僅是信息化

「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互聯網廣告、網絡零售、在線批發、跨境電商所做的工作都是努力實現交易的在線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為遷移到互聯網上,才能實現在線化;只有在線才能形成「活的」數據,隨時被調用和挖掘。在線化的數據流動性強,不會像以往一樣僅僅封閉在某個部門或企業內部。在線化的數據隨時可以在產業上下游、協作主體之間以最低的成本流動和交換。數據只有流動起來,其價值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從根本上來說,「互聯網+」的內涵區隔於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或者說互聯網重新定義了信息化。之前,我們把信息化定義為ICT技術不斷應用深化的過程。但是,如果ICT技術的普及、應用沒有釋放出信息和數據的流動性,促進信息/數據在跨組織、跨地域的廣泛分享和使用,就會出現「IT黑洞」陷阱,信息化效益將難以體現。但是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的到來正在改變這一切。

信息化的本質在於「促進信息/數據的廣泛流動、分享和使用」。這個結論源於信息的一個本質特徵:信息的使用存在邊際收益遞增性,即信息/數據只有在流動、分享中才能產生價值;流動的範圍越大,分享的人群越多,價值越大。而要實現這一點,有兩個重要的前提:

·信息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

·適應信息廣泛流動、分享、使用的組織和制度創新。

英國演化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認為,每一次大的技術革命都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新興產業的興起和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而第二個階段是應用的蓬勃發展和收穫。近20年來,中國寬帶通信網絡、智能終端、互聯網、芯片、傳感器和RFID產業發展迅猛,並在企業和人群中廣泛安裝、滲透,為信息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信息基礎設施在傳統產業中的廣泛安裝,可以採用技術改造的思路,但是出發點一定是圍繞「信息資源的開發」。例如,企業中的MRPII、ERP和CRM系統為的是在一個企業內共享信息,而接入互聯網、安裝APP、加入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是要在全社會分享、使用信息。

組織和制度創新,既是信息化的要求,也是信息化的必然結果。但現狀是:我國目前的體制、制度基本上都是圍繞封閉的信息系統建立的,無論是政府、行業還是企業,莫不如此,這也成為推進信息化的最大障礙。以醫療信息化為例,電子病歷是病人的「就醫全記錄」,記載病人的基本信息、健康情況、問診、用藥情況。地區聯網、全國聯網對於提高診療水平、監督醫療行為意義重大,但各地進展緩慢,根本原因在於:原有的管理體制都是圍繞「醫院為中心」的封閉系統建立起來的,也相應形成了一整套商業模式、利益鏈條。實現真正的信息化,讓醫療、就診信息流動起來、廣泛分享,會觸動很多機構、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因此會形成抵制。實際上,各地住房信息系統的聯網也是一樣。有一種說法:信息化最終將促進業務流程、組織結構的優化和調整,而如果信息化的結果只是將各部門、組織的權力固化,將原有業務流程IT化,那麼信息化的效益可想而知。

因此,真正的「信息化」是通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安裝,以及政策、制度的創新,促進各類信息/數據最大限度地傳播、流動、分享、創造性使用,提升經濟社會運行效率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廣泛分享和使用,信息/數據才有可能成為社會財富增長的主要源泉,才能回歸信息化的本質。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正在回歸這個本質,根本原因在於互聯網降低了信息收集、處理的成本。《長尾理論》中指出,技術革命的最大收益是降低某種生產要素的成本。工業革命使得機械動力的成本大大降低,工廠可以24小時運轉;信息革命不斷降低數據和信息的採集、傳輸、處理和使用成本;而互聯網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看到的信息處理成本最低的基礎設施。作為信息基礎設施,互聯網天然具有全球化、開放性、分佈式、交互式、去中心化、海量信息等特徵。互聯網的上述特徵使得信息/數據在工業社會中被壓抑的潛力爆發出來,它們最有可能成為現今生產力和社會財富增長的源泉。

以電子商務與ERP的關係為例,ERP的推出及其廣泛應用原本是為了幫助企業實現供應鏈管理,但由於受到IT技術發展的限制,ERP應用難以突破不同企業之間的組織邊界,即企業與企業之間仍難以通過信息的有效溝通,協同對市場做出快速反應。ERP實際上難以真正實現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最後,ERP系統不得不退化為一個企業內部管理系統,幫助企業內部實現資金流、物流與信息流的一體化管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廣泛應用,在互聯網平台上基於Web技術的ERP系統及其最新發展為企業跨越組織邊界和地域限制,降低信息系統總體擁有成本,真正實現全流程供應鏈管理提供了可能。其中,數據的流動性被釋放出來,數據在企業之間流動,發揮了協同的神經傳導作用。

ERP與電子商務的融合、貫通,使數據可以在全流程跑通

互聯網改變了企業信息化的發展路徑。以往的企業信息化大多數是「由內而外」發展,先上財務軟件,再是ERP,最後是SCM(供應鏈管理)、CRM、訂單系統等;而互聯網上長出來的企業是「由外而內」倒逼,例如網商,直接上來就是銷售、訂單系統,然後再是CRM、ERP。這也可以看出,互聯網企業的數據和信息互動範圍更廣泛、更開放。

互聯網影響著產業組織方式和結構。在工業經濟中,數據是結構化、集中式、少量、零散、獨佔的。當數據只掌握在少數大企業、品牌商手中時,企業之間的協同是單向的、線性的、緊密耦合的控制–被控制關係。大公司、品牌商處於價值鏈核心,對供應鏈實施線性的控制。在互聯網時代,當數據是分佈式、碎片化、實時、海量產生的時候,當數據在互聯網上是透明、公開和共享的時候,企業內部組織必須隨之改變。企業間的協作必須像互聯網一樣,要求網狀、並發、實時的協同。於是,我們看到,在電商企業中會出現數據替代庫存、數據驅動流程、數據形塑組織的大量案例。

因此,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正在回歸「信息為核心」這個本質。互聯網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看到的信息處理成本最低的基礎設施。互聯網天然具備的全球化、開放、平等、透明等特性,使得信息/數據在工業社會中被壓抑的巨大潛力爆發出來,轉化成巨大生產力,成為社會財富增長的新源泉。例如,淘寶網作為架構在互聯網上的商務交易平台,促進了商品供給–消費需求數據/信息在全國、全球範圍內的廣泛流通、分享和對接:10億件商品、900萬商家、3億多消費者實時對接,形成一個超級在線大市場,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流通業的效率和水平,釋放了內需消費潛力。

《互聯網+:從IT到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