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

  [13]明代工部(六部之一)下設街道廳,負責北京街道設施維修養護事宜,包括日常清潔、保護公共設施等。同時又設街道房,專管京城坊巷街道,也負責平日的街道灑掃、春日通溝等瑣碎事務,但直接隸屬於錦衣衛。
  [14]裱褙胡同:今稱東、西裱褙胡同,位於今北京崇文門內北京日報社東,于謙故居(今北京東城區西裱褙胡同23號)即在此處,今猶存,已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提刑按察使司:明代設立在省一級的司法部門,主管一省的刑名、訴訟事務,但審理權限僅僅限於徒刑以下(包括徒刑)的案件,徒刑以上的案件必須報到刑部審理。同時也是中央監察機關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機構,對地方官員行使監察權。主管為提刑按察使或稱為按察使,簡稱臬台、臬司,與承宣佈政使並為一省最高長官。
  [16]漢代有博士祭酒為博士之首。西晉改設國子祭酒,隋唐以後稱國子監祭酒,為國子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的主管官。清末始廢。後亦以泛稱文壇﹑藝壇或學術界﹑文化界的首腦人物。
  [17]北京因是都城,地方級行政機構不同於其他,設有順天府、五城兵馬指揮司及五城巡城御史(始於明英宗正統朝)。順天府下轄四州二十三縣(轄區大於今北京地區),其中宛平和大興兩縣為京縣(即在北京城區)。宛平縣署位於北安門外以西積慶坊(今北京平安大街什剎海以西)。大興縣署位於安定門南教忠坊(今東城大興胡同)。除此之外,北京城又被按地理位置分為五個城區,分受五城兵馬指揮司統轄,包括中兵馬指揮司(官署名不帶「城」字,位於仁壽坊,今大佛寺街中段)、東城兵馬指揮司(位于思城坊,今東四北三條胡同)、南城兵馬指揮司(位於宣南坊,今西城區兵馬司後街)、西城兵馬指揮司(位於咸宜坊,今西四南大街兵馬司胡同,胡同即因此得名)、北城兵馬指揮司(位於昭回靖恭坊,今交道口南大街兵馬司胡同)。五城巡城御史則屬於都察院監察御史外放小差,負責巡視各城區,維護治安。
  [18]瓊州:今海南。
  [19]彝倫堂:原為元代崇文閣舊址,明永樂時重建,改今名。彝倫,意為大地入之常道。皇帝來國子監講學時在這裡設座。清乾隆修建辟雍後,彝倫堂改為國子監的藏書處所。
  [20]安福:今江西安福,位於宜春市東南。
  [21]明制,殿試一甲進士(一甲即前三名,號「三鼎甲」,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直接授翰林院官職,二三甲進士還可以參加翰林院的考試,即「館選」,標準是文學優等及擅長書法,取中者被稱為「庶吉士」。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三年後,成績優者留翰林院,不得留者,則為科道官、六部主事,或出為州、縣官。
  [22]古人認為天帝居住的天宮有一萬間,皇帝身為天子,不能超越天帝,故少半間。
  [23]奉天殿:即民間俗稱的金鑾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明永樂年間建成時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太和殿。建成後屢遭焚燬,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24]華蓋殿:是皇帝去奉天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並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於前一日在華蓋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皇太后上徽號,皇帝在此閱視奏書。玉牒告成,恭進華蓋殿呈御覽,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三大殿中唯有這間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靜靜地思考。
