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譽出生於公元1082年,即「大理保定二年」,與小說中的「出生金牌」時間吻合。1108年,26歲的青年段譽氣宇軒昂地登上了歷史舞台,或許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將成為大理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同時,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段譽剛剛登基,接手的是個燙手山芋:黔東三十七部互相攻擊,各路反王風起雲湧。同時,段譽還要面臨高氏擅權的事實。此時的段譽,真可謂是內外交困、焦頭爛額。
平叛手上沒兵,奪權心中沒底,難道要延續段正明、段正淳兩位先皇的被動挨打狀態?段譽不是平庸之主,他一反常態,走上了和高氏相國友好合作的道路:開誠佈公地袒露心跡,換取高氏的鼎力協助。
當時的相國是高昇泰的兒子高泰明,而皇太后是高泰明的姑姑高昇潔,皇宮內外全是高家的勢力,段譽所能做的,就是在最大限度範圍內,與高氏家族聯手打造一個安定團結的大理國。在段譽心中,這片熱土不是老高家的,也不是小段家的,她屬於全體大理人民。
段譽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全盤托付給高泰明,希望高泰明即刻帶兵平叛。高泰明覺得很意外,在段正明、段正淳執政期間,都是高昇泰、高泰明決定好了,才去通知國王頒旨。但段譽竟然能夠主動前來商議,可見其主觀能動性很強。
高泰明決定領兵出征,同時段譽下旨,命高泰明的第四子高明清暫攝善闡侯爵位,這也意味著段氏不會在高氏遠征過程中,背後捅人一刀——給高泰明吃了一顆定心丸。
正規軍出馬,黔東三十七部或降或亡,戰亂很快平息。這次的國王與相國主動聯手,使君權和相權獲得了高度的統一,大理軍民無不交口稱讚。在今後的數十年裡,頗有膽略的段譽雖然不能改變高氏擅權的事實,卻能屢屢主動化解矛盾和危機,為大理國民的安居樂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裡同時也要讚賞一下高泰明,他和其祖高智昇、其父高昇泰不一樣,在他心中,「忠孝」二字比「權欲」為重:高昇泰遺命其歸政於段氏,恢復大理國,他做到了;段譽請他出兵平叛,穩定大理國,他也做到了。不是所有的權臣,都有這樣高度的政治覺悟。
對於大理國民來講,這對君臣無疑是一對最佳拍檔:國王有膽識,相國有操守。兩人不像漢獻帝與曹操,倒更像是現代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國王與首相。
段譽親政後的第八年獲得了宋朝的「金紫光祿大夫、校檢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封號,取得了兩國的邊境貿易權,從此大宋和大理兩國的民間貿易日益頻繁,大理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驚人。史載「七月中元節,各方貢金銀、羅綺、珍寶、犀象萬計,牛馬遍點蒼」,又有「盛時百貨生意頗大,四方商賈如蜀、贛、粵、浙、桂、秦、緬等地,及本地州縣之雲集者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數萬」,繁榮景象,可見一斑。大理周邊的鄰邦如越南、緬甸等國,看到段譽治理下的大理國國勢昌盛,也不禁「遠方慕之,悉來貢獻」。
國家穩定、吏治清明、財政豐饒、皇帝仁慈,此時的大理國出現了另外一個盛世。
但同年,另有一個壞消息,就是相國高泰明病逝。
毋庸置疑,高泰明是一個權臣,但不是一個奸臣,他是大理國的無冕之王,人稱「高國主」。但他能夠和段譽和平相處、精誠合作,可見是一個極好的政治合作夥伴。他的早死,令段譽很苦惱,繼任的高氏相國應該選誰,將對自己的執政至關重要。
由於此時高泰明諸子尚幼,二弟高泰運趁機奪過相印。高泰運上台後,還沒等到大展拳腳,就在三年後的1119年去世了。他的侄子,也就是高泰明的兒子高明順繼任相國;高明順在相國的位置上干了十年,1129年也去世了,傳位給兒子高順貞;高順貞又干了12年,到了1141年去世,繼位的相國叫高量成。
高量成一直陪伴段譽走完最後的政途:1147年,段譽已經是一個65歲的老者,由於諸子內鬥不息,令其倍感疲倦,故而借口「天變不祥」,宣佈退位,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長子段正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