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互聯網+製造:加速柔性化生產

「互聯網+製造」如果只是在生產製造環節應用互聯網技術,製造業本身不會得到提升。如前所述,我們需要從整個價值鏈環節來看互聯網對製造業的影響。我們發現,下游網絡零售、網絡分銷環節的數據化在倒逼製造業的轉型。

整體來看,以互聯網為商業基礎設施、由消費者所驅動、能夠實現大規模定制乃至個性化定制的C2B(Consumer to Business)商業模式,在中國的服裝、箱包、鞋帽、家電、家居等諸多行業和企業中已經開始了快速發育。它的三大支撐就是個性化營銷、柔性化生產和社會化協作的供應鏈。柔性化生產的演進,是一場正發生在中國部分行業、部分企業車間裡的靜悄悄的生產革命。

電子商務作為完全基於互聯網的經濟交易活動,天生就具備「在線化、數據化」的特徵和優勢。互聯網大大削減了產銷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加速了生產端與市場需求端的緊密連接,並催生出一套新的商業模式——C2B模式,即消費者驅動的商業模式。C2B模式要求生產製造系統具備高度柔性化、個性化以及快速響應市場等特性。這與傳統B2C商業模式下的標準化、大批量、剛性緩慢的生產模式完全不同。

傳統B2C模式下的生產製造與同時代的市場消費需求、分銷渠道、大眾營銷等固有特點密不可分。其基本形態是:大規模生產+大眾營銷+大品牌+大零售。傳統模式下的大批量、規模化、流程固定的流水線生產,追求的是同質商品的低成本。大量商品生產出來之後怎麼辦?依靠的是以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為主要載體的大眾營銷的狂轟濫炸。在這種廣告模式下,品牌是靠媒體塑造出來的,消費者是被灌輸方、被教育方。例如,1965年,寶潔只需在「新聞60分」節目中做三條插播廣告,就可以觸及美國80%以上的成年觀眾,完成對消費者的教育過程,為大零售做好鋪墊。傳統B2C模式下,生產與消費之間隔著重重的批發、分銷、配送環節。而且生產商都通過設定折扣、運費政策鼓勵分銷商、零售商一次性大批量訂貨。信息傳遞緩慢而零散,生產商往往數月後才能從訂單中看到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廠家需要以「猜」的方式進行庫存和生產。而信息的失真和滯後,導致猜測的準確率非常低。管理學中稱這種現象叫「牛鞭效應」。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用「啤酒遊戲」詳細介紹了這種現象。在傳統的B2C模式下也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暢銷的商品往往缺貨,滯銷的商品卻堆滿貨架和倉庫,既錯失銷售機會,又積壓資金。

而基於電子商務的生產方式是需求拉動型的生產,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將生產企業和消費者緊密聯繫在一起,使消費需求數據、信息得以迅捷地傳達給生產者和品牌商。生產商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組織物料採購、生產製造和物流配送,使得生產方式由大批量、標準化的推動式生產向市場需求拉動式生產轉變。拉動式生產並不一定要對市場需求進行精準的預測,關鍵是供應鏈的各方面要更緊密地協同,以實現更加「柔性化」的管理。所謂「柔性化」是指供應鏈具有足夠彈性,產能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快速做出反應:多款式小批量可以做,需要大批量翻單、補貨也能做,而且無論大單、小單,都能做到品質統一可控,成本相差無幾,及時交貨。對於企業而言,柔性化供應鏈的最大收益在於把握銷售機會的同時,又不至於造成庫存風險。

柔性化最極致的做法是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實現。個性化是客戶化市場的需要,批量化是企業生產效率和成本的選擇,而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就是要解決這一對長期存在的矛盾,解決個性化客戶需要和低成本、高效率的集約化生產問題。在過去,戴爾的生產模式還只是菜單式的選擇,而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出現,使得這一問題如今可以真正得到完美的解決。

案例:青島紅領——大數據實現大規模服裝定制

2014年5月1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以「工業新亮點,傳統製造業走向數據智能化」為標題報道了一家位於山東青島的民營服裝生產企業——紅領集團。服裝生產是一個從設計、價格、渠道等各方面都競爭異常激烈的行業,這家企業在這樣的環境下卻可以做到:從不拖欠薪資,從不要求員工加班;不是銷售出去尋找客戶,而是客戶帶著訂單主動上門;生產車間的每一件成衣從顏色、款式到面料完全不同,但在製造的每一步卻是標準化、流程化的批量生產;2014年,生產、銷售、利潤等各方面指標都同比增長了140%以上……

