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節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五歲的朱見深終於被廢太子位,改封沂王,他的小堂弟朱見濟被立為皇太子。
  朱見深父親明英宗被囚禁南內的八年,正是他的童年。本該天真歡娛的年代,卻代之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以明景帝之刻薄,自然也不會對朱見深予以照顧。雖然史書記載朱見深「年雖幼,舉止如成人,氣度非凡,不輕言笑」,但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他的童年非常壓抑,且陰影影響了他終身。對於朱見深而言,唯一的安慰,就是似姊似母的萬貞兒。
  萬貞兒是孫太后親信,父親萬貴為縣衙掾吏,後因犯法流配邊疆。萬貞兒年僅四歲便充入掖庭為奴,十多年後出落得花容月貌。孫太后憐她聰明伶俐,又是家鄉人,便命她在仁壽宮管理服裝衣飾等事,甚為得力。後來景帝即位,孫太后擔心孫子朱見深的處境,特意派信得過的萬貞兒專門照料孫子。萬貞兒因此成為朱見深的貼身侍女,她比朱見深大十七歲,整天帶著朱見深遊玩戲謔,日益親近,以至形影不離。朱見深被廢太子位後,萬貞兒極力撫慰,照顧得極為周到。在險惡的宮廷爭鬥的環境中,聰慧的萬貞兒所帶給朱見深的心靈上的慰藉,遠非後人所能想像。而就是這種在患難中產生的不離不棄和互相依賴的深厚感情,竟然會在後來導致明朝的第一個外戚擅權。
  上天似乎對朱見深格外垂青,先是被立為太子的朱見濟早夭,隨即便是著名的「奪門之變」,這也意味著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將失而復得。明英宗復辟成功後,消息傳到仁壽宮,萬貞兒抱著年僅九歲的朱見深又哭又笑。許多年以後,朱見深才明白當時萬貞兒的心情。
  朱見深再一次以英宗長子的身份被立為太子。他逐漸長大了,但性格依舊木訥軟弱,童年時的陰影,始終縈繞在他心頭。由於幼年卷在皇位之爭的漩渦中,精神壓力非常之大,朱見深從小留下了口吃的毛病。他的反應也非常遲鈍,據說連他的父親明英宗朱祁鎮都懷疑兒子的智力是不是有問題,也懷疑這樣的兒子是否具備治理國家的能力。朱祁鎮曾經密召李賢,問道:「一定要傳位給太子嗎?」可見皇帝對這個兒子實在是不放心。
  當時宮中的流言也很多,盛傳太子朱見深與比他年長十七歲的宮女萬貞兒不清不楚。但因為萬貞兒是孫太后的心腹,對太子又有撫育之恩,加上太子對她無比依賴,明英宗和太子生母周貴妃對此採取了寬容的態度。因此,宮中人人都知道,一旦朱見深即位,萬貞兒必將貴不可言。
  周貴妃,昌平人,慶雲侯周龍女。她被明英宗納為嬪妃的經歷頗為傳奇。有一次,明英宗到郊外打獵,追逐一隻兔子,結果闖進了周家。周家人驚慌失措,四處躲避,周氏才十歲許,卻未躲匿,而是大方地瞪著明英宗這個不速之客。明英宗大為驚訝,認為周氏非常人,於是將她攜入宮中。正統十二年(1447年),周氏生皇子朱見深。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復辟後,周氏才被封為貴妃。
  周貴妃母憑子貴,頗為傲慢無禮。明英宗看在眼中,擔心將來太子朱見深即位後,會因為生母周貴妃而不尊崇錢皇后地位。所以在臨終前,特別遺命大學士李賢:「錢皇后千秋萬歲後,應與朕同葬!」按照明朝慣例,一帝一後同葬。明英宗這道命令就如同明白地告訴周貴妃:即便你的兒子做了皇帝,錢皇后的太后地位是不能動搖的。這是明英宗對糟糠之妻感情深厚的體現。
  然而,儘管明英宗事先做了預備,最終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明英宗死後,十六歲的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周貴妃嫉妒錢皇后,想只立她一人為太后。明憲宗朱見深不敢違抗母命,只好下令廷議。由於大學士李賢、彭時力爭,周貴妃才同意兩宮並尊為太后,錢皇后為慈懿皇太后,周貴妃為皇太后,兩宮地位相等。在為明英宗營建裕陵時,李賢等大臣考慮到一帝二後的特殊情況,提議地宮建三個棺位,但遭到明憲宗的反對。
  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錢太后病逝。周太后反對錢後與明英宗合葬。群臣自然都激烈反對,一致認為明英宗與兩後合葬是「禮之所合,孝之所歸」。幾次疏爭,周太后仍然不同意,要求為錢太后別擇葬地。禮部尚書姚廷夔與其他的廷臣九十九人都不同意為錢太后另外建造陵寢。