  [25]謹身殿:屬於殿宇式建築。初名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保和」出自《易經》:「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思是神志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今保和殿有「皇建有極」匾,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典出《洪範》「皇建其有極」。
  [26]餘杭:今浙江杭州。涿郡:今北京。
  [27]儘管當時反對遷都北京的人不在少數,但從長遠來看,遷都北京確實有力地解決了北部邊防的問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不僅因為北京是他的「龍興之地」,這其中,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即引人矚目的「天子守邊」現象。歷史上王朝建都,一般都選中間位置,是「天子居中,諸侯守邊」。但歷史事實證明:如果守邊的諸侯、邊將兵力薄弱,則邊患不已;反之,兵多權重又會威脅朝廷,唐朝安祿山謀反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而到了明朝,邊患主要來自北方蒙古,明朝廷必須在北部邊防屯駐重兵,以防止蒙古騎兵南下。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避免重蹈邊將擁兵自重的歷史覆轍,大肆屠殺功臣,將北部邊防的立足點放在了諸親王身上,實行以藩王御邊的政策。朱元璋對自己的設計非常滿意,因而才對孫子朱允炆得意地說:「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他認為這樣便不會對皇權造成任何威脅。燕王朱棣手中兵權最重,且為明軍精銳。正是依靠這樣的軍事實力,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打到南京,奪取了帝位。至此,顯然朱元璋那一套兒子守邊的辦法也不可靠,朱棣必須想出新的辦法。既要安邊,又不能兵權旁落,於是朱棣做出大膽舉動,把國都定在他曾經的封地──北京,這樣,邊防的軍政大權就都握在了他自己手裡,大大減少了邊鎮將帥割據稱雄的可能。而真正的積極之處在於:天子守邊,如果能居安思危,以身守塞,則天下安寧。「天子守邊」這一格局對整個中原的生產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對促進江南地區的經濟繁榮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大後方長期的安寧,直接促使了江南手工業的發達,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28]諒闇(liang ān):帝王居喪。
  [29]金瓜:古代衛士所執的一種兵仗。棒端呈瓜形,銅製,金色。
  [30]血竭:中藥名,為棕櫚科植物麒麟竭果實滲出的樹脂經加工製成。據《本草綱目》:「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鹹而走血,蓋手、足厥陰藥也。肝與心包皆主血故爾。」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用於跌打損傷,心腹瘀痛,外傷出血,瘡瘍不斂。明代時之所以珍貴無比,難得一見,是因為原材料只生長於印度尼西亞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等處,屬於舶來品。
  [31]光祿寺卿:官名。南朝梁置光祿卿,北齊稱光祿寺卿,後代沿之。主要掌宮廷飲膳及祭獻食品。
