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公益互聯網化和互聯網公益

2014年,阿里巴巴集團憑借「平台公益」的策略,將公益場景融入各種業務當中,推動2.3億用戶參與了各種形式的公益活動,通過11億多次捐贈為社會貢獻2.8億元善款,已然成為中國最具規模的網絡捐贈平台。而平均下來每筆不過2角多的善款,為公眾參與降低了門檻,充分體現了互聯網長尾、聚少成多的集體效應。

案例:公益寶貝

在淘寶網上有一個叫做「公益寶貝」的工具,它允許商家對銷售中的商品進行設置,設定每成交一筆即為指定的公益項目捐出一筆善款,公益項目的選擇及捐贈比例均由商家自行決定,被設置為公益寶貝的商品帶有特殊的愛心標識,以便會員進行選擇。對於商家而言,自主決定的捐贈額度以及產生利潤後再分配的方式,為其提供了充分的持續參與空間。對於會員而言,公益價值的植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購物的附加價值,也是一次其公益意識喚醒的過程。

對於長期以來依賴於線下活動的公益組織來說,11億多次捐贈幾乎是一個天文數字,也無疑是互聯網公益的里程碑。與此同時,騰訊公益、新浪微公益等平台也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公益理念和故事的傳播、對公益項目的資助如火如荼,但這是否意味著互聯網公益時代已然到來呢?顯然,這只是開始。

捐贈和傳播作為最便於用戶參與的方式,只是整個公益鏈條中最適合互聯網化的一環。公益的互聯網化,首先意味著對於公益全鏈條的再造,從需求挖掘、項目設計、籌資規劃、傳播、公眾參與(捐贈與服務)、項目執行、效果跟蹤到最終的執行反饋,每個環節都可以借助互聯網和數據的力量提升效率乃至產生變革。需要說明的是,對於不同的公益項目,此處列舉的環節並非完全獨立,也並非必需,且在互聯網化的趨勢下,各個環節會趨於融合。其次是人員及組織能力的變化,隨著工作方法的互聯網化,對於公益組織而言,團隊的管理方式、人員所需要的專業能力都需要相應地變化,更具互聯網思維的組織顯然能在這次的浪潮中獲得先機。只有以上兩個環節得以完成,我們才認為是完整的互聯網公益形態。所以,公益互聯網化是過程,互聯網公益則是結果。

案例:冰桶挑戰

ALS冰桶挑戰賽(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簡稱冰桶挑戰,要求參與者在網絡上發佈自己被冰水澆遍全身的視頻內容,然後該參與者便可以要求其他人來參與這一活動。該項目2014年由美國傳入中國,從8月18日第一桶冰水澆在小米CEO雷軍身上到8月30日零時,新浪聯合瓷娃娃中心在新浪微公益平台上線的「助力罕見病、一起凍起來」的冰桶挑戰中國項目共募集善款800多萬元。

《互聯網+:從IT到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