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節
「真人對佛門不滿乃是因為中土僧眾修習的乃是小乘教法,小乘教法自私自利,利己而不利人,且容老衲為真人說明大乘教法。」孔雀王說道。
莫問點了點頭,要對一件事物做出判斷,前提是要對這件事情進行徹底的瞭解,不加瞭解就妄下定論是非常不公允的,而且結論也不一定正確,基於這種心理,他對小乘教法進行了長時間的推研,此時他要做的就是將自己對小乘教法的瞭解與孔雀王所說的大乘教法進行比對。
「小乘與小乘有天壤之別,小乘者,視佛祖為師,修自身,求圓滿,果位止於阿羅漢,大乘者,視佛祖為聖,持菩薩行,普度眾生,眾生皆可成佛……」
雖然孔雀王力求簡單明白,一席話仍然說了半個時辰,這半個時辰之中莫問沒有插嘴,更沒有打斷孔雀王的講述,而是靜心比對大乘教法與小乘教法,不可否認,大乘教法修改了諸多小乘教法的弊端,最為明顯的就是前者普度眾生,後者只管自己,不可否認大乘教法確實比小乘教法高明,但他們滋生的環境都是一樣的,都建立在佛家四大皆空的基礎上,對今生並不看重,一心只求來世,這一點與道家的肉身證道是完全悖離的。
「大師,恕貧道直言,佛教起源於西域,西域遠不如中土開化,百姓生活異常艱苦,由於文風不盛,令得教化不足,導致多有子承父妻等逾越倫理之事發生,佛教的教義是在西域特有的環境下推研而出的,為的是令生活貧苦的百姓忍辱負重,此等自我麻痺的教義,怕是不得適用於華夏中土。」莫問沉聲說道,任何一種理論學說的出現都會受到當時環境的影響,只有迎合了當時的環境,才有可能被百姓接受。
「真人,是否適用並不取決於你我。」孔雀王微笑搖頭。
「自己需要的,正確的,百姓永遠會選前者。」莫問聞言亦是一笑,孔雀王的言下之意是已經有很多百姓選擇了佛教,這些人的選擇表明了佛教存在的必要。
「真人,世間有對錯嗎。」孔雀王笑問。
「過江之鯽千千萬,不如龍蛇一兩條。」莫問笑道,孔雀王認為接受雙方教義的人數可以體現優劣,但他認為決定勝敗優劣的不是人數的多少,而是認可教義的是什麼人,孔雀王的看法建立在眾生平等的基礎上,而他的看法則建立在人分貴賤的基礎上,這是兩條永遠難以交匯的江河,亦是一個不可開解的死結。
「真人,佛道之爭不始於你我,亦不會終於你我。」孔雀王搖頭說道。
莫問聞言點頭表示贊同,漢人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之說,說的是嘴上的爭論永遠分不出高下。
「真人,貴教有隨緣一說,亦有大道無為之說。」孔雀王說道。
「大師,無為並非不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無有為而無有不為。」莫問說道,孔雀王的言下之意是身居高位的他們還是不要插手此事為好,將佛教和道教交予天下人自行選擇,而他的意思則是他不會坐視不理什麼都不做,若是有必要,他什麼都會做,孔雀王認為百姓的決定才是正確的,百姓可以自己決定自己想走的路,而他則認為身居高位的人的決定更加正確,沒有統領的帶領和約束,人的劣根性會徹底爆發,肆意妄為會導致自己毀滅,如此一來雙方的爭論再度回到了眾生平等和人分貴賤上。
孔雀王雖然學習了漢話,對於莫問所說卻仍然無法領會,太拗口,太深晦,他轉不過彎來,不過他雖然不知道莫問關於無為的解釋,卻知道莫問想表達的是不會袖手旁觀。
「真人,你若真有滅佛之心,今日就不會到此了。」孔雀王和聲說道。
「大師,貧道所作所為你想必也知道一二,貧道多有狠辣惡名,今日你若不能令貧道改變心意,明日這中土的萬千比丘就會遭噩蒙難。」莫問正色說道。
「真人有何要求。」孔雀王並不認為莫問此言只是恐嚇。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任何影響到家庭和睦,血脈傳承的教派都是邪魔外道。」莫問說到此處略做停頓,轉而正色說道,「父母健在者不得出家,無有子嗣者不得出家,子女幼小者不得出家,只此三條,你們必須遵行。」
「南無阿彌陀佛,佛門無此戒律。」孔雀王搖頭說道。
「加上。」
第五百六十九章度化
孔雀王聞言面露苦笑,「南無阿彌陀佛,老衲只是一個外來比丘,如何能夠修改佛門戒條。」