  [32]十二監包括司禮監、內宮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其中最重要的是司禮監,不僅總管內廷宦官事務,還兼領其他重要官職,如東廠提督、南京守備等。明中後期實行的票擬制度更是使司禮監多了一項職權——批答奏章,傳宣諭旨,宦官干政便由此開始。內宮監掌管各類工程事務,負責營造宮室、陵墓以及御前所用銅、錫、木、鐵之器等。御用監掌管、採辦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圍屏、床榻、桌櫃等。司設監掌管鹵簿、儀仗、圍蟆、帳幔、簾席、雨具等。御馬監主管內府馬政。神宮監掌管太廟及各廟的灑掃、香燈等。尚膳監掌管御膳、宮內食用和筵宴等。尚寶監掌管寶璽、敕符、將軍印信等。印綬監掌管古今通集庫以及鐵券、誥敕、貼黃、印信、圖書、勘合、符驗、信符等。直殿監掌管各殿及廊廡灑掃之事。尚衣監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襪等。都知監起初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等事,後來專門跟隨皇帝,負責導引清道。
  [33]宦官四司分別為:1. 惜薪司,掌管宮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內臣柴炭等;2. 鐘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時鳴鐘擊鼓以及演出內樂、傳奇、過錦、打稻等雜戲;3. 寶鈔司,掌管造辦粗細草紙;4.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34]宦官八局為:1. 兵仗局,主要掌造刀槍、劍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類兵器,宮中御用鐵鎖、錘鉗、針剪以及鍾、鼓、鐃、鈸等法器的製造,也歸該局負責;2. 銀作局,負責打造金銀器飾;3. 浣衣局,負責清洗宮中衣被等,多由年老及有罪退廢的宮人充任,該局是二十四衙門中唯一不在皇宮中的宦官機構;4. 巾帽局,掌管宮中內使帽靴、駙馬冠靴及藩王之國諸旗尉帽靴;5. 針工局,掌造宮中衣服;6. 內織染局,職掌染造御用及宮內應用緞匹絹帛之事;7. 酒醋面局,掌管宮內酒、醋、糖、醬、面、豆等物,供御前宮眷及各衙門內官之用;8. 司苑局,掌管宮中各處蔬菜瓜果及種藝之事。除宦官二十四衙門外,宮女們也有衙門,共五個局:尚宮局、尚儀局、尚食局、尚寢局、尚功局。每個局又分為四個司,規模也不小。
  [35]暹羅:今泰國。有名貓叫暹羅貓,就是因為原產於泰國。又,明宣宗朱瞻基極愛貓,有不少關於貓的繪畫作品傳世,曾作《花下狸奴圖》《五狸奴圖》《壺中富貴圖》等。同時期著名宮廷畫家商喜亦有《戲貓圖》傳世。
  [36]鄭和原本姓馬,馬氏世代為元雲南重臣,與蒙古諸王、大理段氏共掌雲南軍政,事詳見同系列小說《孔雀膽》。大明平雲南後,鄭和被俘,閹割後送入明宮為奴,後又被明太祖朱元璋賜給第四子朱棣。
  [37]蔚(欲)州:今河北蔚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東臨北京,南接保定,西倚山西大同,北枕張家口。
  [38]明初在京師和各軍馭要害之處設立衛、所(所為衛下級機構),所作為基本的駐兵單位。衛、所來源於元代而又有所發展,兼有世兵制和府兵制的性質。士兵皆有軍籍,父子相繼為兵,平時駐防或屯田,遇有戰事,朝廷命將,領兵征戰。戰爭結束,將還帥印,兵歸衛、所。每府設一所,數府或要衝之地設一衛,每衛設指揮使、副職稱指揮同知,統轄士兵5600人。衛之下有千戶所,轄士兵1120人,長官有千戶長、副千戶長。千戶之下有百戶所,有士兵112人,長官為百戶長。百戶之下有總旗2人,小旗不等。衛、所軍官多世襲。京畿附近立26衛,為天子親軍,叫作上直衛。每省設一都司,長官稱都指揮使、副職稱部指揮同知,統轄省內衛、所。各都司統由中央的五軍都督府管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定都司為17,行都司3,留守司l,內外衛329,千戶所65。明成祖後增都司為21,留守司2,內外衛493,千戶所359,兵額總數(包括屯田軍)達270餘萬人。至於其具體的分佈,則是朝廷根據全國各地的戰略位置、防禦需要來設置,有的一府數衛,有的數府一衛,有的則一府、一州一個千戶所而已。明代實行世兵制,衛所兵士皆由「軍籍」家庭世代充任,衛以下軍官也都世襲。這些衛所平時同時受一省軍事長官都指揮使司和中央軍事機構五軍都督府節制,戰時則聽命於朝廷委派的臨時將領。戰罷仍歸衛所。這固然避免了武人擁兵自雄的現象,但也造成了將不熟兵,兵不習將的弊端,導致軍隊戰鬥力不高。
