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節
楊塤到底只是個漆匠,不知京營軍中諸多內幕,聞言目瞪口呆,半晌才道:「那萬一打起仗來,軍士都沒有操練過火器使用,不熟悉兵器,如何能上陣殺敵?」
朱驥輕喟一聲。岳父于謙也曾與他討論過此項制度的弊端,然大明自立國以來,廢除宰相制,又一再分奪將帥兵權,仁宗之後,更是任用司禮監宦官執掌朝政大權,防範大臣極重,就此制度上書也沒有什麼結果。
楊塤卻是心思敏銳,立即意識到什麼,問道:「適才朱千戶說我大明火器之法得自交阯嗎?」朱驥道:「是。」
楊塤道:「那女賊人有濃重的南方口音,會不會是來自交阯?」又解釋道:「雖然本朝早已撤銷交阯布政司,承認安南國獨立,兩國再無戰事,但畢竟火器本是他們的秘技,想要拿回去也無可非議。」
朱驥一愣,細細回想,覺得似乎有幾分道理。
楊塤又笑道:「我下面的話就是胡說八道了,朱千戶姑且聽著,不必往心裡去。今日百官放假,照例兵部官署應該沒多少人,對吧?」
朱驥點點頭,道:「賊人選擇的時機非常好。」
本來中央官署防範甚嚴,不時有禁衛軍來回巡視,但由於孫太后、英宗皇帝一行到東郊禮佛,禁衛多扈從他們出城,各官署只餘門衛而已。
楊塤道:「但自先帝去世,孫太后深居後宮,從未離開紫禁城半步,卻獨獨在今日出城禮佛。那是為什麼?」
朱驥道:「聽說這是大宦官金英的主意。」
金英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於明成祖永樂年間入宮,歷侍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帝,永樂末年已是司禮監右監丞。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後,對金英極為寵信,將所沒收的大富豪張定家的人口、房宅、家產、良田全部賞賜給了他。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金英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成為宦官首領,風光無限。宣宗皇帝還賜給他免死詔,相當於功臣的免死鐵券,恩遇在宦官中從所未有。
明英宗朱祁鎮登基後,寵信自幼相伴的宦官王振。金英自知無力與王振爭鋒,遂主動避讓,於是王振得以掌印司禮監。王振讚賞金英識時務,任命他為提督太監,成為司禮監僅次於王氏的第二號人物。
金英雖不似王振那般干涉朝政,但亦多有不法之事。他曾恃勢在北京私創十一處塌店[11],令無賴子弟霸集商貨,壟斷買賣,導致市場混亂。又將大量私馬放牧於禁苑南海子[12],強奪民草。
前一樁創建塌店不過是損公肥私,在明朝官吏中十分常見。都御史陳鎰[13]負責審理此案,只將幾名子弟治罪,絲毫沒有涉及金英。
後一樁私牧於禁苑則是犯了皇家大忌。案發後,英宗皇帝朱祁鎮迫於壓力,不得不命錦衣衛究治,但最終只是象徵性地懲罰了事。
據說這是因為金英手中有宣宗皇帝欽賜的免死詔書,只要他不犯謀逆大罪,皇帝也不能拿他如何。
也有傳聞說,金英在當年孫蓴謀取皇后一事上出了大力。更進一步說,是他幫助孫蓴以「生子」得到並鞏固了皇后之位,因而有孫太后做他的靠山,孫太后不倒,他當然也不會倒。