「大師,實話說與你,貧道對佛教最大的不滿便是佛教出家修行,此舉會導致我中土人煙稀少,人丁不盛,若是三這條大師不應允,貧道絕不會留佛門在中土傳揚。」莫問正色說道。
莫問言罷,孔雀王皺眉不語,莫問的神情語氣異常嚴厲,表明這三條是他的底限,沒有任何迴環的餘地,若不遵行,萬千僧尼將有斷頭之厄。
「即便老衲有心修改,那中土僧尼亦不會遵行。」孔雀王說道。
「大師,只要你能革此弊端,晉,秦,涼,代護國國師之位你可隨意挑選。」莫問說道,佛教與道教的關係與胡人和漢人的關係有相似之處,如果佛教沒有自西域傳來,中土道人還在夜郎自大不思進取,佛教的到來直接導致了道教的反省自身,提高自身,故此佛教有留存的必要,但前提是佛教不能害的漢人斷子絕孫。
「老衲要往代國傳法。」孔雀王點頭說道。他是佛祖等流身,能夠在瞬間權衡利弊。
「可。」莫問點頭答應,對方的言下之意是已經答應了他的要求。
孔雀王點頭過後直身站起,緩緩抬起了右掌手掌,莫問抬起手掌與之擊掌,擊掌為盟等同締結契約。
「大師,餘下瑣事我們便不去一一推敲,但貧道對佛教神通甚是好奇。」莫問面露微笑,雖然達成了共存的契約,仍然要分出勝負,勝負將決定道家與佛家誰為君,誰為臣。
「請真人示下。」孔雀王點了點頭,佛教與道教不但在教義上有差別,在神通和法術上也有差別,佛教不重肉身,只修精神,此舉導致了佛門中人肉身虛弱精神力強大。而道家則恰恰相反,道家認為身體是修行的承載,注重對肉身的修煉,擁有強大的靈氣修為。這種差別令得雙方很難找到一個適用雙方的比拚方法,而二人又都是得道高人,自然不能似街頭雜耍那般賣弄,亦不能像武夫那樣拳打腳踢。
莫問自心中暗自沉吟,尚未想出合適的比拚之法,忽然察覺到上空氣息有異,仙樂隨即傳來,異香自上空瀰漫。
「天樞子,接旨。」上空傳來了天官的聲音。
莫問沖孔雀王抬手告罪,轉而邁步出門,只見上空停著天馬八乘車輦,九宮儀仗,六部樂師和十二位瑤池仙子分居車輦左右。
「玉帝有旨上清宗天樞子入道二十六載,修行圓滿,證位金仙,即刻上天,受職聽封。」天官高聲宣旨。
「福生無量天尊,煩勞天官回稟玉帝,貧道俗事未了,請准滯留凡間。」莫問稽首說道,實則召請金仙的聖旨遠不該這麼簡短,但他曾經鬧上天庭,爭議頗大,故此天庭便力求簡短,不提功過。
「真人所言,下官定會轉稟玉帝。」金仙是凡人修行所能達到的極致,放棄了金仙位將成為不受三界約束的散仙,雖得自由卻永遠失去了天庭的官職,不過傳旨天官並沒有奉勸莫問聽封,因為莫問很不聽話,去了天庭怕是也會惹出亂子。
莫問沖那天官點了點頭,轉而邁步回到了禪房,被晾在外面的天官帶著一干眾人回返天庭。
「恭喜真人。」孔雀王合十道賀。
「多謝大師。」莫問稽首還禮,他能夠證得金仙位次乃是因為孔雀王答應了他提出的三條要求,出家是佛教的教規,這個教規與佛教的教義是緊密相連的,無法改變。但是這個教規有可能造成漢人絕種的嚴重後果,對於這樣一個教規,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教規之上增加三個前提。孔雀王應允了此事,漢人也就不會因此佛家的廣為推廣而出家絕後。
孔雀王微笑點頭。
「大師,你我乃是友人,自然不得動手切磋,道佛皆以度人救苦為己任,不如你我自酒色財氣之中各選一人,分頭度化,可否?」莫問言歸正傳。
「就如真人所言,我們可自五戒之中再選一人,如何?」孔雀王笑道,莫問所說的這種比拚方法是高僧高道鬥法用的最多的一種方法。
莫問聞言微笑點頭,孔雀王此舉表明對這場友好而和平的較量充滿自信,唯恐出現二二的情況而分不出勝負,選五人就不會有平局的出現。
「殺盜霪妄酒,真人選定。」孔雀王說道。
「就選那五戒之首吧。」莫問隨口說道,這種比拚雖然不是刀光劍影,卻是非常凶險,雙方各自代表佛教和道教,涉及到顏面問題。
「如真人所言。」孔雀王點頭說道。
「大師,你有天眼遍察之能,就由你選定五人。」莫問說道。
「乾坤?」孔雀王問道。
「不定乾坤,只選其最。」莫問搖頭說道,孔雀王所謂的乾坤是指男女。他的意思則是不分男女,只選最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