  [39]通政司:官署名。全稱通政使司。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設置,秘書機構,掌內外章奏封駁及臣民進言申訴諸事,受其事移送各職能部門辦理,有重大事項則請旨裁決,是皇帝的文書總收發機關。長官為通政使。
  [40]明初稱左順門,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改名會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改名協和門。
  [41]明宣宗朱瞻基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蟋蟀天子」。他自小就喜歡鬥蟋蟀(又稱促織),即位之後,他覺得北京的蟋蟀不好,曾經讓各地採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朱瞻基,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一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弄得雞犬不寧。據說蘇州的蟋蟀特別好,朱瞻基特意命蘇州知府況鍾協助太監採辦了一千隻蟋蟀。當時有歌謠云:「促織瞿瞿叫,宣宗皇帝要。」當地一個小吏用一匹馬換了一隻好蟋蟀,準備獻給皇帝,不料妻妾好奇觀看,一不小心蟋蟀跑了。妻妾知道闖了大禍,均上吊自殺。小吏為了一隻蟋蟀,弄得家破人亡,也上吊自殺了。蒲松齡《聊齋誌異》中的《促織》即是根據這個小吏的故事改編的。又,作為太平太子,朱瞻基很會享受,除了鬥蟋蟀外,他還喜歡動植物,喜歡美食,尤其愛吃朝鮮菜。出於這一個人目的,朱瞻基大力發展跟朝鮮的關係,還寫信給李朝國王,索要女廚師,因為他特別喜歡朝鮮女廚師做的朝鮮風味的豆腐。又,按照野史說法,明成祖朱棣生母槓妃本是高麗人,原是元朝宮人,後來被朱元璋收納,之後還被封為妃子。槓妃生朱棣後,馬皇后養為己子,將槓妃賜死。槓妃身世難以考證,朱棣是否具有高麗血統也不能確定,不過朱棣當上皇帝後確實偏愛朝鮮(當時高麗王朝已被李氏朝鮮取代)美女和朝鮮食物,數次要求朝鮮進獻美女和擅長製作朝鮮菜餚的廚子。
  [42]安南:今越南,又稱交阯。
  [43]永樂時期,明軍兵鋒極健,安南雖懾於大明軍威而重新歸附,但由於歷史淵源,民心並不真正向明。之後,大明與安南之間幾乎沒有斷過兵燹,戰爭綿延長達三十年之久,極大地牽制了明朝的軍事力量,巨大的軍費開支也成為明廷的沉重負擔。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時,安南問題日趨嚴重,明軍不斷在安南遭到敗績。在這種情況下,朱瞻基最終決定放棄安南,撤銷交阯布政使司,承認安南獨立,徹底扔掉了這個歷史包袱,每年省出軍費上億兩。此舉在當時曾引起巨大爭議,反對者不在少數。但實為高瞻遠矚之舉,非但可以休兵養民,節省大批人力財力,減輕明廷的負擔,還可以令明軍全力應付最大的威脅——北方的蒙古。
  [44]明仁宗正當壯年,「無疾驟崩」,內中必有緣由,但《明仁宗實錄》《明史》等官方記錄隻字不載其死因,故引發多方猜測。據明人祝允明(即祝枝山)《野記》記載: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初七,是明仁宗皇后張氏生日,按照慣例,嬪妃、命婦等都入宮為皇后祝壽。明仁宗貴妃郭氏為明初勳臣武定侯郭英孫女,生有三位皇子,很得仁宗寵愛。她恃寵而驕,對張皇后也不如何恭敬。張皇后生日當天,郭貴妃忽然一改前態,上前敬酒。張皇后卻不肯接酒,場面甚為尷尬。老好人仁宗皇帝遂出面圓轉,主動接過郭貴妃的敬酒飲下。郭貴妃大驚失色,卻是阻止不及。一個多月後,明仁宗身感不適,於五月十二日驟然病逝,郭妃也自剄而亡。而據官方正史《明宣宗實錄》記載:仁宗死後,有五妃殉葬。郭貴妃曾生育三位皇子,依例不在殉葬之列,但她居然也被列為從葬亡妃。雖然官方文獻說郭氏是「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但其諸子尚幼,不大可能自殺,似是從側面證實了《野記》的說法。