雖然一再被正直大臣彈劾,但由於金英得到明英宗朱祁鎮和司禮監掌印王振信任,恩寵始終不衰。正統十四年(1449年)夏季,京師久旱不雨,大理寺卿俞士悅等大臣認為可能是刑獄不清所致,奏請會審刑部、都察院獄,以消天變。明英宗朱祁鎮准奏,命金英與三法司堂上會審。會審地點設在大理寺,金英「出則齋敕張黃蓋騎導」,在大理寺會審壇上「張黃蓋中坐」,尚書及其以下官員只能在左右列坐,即史稱「抑九卿於內官之下」,足見金英權勢之煊赫。
金英熱衷佛事,自稱「奉佛弟子」。他在宣德朝最受恩寵,然宣宗皇帝朱瞻基對宗教不感興趣,聲稱:「為臣必忠,為子必孝,忠孝之人自然蒙福,何必素食誦經乃有福乎?佛只教人存心於善,所論天堂地獄亦只在心,心存善念即是天堂,心起惡念即是地獄,所以經雲即心是佛。但存心善,即是修行。敢有潛逃為僧者,皆殺不宥。」認為宗教勞民傷財,反對大眾棄家捨業去為僧拜佛。因而明宣宗在位時,金英從不敢過分。
等到明英宗朱祁鎮即位,金英立即大興佛事,不惜花費巨資修建了圓覺寺,寺名還是朱祁鎮欽賜。不過金英一直希望皇帝能親自蒞臨圓覺寺,以為佛寺榮耀,所以努力遊說,這次總算借太后生辰契機成功說服了朱祁鎮。雖則反對皇帝出行的大臣不少,卻還是阻止不了朱祁鎮一片孝心。
楊塤道:「也就是說,造成賊人有機可乘,順利混入兵部官署,提督太監金英也算是有份。如果不是金英堅持將皇帝、太后帶去了東郊,中央官署一帶照舊有禁衛來回逡巡,賊人借口送米明目張膽混入兵部官署的機會則要小得多。」
朱驥道:「這個……似乎有點牽強。就算真是這樣,金英也完全是無心的。」
楊塤道:「無心嗎?也許有心呢!莫非朱千戶忘了金英是何方人氏?」
金英正是安南人。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明將張輔征服安南,選了一批俊俏的安南孩童送回中國。這些孩童被盡數閹割後,送入皇宮為奴,其中就包括金英。
司禮監另一大宦官興安也是安南人,且其身份更特殊——他本是安南皇族,然在兵禍之下,也遭遇了跟金英一樣的命運,成為男不男、女不女的閹人。
楊塤見朱驥瞪大眼睛,忙道:「我事先就聲明過了,這些話是胡說八道,朱千戶聽聽就行。」頓了頓,似是有感而發,續道:「說起來,大明是害得金英國破家亡的大仇人,他兢兢業業侍奉仇人四十年,心中不知何般滋味。」
他說得興起,又道:「不過也未必,你看郕王之母吳太妃,不是一樣侍奉仇人為夫,還生下了郕王。」
郕王名朱祁鈺,是宣宗皇帝朱瞻基次子。其生母吳氏本是漢王朱高煦侍妾。宣德初年,漢王朱高煦謀反,為御駕親征的朱瞻基所平,漢王府女眷盡被逮捕,預備押到北京、充入後宮為奴。就在返回京師的途中,寂寞無聊的朱瞻基在俘虜群中挑中了美貌的吳氏。於是,這一路便有了女人的柔情陪伴。
回京後,因為吳氏是罪囚身份,朱瞻基怕大臣們上書阻撓,不敢公然將吳氏收入後宮,便將她安排在靠近皇宮的一處大宅院中。
回到紫禁城的朱瞻基重新被成群的嬪妃包圍,內中更有至愛孫蓴,但他並沒有就此忘記吳氏,反而經常微服出宮臨幸[14]。後來吳氏生下一子,取名朱祁鈺,是宣宗皇帝的第二個兒子。一直盼望多子多孫的朱瞻基非常高興,冊封吳氏為賢妃,但又覺得對不起深愛的皇后孫蓴,便讓朱祁鈺母子繼續住在宮外。