紅領董事長張代理花了11年的時間,投資了2.6億元人民幣研發出一個個性化定制平台——名為RCMTM的男士正裝定制領域的大型供應商平台(RCMTM即RedCollar Made To Measure,紅領西服個性化定制)。

RCMTM平台關鍵是用大數據系統替代手工打版。紅領根據過去11年每年大約40萬套西服的製作數據,建立了一個量體數據與西服版型和尺寸的數據庫,根據這些數據庫,紅領可以實現計算機3D自動打版。目前,紅領大系統中包含著20多個子系統,全部以數據來驅動運營。每天系統會自動排單、自動裁剪、自動計算、整合版型,一組客戶量體數據即可完成定制、服務全過程,無須人工轉換、紙制傳遞,數據完全打通,可實時共享傳輸。在紅領的車間裡,所有的員工都實現了面對互聯網終端進行工作。

經過CAD部門的大數據製版後,信息會傳輸到布料準備部門,裁布機器會自動按照訂單要求準備布料。裁剪後的那些大小不一、色彩各異的布片會按照一套西服的要求掛在一個吊掛上,同時會配一個射頻電子標籤。在接下來的幾個流程中,每個工人面前都有一個識別終端,以識別射頻電子標籤,根據裡襯、扣子、袖邊等技術數據,進行手工或是半機械縫製。

量體數據傳來自動與數據庫匹配,自動打版

流水線上每一件衣服都不一樣

在這種模式下,原本全手工製作、動輒數萬元人民幣的定制西服,價格降到了一兩千元,而製作週期也從半年左右變成了7個工作日。相對國內一些定制西服品牌一條小型定制生產線平均一天五套左右的產能,紅領一天1200套西服,而且全流程可複製,隨時可以增補人員擴大生產能力,這幾乎是服裝製造業的一個奇跡。

銷售方式決定生產方式。在大眾營銷、大批量分銷訂貨、同質性消費的模式下,不可能產生柔性化生產的需求。而互聯網確實釋放了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也催生了新的銷售模式和生產方式。目前,在淘寶網上,「多品種、小批量、快翻新」正在逐步成為主流。以服裝業為例:在消費端,淘寶網上固然有一些單款銷售數萬件的服裝,但另一方面長尾效應也越來越顯著,一款女裝銷售百餘件,在淘寶網上是一個很普遍的現實。這意味著,企業生產體系必須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的要求,才能「接得住」蓬勃的個性化需求。在生產端,從紡織機械來看,近年來中國服裝行業對數碼印花、數控裁床、三維人體測量儀等適應於柔性化生產的設備,開始加大了引入力度。從軟件來看,諸如愛科在線的服裝自動排料服務,以SaaS(軟件即服務)方式推動著中高端軟件走向普及化。從生產方式來看,原來的服裝企業大都採取捆包制的大規模生產方式,但部分服務電商企業則越來越多地開始採取更適應於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單件流或小批量轉移。事實上,也不只是服裝業,互聯網上大量分散的個性化需求,正在持續地施壓於電子商務企業的銷售端,並倒逼生產製造企業在生產方式上具備更強的柔性化能力,並將進一步推動整條供應鏈乃至整個產業,使之在響應效率、行動邏輯和思考方式上逐步適應快速多變的需求。

案例:東莞共創供應鏈的C2B探索

廣東東莞共創供應鏈在2013年下半年成立,是專門瞄準服裝電商「小多快、柔性」需求而設立的柔性供應鏈服務商。目前服務於韓都衣捨、茵曼、OSA等TOP商家,也是韓都衣捨唯一一家五星級工廠。東莞的共創供應鏈為適應服裝電商「小多快」的需求變化,以數據全流程貫通和共享為基礎,通過IT系統(拉動式ERP、PMC)、管理方法(TPS和TOC)、設備(柔性化設備)、技術(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和人(多能工)等五個要素對生產線、生產模式進行了徹底的改造,實現了「可大可小」的真正柔性化生產。

