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節

  於康道:「這還能有假?人暈過去前,還叮囑我千萬不要告訴璚英,以免她擔心。」歎了口氣,道:「看他這樣子,怕是一日之內,毒性便要蔓延全身了。」
  楊塤道:「難怪那紫蘇限定一日之內拿到鄭和寶圖,原來毒藥藥性也是一日之限。」
  於康只以為下毒加害朱驥與綁架妻子者是同一夥人,咬牙切齒地道:「想不到歹人如此狠辣,他們已經捉了玉珠,還要再用朱驥來多做一層保障。」又問道:「為什麼楊匠官之前說紫蘇向朱驥索要寶圖的事是假的,只是為了轉移視線?」
  真正知情者蒯祥、朱驥均已臥床不起,一個真的中了毒,一個雖是假病,卻不能起身。楊塤一個人難以應付兩頭,不得不說了實情,只是未提張大夫已遭脅迫、被逼充當了信使一事。於康這才知道事情牽涉重大,愕然呆住。
  楊塤道:「於兄不必擔心,朱驥之前已安排了大量人手搜尋玉珠,我也托請了不少朋友私下幫忙,應該很快就有消息了。」
  於康道:「歹人沒有送信來,也許是見官府追捕正急,想等風頭過去。我雖擔心玉珠,但她總算有驚無險,倒是朱驥……該怎麼辦?」
  楊塤道:「鄭和寶圖收在哪裡?」於康道:「朱驥說如果不在工部,多半就在文淵閣或是內府中。他原本想等我義父於少保下朝後,二人商議個可行的法子,卻不想出了中毒這件事。」
  楊塤道:「如果事關玉珠,她是外來的媳婦,又是女子,於少保還有可能考慮妥協。朱驥中毒既是跟玉珠一案並沒有直接關聯,於少保一定會直接拒絕對方,決不會交出寶圖。」
  於康道:「楊匠官倒是熟知我義父的性子。」
  楊塤道:「天下誰人不知於少保是社稷為重,君為輕。嘿嘿,能為玉珠向歹人屈服,即便只是有這個可能,已經是罕見的慈父柔腸了。」又道:「這件事,絕不能告訴於少保。不然他一定會調派重兵包圍白塔,那時就算能捉住紫蘇,怕是也得不到解藥,不能解救朱驥了。」
  於康也同意此點,又躊躇道:「但我們沒有寶圖,始終換不回解藥來救朱驥。」
  楊塤道:「實在不行,明日我去白塔會會那紫蘇。」
  於康道:「你去?朱驥好歹還穿著一身錦衣衛官府,對方又不認識你,如何認出你,又怎麼會相信你?」
  楊塤道:「朱驥中了毒,明擺著不能赴明日之約。紫蘇顯然也不會真的期待朱驥會出現,只要是跟朱驥或多或少有關係的人,她就會上前聯絡。我也有法子讓她相信我。」
  於康道:「你沒有寶圖,如何能換回解藥?」
  楊塤道:「我只能設法拖延。對方真正想要的是鄭和寶圖,不是朱驥的性命,一定會考慮我的提議。不過除此之外,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還要另想辦法。上次我聽朱驥說,禮部胡尚書醫術高明……」
  於康登時眼前一亮,道:「是了,也許胡尚書有法子能救朱驥。」
  話音剛落,便有僕人進來稟報,說是禮部尚書胡濴到訪。
  楊塤狐疑道:「怎麼說曹操,曹操就到。這是不是太巧了?」
  於康道:「一定是我義父懇請胡尚書來救祖父。」忽又想起一事來問道,「那祖父裝病這件事,要不要事先告訴胡尚書?」
  楊塤堅決地搖了搖頭,道:「不能告訴。」
  於康卻是不無擔心,道:「胡尚書醫術高明,萬一他看出來怎麼辦?」
  楊塤失笑道:「胡尚書何等人物,就算他看出來,也不會揭破的。正如蒯老爺子所言,裝糊塗正是本朝大臣所長。」
  於康半信半疑,一時不及思慮更多,忙出庭迎接胡濴。胡濴神色極為凝重,卻又有一絲黯然。
  於康心中一緊,問道:「可是朝上出了事?」
  胡濴歎道:「出了大事!唉,大事!又有人要因此丟掉性命了。」
  * * *
  [1]丘濬為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當年錄取舉子三百四十九名,前三名為一甲,另一百二十九名為二甲,後二百十七名為三甲。丘濬是二甲第一名,即總名次第四名。