明宣宗朱瞻基病重後,臨死前,最放心不下的不是榻前的皇后孫蓴、太子朱祁鎮,而是宮外的朱祁鈺母子,專門派人接他們進宮,當面托付給母親張太后和皇后孫蓴,請她們務必善待朱祁鈺母子。此為皇帝最後心願。孫蓴雖因謀奪皇后位而聲名不佳,但既應允了丈夫,也當真做到了。她對待朱祁鈺母子甚為友好,又讓英宗皇帝封朱祁鈺為郕王,住在專門為母子二人修建的郕王府中。
楊塤忽然提及郕王朱祁鈺,有以其母吳太妃比照宦官金英之意,然朱祁鈺畢竟是當今皇帝異母弟,也是唯一的兄弟,公然議及其母出身,甚至稱宣宗皇帝是她仇人,極為不敬。
朱驥忙提醒道:「楊匠官,你確實有些胡說八道了。」
楊塤笑道:「這又不是什麼大逆不道之語,全是事實,且毫不涉及朝政,有什麼好忌諱的?所謂因言得罪,因文得罪,實是因人得罪。」
明初洪武一朝文字獄陰森恐怖,因說錯話、寫錯字而被明太祖朱元璋殺死的官民不計其數。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亦以高壓鐵血手段治國。直到明仁宗朱高熾登基,才一改嚴酷氣氛。明宣宗朱瞻基一朝,氛圍更為寬鬆大度。有人不滿朝政,到皇宮大門前破口大罵皇帝,被禁衛軍逮捕,要以誹謗罪交給法司審判。朱瞻基卻道:「古代聖人之世,專設有誹謗木,用來鼓勵人們提意見。此人無罪,可以釋放。」
明英宗朱祁鎮執政後,也有人因為文字而引殺身之禍。譬如曾有炸雷擊壞奉天殿鴟吻[15],朱瞻基因遭此天災,按慣例下《求言詔》,要求群臣極言得失。侍講劉球應詔上言陳得失,寫了一篇著名的《修省十事疏》,提出任大臣、罷營作、停麓川之役等十事,多切中時弊,但因所提諸事均與大宦官王振有關,激怒了王振,立即下令逮捕劉球入獄。
這時,正逢編修官董磷因要求任太常卿而被王振關進獄中。王振便想通過董磷之事置劉球於死地,指使錦衣衛指揮馬順嚴刑拷打董磷,逼迫他承認所請太常卿之事是受劉球所指使。董磷被逼不過,只好屈服。王振便以此下令處死劉球,並將劉球的屍體肢解。此為王振殘害正直大臣的著名事件。
朝中大臣聽聞此事,皆不敢再上疏言事。只有錦衣衛校尉王永心心中不平,將王振及其黨羽的罪行寫成告示,張貼於大街上,結果亦被捕獲,以磔刑處死。
這兩例均是因文得罪,亦均與大宦官王振相干。但只要不得罪王振,發發牢騷、談談舊聞,並不為過。正如楊塤所言,因文得罪,實是因人得罪。但一旦得罪了王振,修剪樹木都會被冠上破壞公物的罪名,待之以重犯。
朱驥生性謹慎,更對皇權有絕對的敬畏和尊崇,也不會對皇室語出不敬,正想規勸楊塤不要再如此放浪妄為、對什麼都滿不在乎,忽聽到有人在門前叫道:「有人在家嗎?」卻是吳珊瑚的聲音。
朱驥愕然一驚,一時難以相信,忙迎了出去,竟然真是吳珊瑚站在門前,手提酒壺,背後還跟著一名僕人,手提一個大大的食盒。
吳珊瑚道:「家父命我來給朱大哥送些酒菜。」朱驥道:「那個……怎麼好意思……」
吳珊瑚道:「不必客氣。」竟毫不客氣地推開朱驥,自行引僕人走進堂屋。
楊塤道:「這麼晚了,還有好吃的呀?哈,我喜歡。喂,珊瑚娘子,你怎麼一會兒晴天,一會兒下雨呀?」
吳珊瑚也不答話,等朱驥進來,便過去將堂屋門關上,隨後站在門邊,一言不發。朱驥愈發不解,卻又不敢多問。
倒是那僕人揭下軟帽,主動招呼道:「朱老弟,是我。」卻是吳珊瑚長兄吳瑾。
朱驥見狀大為驚訝,道:「吳兄,你怎麼這身下人打扮?」
吳瑾道:「還不是為了來見你。」又指著楊塤問道:「楊匠官為何也在這裡?」
朱驥道:「楊匠官正協助我查一樁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