  [45]陰症:中醫診斷學名詞。凡症候之在裡,屬寒、屬虛者,均屬陰症。如:身寒喜溫,面色蒼白,轉側艱難,臥時蜷縮,倦怠乏力,萎靡不振,舌質色淡而胖嫩,舌苔潤滑,靜而少言,語聲低微,呼吸怯弱,食減難消,口中無味,不煩不渴,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長或短少,脈象沉微、細澀、遲弱無力等。據明人所著《病逸漫記》:「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欲毒張後,誤中上。予嘗遇雷太監,質之,雲皆不然,蓋陰症也。」又據《明史·羅汝敬傳》:「宣宗初,(羅汝敬)上書大學士楊士奇說:『先皇帝(仁宗)嗣統未及期月,奄棄群臣,揆厥所由,皆險壬小夫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古時治療陰症並無良藥,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機可乘。這類藥方明成祖朱棣晚年也服用過,大多為猛烈之藥,服後容易興奮,也容易暴怒。
  [46]明仁宗駕崩後,消息很快走漏。明仁宗親弟漢王朱高煦就藩山東樂安(今山東廣饒東北),但在京師安插了眾多耳目,得到消息後,立即派出精騎截殺遠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阻止其返京繼位。然自山東出發的騎兵,竟未能追上從南京出發的太子,朱瞻基已從南京馳到良鄉(今北京西南20公里良鄉鎮,是北京的西南門戶,因「人物俱良」而得名),在那裡接受了繼位遺詔,隨即入京主持舉哀發喪,在明仁宗靈前即位。再反過來看太子朱瞻基的行程。當年四月十四日,朱瞻基離開北京,前往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故鄉)祭祖,而後赴南京。朱瞻基出發後,明仁宗出京至昌平祭長陵(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為明十三陵之首),顯然身體無恙。五月十二日,仁宗忽然重病,急命宦官海濤攜帶詔書馳赴南京,召還皇太子。當時南北兩京相距兩千里,而朱瞻基在六月三日便與海濤一道趕回了北京。從海濤角度來看,他來回只用了二十天,二十天奔馳四千里,這在當時條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再從太子朱瞻基的角度來看,他離京是為了到鳳陽祭祖,按日程安排來看,他最快六月中旬才能到達南京,然而他竟在六月三日便趕回了北京,以當時通信及交通條件來看,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除非他早猜到京師要出大事,預先做了準備。漢王朱高煦封地居於南北兩京中段,以他消息之快及路程之短,所派截殺精騎竟連太子朱瞻基的影子都未追上,似乎也說明了問題。
  [47]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降為陪都,用北京控制北方邊防,用南京控制南方財賦。南京同樣設立一套政府機構,但諸司印信全都移至北京。南京宮殿雖然有皇族和大臣駐守,但卻漸趨衰敗。正統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謹身殿、華蓋殿等被雷電擊中起火燒燬。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刮颶風,太廟的樹被連根拔起,太廟大祀殿和皇城各門獸吻被毀。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南京下暴雨,江水氾濫,整個南京城及皇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公元1644年,當李自成攻陷北京、南明不得不在陪都南京建立小朝延時,南京皇宮已經相當破敗,三大殿蕩然無存,福王朱由崧只能在武英殿登基。清朝平定江南後,將明皇宮改為八旗兵駐防城,各處建築遭到很大破壞。太平天國期間,明皇宮又經受了一次較大的破壞。此時,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構件尚保存完好以外,地上只剩下一堆殘垣碎瓦,成為蛇鼠出沒的廢墟。