  [2]安邑:今山西運城。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曾為夏朝都城。
  [3]後邢宥常年巡按天下,斷處諸多疑案。明憲宗年間,升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賜璽書,巡撫江南十一府,總理江南兵民財賦。傳聞他在任上時,有一民婦與他人通姦,被養子發現,恐被告發,便來個惡人先告狀,反而先狀告養子強姦了她。邢宥審問時,養子不作任何申辯,遂被判死刑。事後,邢宥發現獄中留有遺書曰:「孝子不言親之過,邢公不明安在哉。」邢宥方知錯斬了孝子,愧疚不堪,於是堅決辭官歸隱。他回到故鄉(今海南文昌水吼村),在東昆港北湄的山丘上蓋了一間「湄邱草亭」,以讀書寫作自娛,因此自號「湄邱道人」。雖到晚年,仍手不釋卷,「足跡未嘗至城市」。邢宥與丘濬交誼甚厚。丘濬回鄉探親時,曾到水吼村探望邢宥。分別時,邢宥送行至瓊山與文昌交界處的葫蘆鋪(今海南瓊山大致坡鎮)。後人為了紀念二人友情,特在當地修建了一座「約亭」。邢宥死後,丘濬(彼時已是內閣大學士)親自撰寫墓誌銘。
  [4]「田盛」二字的音義,與「天聖」相似。
  [5]古代帝王即位後,便要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明英宗朱祁鎮復辟後,將明景帝朱祁鈺預營的陵寢毀掉。朱祁鈺死後,以親王禮葬於金山口(今北京玉泉山北麓),成為明代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位沒有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復景泰帝號,將原郕王墓擴修為皇陵。嘉靖時(1522—1566年)又改建陵碑,並易綠瓦為黃瓦,使之符合帝陵規制。
  [6]英宗朱祁鎮復辟後,不忘南內八年幽居生活,對小南城大肆擴建。據《明英宗實錄》:「初,上在南內,悅其幽靜,既復位,數幸焉。因增置殿宇,其正殿曰龍德,左右曰崇仁、曰廣智。其門南曰丹鳳、東曰蒼龍,正殿之後,鑿石為橋。橋南北表以牌樓,曰飛虹,曰戴鰲。左右有亭,曰天光,曰雲影。其後壘石為山,曰秀嚴,山上平中為園殿曰乾運。其東西有亭曰凌雲,曰御風。其後殿曰永明,門曰佳麗。又其後為園殿一引水環之,曰環碧。其門曰靜芳,曰瑞光。別有館曰嘉樂,曰昭融,有閣跨河曰澄輝,皆極華麗。天順三年(1459年)十一月工成,雜植四方所貢奇花異木於其中。每春暖花開,命中貴陪內閣儒臣賞宴。」又據《燕都遊覽志》:「自東華門進至麗春門,凡里餘,經宏慶殿,歷皇史庋門,至龍德殿,隙地皆種瓜蔬,注水員甕,宛若村舍。」明朝滅亡後,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將小南城改為睿親王府。當時清朝順治皇帝在位,由多爾袞攝政,睿親王府實為國家政治中心。後多爾袞死,被削王爵,其府遂空。時人吳偉業(號梅村,「衝冠一怒為紅顏」《圓圓曲》作者,其事跡見同系列小說《柳如是》)有詩道:「松林路轉御河行,寂寂空垣宿鳥驚。七載金滕歸掌握,百僚車馬會南城。」
  [7]束鹿:今河北辛集。
  [8]靖遠伯王驥,與威寧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同為明代因功封爵的僅有文官。王越字世昌,景泰二年(1451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總制大同及延綏甘寧軍務。曾嘗三次出塞,收河套地。身經十餘戰,出奇取勝,動有成算。獎拔士類,籠絡豪俊,人樂為用。以功封威寧伯。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
  [9]當時的「回回」泛指伊斯蘭教徒(其遵循的伊斯蘭教法律被稱為回回法),但也包括其他西域人(不一定信奉伊斯蘭教,此西域泛指中國以西國家)。