柔性化生產對下游的品牌商產生了巨大的價值。一個典型的應用場景是:韓都衣捨每週上新100多款,首單都是50~100件的小批量來測試市場;品牌商通過淘寶平台上消費者的點擊、收藏、購物車數據,就可對消費偏好和銷售數據進行精準的預測,這些數據實時傳遞給生產車間;通過建立工廠與品牌商之間的動態補貨–ERP系統–生產系統,工廠就可以根據銷售和庫存情況進行物料和產能準備;當出現熱銷款、爆款的時候,車間快速翻單,多頻次小批量補貨。這樣對品牌商的效益是:最大限度地把握銷售機會,延長每一個單品的生命週期,同時保持最小庫存水平。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共創也證明了:在TPS和TOC等先進管理思想的指導下,結合電商大數據的天然優勢,即使最傳統行業的製造企業也可以獲得良好的盈利。共創成立僅一年時間,訂單量突飛猛進。2014年在零庫存的條件下,實現人均勞動生產率是同行業的3倍,企業淨利潤率達到15%,是同行業的3~5倍。2015年預計還能實現有效產能增長200%~300%,人均勞產率還可提高一倍。共創供應鏈的林總認為:目前服裝行業的過剩產能指的主要是一般產能和落後產能,而真正柔性化、智能化、隨需而變的產能十分稀缺。

共創供應鏈——以數據驅動的柔性供應鏈

如前所述,拉動式生產、柔性化供應鏈對於企業的價值巨大。但在過去的30年裡,只有極少數企業能有洞察力也有資金採取這種模式。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通過雲計算的普及,大數據的成本大大降低,中小企業也可以採用這種模式。特別是電子商務企業,因為交易、營銷活動的在線化,可以利用大數據精準地進行市場調研、細分,選定目標客群,評估天花板。另外一方面,電商企業不需要再用「猜」的方式來預測市場,而是可以用小批量來測試市場,再利用靈活的試銷、AB測試等方式,從銷售相關數據中找到潛力款,然後根據生產週期與銷售週期來多頻次小批量補貨。最重要的是,在市場需求發生突然變化的時候,以數據驅動的C2B柔性供應鏈可以靈活應對。

電子商務倒逼製造業轉型的另一個方面是推動製造業的在線化交易。這方面,阿里巴巴的「淘工廠」項目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淘工廠是阿里巴巴搭建的電商賣家與優質工廠的橋樑,旨在幫助工廠實現電商化轉型,打造貫通整個線上服裝供應鏈的生態體系。連接電商賣家和工廠,將懂電商但不懂供應鏈的電商賣家和懂供應鏈但不懂電商的工廠撮合起來。

案例:淘工廠讓產能在線化

淘工廠實質上是把服裝工廠的生產線、產能、檔期搬到互聯網上,打包作為一種服務出售。在產品的設計上,阿里要求工廠將產能商品化,開放最近30天空閒檔期。檔期表示工廠接單意願,如果工廠沒有空閒檔期,則賣家搜索時會默認過濾掉。淘工廠最大的特點在於生產上將更加符合淘寶賣家的需求,淘寶賣家可以嘗試小批量試單,並快速翻單。阿里要求入駐的代工廠為淘寶賣家免費打樣、提供報價、提供檔期,並且接受30件起訂、7天內生產、信用憑證擔保交易等協定。同時,阿里將通過金融授信加擔保交易解決交易的資金缺乏和資金安全問題。淘寶賣家在支付貨款時可使用阿里的授信額度。工廠可憑信用證收回全款,如果買家失信,阿里將會補上這份金額給工廠。目前已經有上千家服裝工廠入駐淘工廠平台,除了中小微的服裝廠,包括浙江富春江織、西格瑪服飾等國際品牌代工廠也入駐平台,專門給淘寶商家開闢柔性化小型生產線。

「淘工廠」讓產能、檔期和生產線在線化

小結:基於互聯網的電子商務催生了C2B的商業模式,也倒逼製造業加速推進柔性化生產。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拉動式的柔性供應鏈只是少數大企業的專利,但到了互聯網時代,由於電子商務天然的大數據優勢,企業之間可以很容易實現低成本的數據和信息協同,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也可以做到柔性化生產,這樣就使得中國的製造業整體轉型成為可能。

《互聯網+:從IT到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