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可預見的行業變革

從1978年國家唯一的公益主管單位民政部成立以來,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已歷經了37個春秋。中國公益事業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海外先進經驗的融合下,先後經歷了公益理念啟蒙、公益行動探索、普及和社會共識等階段,發展可謂迅速。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則為我國的公益事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和挑戰。

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借助網絡發酵,瞬間席捲全國,為當事機構中國紅十字總會以及整個公益慈善行業蒙上了陰影。隨後幾年,中國公眾對公益組織的信任度降到冰點,信任危機的話題被反覆提及。時隔多年,事件的對錯來由早已被淡忘,真正留給公益組織的啟迪是如何用更加開放、透明、分享的態度擁抱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互聯網+公益」的本質是人人參與,這種參與的力量將會為公益行業帶來新的變革,也對公益組織提出了新的挑戰。

1.去中心化

首先是捐贈來源的去中心化。在公益行業相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社會公眾往往是捐贈的主要來源,佔到了社會捐贈總額的80%左右。而在現今的中國,社會公眾的小額捐贈比例大約只有20%,更多的捐贈來自於政府、基金會以及大型企業。這樣的結構並不利於公益組織的長期發展,可以想像當一家組織的捐贈來自於單一的個體,那它的意志就面臨被裹挾的風險,這對於致力於推動社會進步的公益組織而言,是十分不利的。與此同時,單一的捐贈來源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當這個「中心」捐贈人退出時,組織將立刻面臨生存的風險。而大量的社會公眾參與則能改變這種局面,當來自於公眾的小額捐贈達到一定比例,組織的意志便不再受到單一中心的裹挾,而來自海量公眾的小額捐贈則抵消了單一捐贈人撤出的風險,為公益組織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源動力。

案例: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

壹基金和中國扶貧基金會是最早設立公眾籌款部門的基金會,其團隊為來自於社會的小額捐贈者提供服務,開展電話回訪、信息反饋、捐贈票據提供、數據分析等工作。他們與主流的互聯網平台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根據壹基金披露的材料,其2014年來自於公眾的小額捐贈已經佔到整體收入的72%,其中53%來自於互聯網,捐贈人數達到447萬。

其次是公益主體的去中心化。以往,公益項目的執行需要依托於專業的組織和團隊,社會公眾一般只是作為資金和資源的提供方。但在「互聯網+公益」時代,我們可以預見普通的社會公眾、企業都能借助便利的網絡條件,成為公益項目的發起人、執行方,從而稀釋公益組織原本絕對「中心」的位置。這對於公益組織而言,無疑是新的挑戰,如何在新時代中建立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找到定位將會是一個嚴峻的話題。

案例:聚土地

2014年3月,聚划算網站平台上一則廣告「老鄉喊你來分地」一時紅遍大江南北。短短3日,全國共有3500名用戶認購了總面積為456畝的土地。聚土地項目源自一個從事電商服務的年輕人希望改變家鄉大量土地閒置困境的想法,通過其所在公司和聚划算平台的聯合運作,將土地流轉與電子商務結合起來,以期實現農戶、終端消費者、電商平台乃至地方產業的共贏。消費者通過「購買」土地的使用權,可以指定種植的果蔬產品,成交後便可定期收到其種植的成果,並可隨時對「自家的土地」進行探訪,探訪時還可享受當地免費的住宿及景區門票。作為出讓使用權的農民,在獲得一次性的租金收入後,還會被返聘開展種植、打包等工作,獲取勞務收入。在擺脫了種植和銷售風險之後,原本荒廢的土地煥發了活力。

我們看到,在「聚土地」這個具有豐富公益價值、商業化操作的項目中,傳統公益組織的職能被商業機構所替代,並借助互聯網的力量爆發出極強的創新潛力,而隨著公眾公益意識的不斷覺醒,這樣的創新將會愈演愈烈。

2.公益生態的豐富

中國的公益組織以往致力於項目本身的運作,並將受益方視為唯一的客戶。這種公益組織和受益方兩點一線的運作方式,導致了行業整體監督的缺乏。事實上「自律」也的確是中國公益組織一直強調的,但這種「自律」的脆弱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除了民政部門的政策性監管外,公益組織的自我管理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同時,由於角色過於單一,公益行業的生態多樣性相對匱乏,專業為公益組織提供服務的機構少之又少,當需要IT、技術開發、電商運營、活動策劃、平面設計、物流等各種服務時,組織往往會面臨困境。

而隨著「互聯網+公益」帶來的廣泛公眾參與,這些狀況都將得到改善。大量捐贈人、志願者等角色的加入在為公益組織提供資源的同時,也將為其帶來監督的力量,而脫離兩點一線運作的公益組織,將不會再僅僅依靠「自律」進行管理,這無疑對行業的健康發展是十分有利的。與此同時,隨著大量公眾的進入,公益的需求也將進一步多樣化。公益組織在不同公益需求的引導下,需要提供各種參與方法和解決方案,以此催生出更多的生態角色。這將為公益行業的發展注入極大的活力。

案例:公益網店運營服務

在淘寶平台上,公益組織可以免費開設店舖並獲得特定的認證,通過店舖的運營可以向公眾展示公益項目和理念、籌集資金及開展互動。但是對於缺乏電商經驗的公益組織來說,店舖的設計、運營是一大難題。作為在電商服務領域擁有豐富經驗的服務商,悅維互動前後為多家公益基金會提供了公益網店的策劃設計及運營支持,包括壹基金、芒果V基金、免費午餐等。

小結:公益的本質是參與,是公眾本身對於公共問題的介入及解決。而互聯網為這種參與的廣泛普及提供了便利,並為無數微小的力量提供了匯聚地,使得社會問題社會解決成為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隨著越來越多人公益意識的覺醒,將會有更多的普通公眾參與到公益需求挖掘及解決中,他們或許自身就是問題的一部分,同時也是解決方案提供者、參與者乃至受益者。我們期待著這種良性的、不斷自我進化的自愈性社會機制的到來。

《互聯網+:從IT到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