  [48]承天門:今天安門,為著名工匠蒯祥設計。從某種程度上說,承天門是至高皇權的象徵,其名字來源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首創的聖旨開頭語:「奉天承運。」表明其一切行動都是奉天而行,朱氏皇朝是承方興之運。影視劇中經常看到這一幕,皇帝派人頒布聖旨時,開頭總是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一套實際上是起自朱元璋。承天門還是明廷聖旨出宮的地方,頒布聖旨時,要將聖旨裝在盒子裡,盒子用繩子吊著,從承天門慢慢放下去,下面有人跪著接住盒子,表示「承天」的意思。
  [49]廷杖行杖情形,錢穆在其所著的《國史大綱》提到:「(廷杖)其殘酷無理,殆為有史以來所未見。《魏叔子集》載廷杖事,言每廷杖,必遣大璫監視,眾官朱衣陪列,左中使,右錦衣衛,各三十員,下列旗校百人,皆衣襞衣,執木棍。宣讀畢,一人持麻布兜,自肩脊下束之,左右不得動。一人縛其兩足,四面牽曳,唯露股受杖,頭面觸地,地塵滿口中,受杖者多死。不死,必去腐肉斗許,醫治數月乃愈。而監杖用內官,行杖用衛卒,遂使士大夫懸命其手。」
  [50]明代制度,召外藩親王入京,必須有內府的金牌和符信,只有皇帝或太后聖旨,才可取出。
  [51]麓川也稱猛卯,是傣族先民在雲貴高原西部建立的古代王國。明軍佔領雲南後,麓川主思倫法與明通好,明廷冊封思倫法為麓川平緬宣慰使司世襲宣慰使,麓川遂成為明朝屬國。到了思任發一代,起初尚能與明朝相安無事,後兼併各部,勢力漸盛。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年)據地擁眾反明,次年攻佔南甸、騰沖,曾擊敗明黔國公沐晟等軍,沐晟(明太祖朱元璋義子沐英次子,女為明成祖第三子朱高燧正妃)因此而畏罪自殺。正統六年(1441年),在兵部尚書王驥、定西伯蔣貴等重兵鎮壓下,勢漸不振。正統八年(1443年),敗走緬甸,明軍再興師征討,務求除之。正統十年(1445年)十二月,緬甸宣慰使卜刺浪馬哈省將思任發活捉,獻於明朝,思任發中途絕食而死。對麓川用兵為正統一朝的重大軍事失誤,完全是宦官王振好大喜功所為,征伐麓川的明軍70%都死在了雲南,包括方政、沐晟等著名良將。
  [52]建安:今福建建甌。
  [53]石首:今湖北石首。
  [54]吉水:今江西吉水。
  [55]河州:今甘肅蘭州一帶。
  [56]朱棣大軍佔領南京時,解縉的身份還是建文朝的大學士。之前他已與另一位大學士胡廣(建文二年庚辰科狀元,該科廷試王艮本是第一,但因貌醜,不得不屈居第二,胡廣則因相貌端正替代王艮成為狀元)約定:城破便一起自殺殉國。然死到臨頭時,解縉又不捨得,於是派僕人去查看胡廣是否已經自殺。僕人到胡府時,胡廣正要將頭套進繩圈中上吊自殺,忽轉頭問家人道:「那幾口豬今日餵了嗎?」僕人回報後,解縉笑道:「連豬都放不下,哪會放得下自己?」於是放棄自殺,後與胡廣一道降燕,擁朱棣為帝。解縉後來為朱棣器重,去探訪駙馬李讓(娶朱棣女永平公主),恰巧李讓不在家。永平公主久聞解學士大名,想一睹風采,便隔簾叫人留解縉用茶。解縉索筆題詩道:「錦衣公子未還家,紅粉佳人叫賜茶。內院深沉人不見,隔簾閒卻一團花。」永平公主大怒,奏報父皇朱棣。朱棣笑道:「此等風流學士,見他怪做什麼?」就此作罷。
  [57]泰和:今屬江西。
  [58]非刑部,六科之一,負責處理刑事案件。
  [59]明人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詳細記載了這件當時轟動一時的大案:「振有老僕者,山西人也,泣於下,振怪問之,曰:『聞薛夫子(指薛瑄)將刑,故泣耳。』振問:『若何以知有薛夫子?』曰:『鄉人也。』具言其平生狀。振惘然,立傳旨戍邊,尋放還家。」直到王振死後,薛瑄才重新被起復,後來一直做到禮部侍郎,並一度以翰林學士入閣。
  [60]碧雲庵:今北京香山碧雲寺,始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相傳為耶律楚材後裔耶律阿勒彌舍宅開山而建。明正德年間,御馬監太監於經曾在寺後營建生壙,對庵寺進行擴建,並改碧雲庵為碧雲寺。天啟年間,大宦官魏忠賢亦在此營建生壙,並重修碧雲寺。但於、魏二人均獲罪而死,未能葬於此地。至清乾隆年間,又對碧雲寺進行大規模增建。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靈柩曾暫時停放在碧雲寺後殿,此殿後因此而改名為中山堂。
  
  第二章 山河影轉
《大明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