  [10]麥加:伊斯蘭教的主要聖地,在今沙特阿拉伯。因篇幅有限,鄭和祖、父、兄事跡見同系列小說《孔雀膽》。
  [11]劉家港:位於今江蘇太倉。起於南宋,興於元代。元代定都大都後,為實現南糧北運的經濟需要,重修大運河,新辟海運,使劉家港成為當時江南漕運和海運的集結地。極富傳奇色彩的江南首富沈萬三元末便寓居在劉家港,以方便泛海經商。入明後,明廷在劉家港興建運倉,用於儲存官糧,號稱「天下之倉,此為最盛」。明嘉靖年間,因倭寇登岸侵掠,劉家港設重兵駐守。明末港口淤淺,海運遂衰。
  [12]渤泥:今加裡曼丹。又鄭和下西洋前後歷經30年,其時間之早,規模之大,都是後來的哥倫布、麥哲倫所不能相比的。它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鄭和下西洋大大加強了中國與南洋的聯繫,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直到今天,索馬裡、坦桑尼亞等國,還把當地出土的明代瓷器,作為同中國人民傳統友誼的象徵。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如印度尼西亞的爪哇有地名叫三寶壟、三寶廟;泰國有三寶廟和三寶塔(因鄭和叫三寶太監而得名),印度的古裡和柯枝都建有紀念碑。
  [13]此文淵閣為明代明成祖朱棣所建文淵閣(已在明末戰火中被毀),非今存清代乾隆所建文淵閣(位於今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據明宣宗所言:「太宗皇帝肇建北京,亦開閣於東廡之南,為屋凡若干楹,高亢明爽,清嚴邃密,仍榜曰文淵。」可見明文淵閣位於紫禁城東廡之南。又,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明皇宮發生火災,文淵閣及其所餘書籍皆付之一炬。
  [14]當時明廷尚未修建皇家檔案館皇史宬(位於今北京天安門東邊的南池子大街南口)。弘治五年(1492年),內閣大學士丘濬(即本書中的同名人物)上書皇帝,提出應收集整理歷代的經籍圖書,立為案卷保存,以備「今世賴之以知古,後世賴之以知今」。又建議仿照中國古代「石室金匱」之意,在紫禁城文淵閣附近建造一所全用磚石壘砌的重樓,上層用銅櫃存放各朝皇帝的實錄和國家大事文書,下層用鐵櫃保藏皇帝的詔冊、制誥、敕書及內務府中所藏可用於編修全史的文書。但丘濬建議未得到採納。直到嘉靖年間,明世宗才下令修建皇史宬,地址選在囚禁過英宗的南內以西。建築為整石雕砌,殿內大廳無梁無柱,南北牆厚分別為6米,東西牆厚分別為3米。地面築有1.42米高的石台,其上排列150餘個外包銅皮雕龍的樟木櫃,叫「金櫃」,即能防火、防潮、防蟲、防霉,且冬暖夏涼,溫度相對穩定,極宜保存檔案文獻。初名神御閣,又稱表章庫,後改名皇史宬。
  
  第九章 風孰與高
  
  勘合是明廷頒發的朝貢貿易憑證,始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廷朝貢貿易只是一種政治手段,但對於日本等國家而言,則是巨大的營利之機,甚至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尤其鄭和下西洋後,東南亞與中國海陸來往頻繁,亦帶來了漸多的倭寇侵擾。明成祖朱棣遂實行海禁政策,只開放勘合貿易,即官方貿易,勘合因而變得十分搶手。
  花不常好,月不常圓。
  世間萬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
  昨日朱顏如醇酒,今日俄然成白首。
  白首容顏漸枯槁,萬事無心成潦倒。
  翁莫惱,自古人生無不老。
《大明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