  明憲宗對群臣說:「悖禮非孝,違親亦非孝,卿等為朕籌一良法。」意思是他也進退兩難,讓他的大臣們給他想個辦法,但群臣仍然堅持原來的意見,並由姚廷夔率百官跪在文華門外候旨,從上午巳時一直等到下午申時。明憲宗一直沒有降旨,只派人出來傳諭群臣暫且先各自回家。群臣卻不肯善罷甘休,一齊伏地大哭道:「若不得旨,臣等不敢退去。」自此,開了廷臣哭諫的先例。
  又耗了一陣子,明憲宗還是耗不過這些意志堅定的大臣,只得下旨命將錢太后與明英宗合葬裕陵。群臣這才齊聲呼萬歲,各自回家。
  同年九月,錢皇后葬裕陵,謚「孝莊皇后」。然而,錢皇后雖葬裕陵,並沒有與明英宗合葬在一處,而是同隧異室,葬在離明英宗玄宮數丈遠的左配殿中,右邊則空著留給周太后。周太后還派人暗中做手腳,堵塞了兩殿之間的市道,意思就是不讓錢太后在另一個世界跟英宗見面。
  明十三陵位置圖
  周太后的壽命很長,一直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才病逝,以皇后禮葬裕陵。周太后去世後,當政的明孝宗朱祐樘提出當時安葬錢皇后不合禮制的事,想打通錢皇后墓室和明英宗玄宮的隧道。欽天監說:「通陵事,歲向不利。」終於還是沒有改變。
  十八歲的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大度。他不計前嫌,不記恨叔叔明景帝朱祁鈺曾經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報怨,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並對明景帝陵寢進行了整修。明景帝之女固安公主在英宗復辟後,降為郡主。成化時,固安郡主長成,明憲宗以閣臣奏,將其下嫁王憲,禮儀視公主,以故尚書蹇義賜第賜之。可見在明憲宗心中,既沒有懷恨明景帝,也沒有對景帝的後代採取任何報復的措施,相反還格外優待。
  明英宗晚年,已自悔「奪門」之不當。明憲宗深察父皇之心,即位後,重新為奪門之變釐定是非,其中最大最得人心的事件便是為于謙平反昭雪。成化元年(1465年)二月,監察御史趙敔首先上疏,請求為于謙及其家人雪冤,「死者贈官遣祭,存者復官」。明憲宗表示同意。于謙長子於冕本來被遣戍龍門,先是赦免回家,次年恢復官職,為府軍前衛副千戶。義子於康已死在遼東貶地。女婿朱驥則早在天順年間便已被赦免,明憲宗命其重回錦衣衛任職,後朱驥一直做到錦衣衛最高長官。
  除此之外,明憲宗還特意派使臣馬璇代表自己到于謙墓前祭奠。祭文由翰林院代撰,內中道:「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恃,為權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復卿子官,遣人諭祭。嗚呼,哀其死而表其生,一順乎天理,厄於前而伸於後,允愜乎人心。」
  這篇以皇帝名義撰寫的祭文打動了許多人,民間爭相傳誦。
  另外一件比較得人心的事,是明憲宗罷免了錦衣衛長官門達。天順時,明英宗重用門達,朝野為之側目。明英宗病危之際,門達為了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祿,暗中結納太子身邊的宦官王綸。王綸利慾熏心,暗中結納外臣,與翰林侍讀學士錢溥密謀,打算等到太子即位後,讓錢溥入閣,代替大學士李賢輔政。結果這件事被人揭發出來,明憲宗大怒,斬殺王綸,貶謫錢溥到廣東順德,門達貶謫貴州。但門達因為以前幹的壞事不少,現在他倒了霉,舊賬就都被翻了出來。言官上奏彈劾門達,於是門達被交付都察院會同九卿廷訊。右都御史李賓等人彈劾門達罪狀:「忤其意者,過求細故,必加陷害。屢興大獄,巧於鍛練。別置獄捨,以鞠罪囚」,「又縱令子弟為奸利事,交通外人,多納賄賂」。明憲宗命將門達處斬。門達後來遇赦,被發配廣西南丹衛充軍。其黨羽多被謫戍或降調。
  而在奪門之變中獲罪或者遭石亨等人構陷貶謫的官員,在明憲宗一朝都得到了復職。比如原御史楊瑄、張鵬等因劾奏曹吉祥、石亨而被誣得罪,免官謫戍。憲宗恢復楊瑄、張鵬等原官,又任楊瑄為浙江按察副使,張鵬為福建按察使。
  明憲宗即位後不久,命沒收大宦官曹吉祥之地為宮中莊田。這就是明朝皇莊的來歷。給事中齊莊上疏勸阻:「天子以四海為家,何必與小民爭利!」明憲宗不理。從此,勳戚、中貴之家,多奪民地為莊田。
  明憲宗即位之初任用李賢為相,閣臣之中還有彭時、商輅,可謂是人才濟濟,朝政也曾比較清明,但只是曇花一現,因為明憲宗鍾愛的萬貴妃開始涉政。萬貴妃即為前面所提到的萬貞兒。明憲宗即位後,心中唯戀著萬貞兒一人。此時萬貞兒已經三十五歲。明憲宗不忘萬貞兒對自己的愛護和體貼,也不因她比自己年長十七歲、顏色漸衰而嫌棄。照他心思,想冊立萬貞兒為皇后。但萬貞兒年齡比皇帝大十七歲,又是微賤的宮女,想坐上皇后寶座,幾乎是做夢。迫於禮制,明憲宗只能納萬貞兒為才人,屬於等級較低的嬪妃。成化二年(1466年),萬貞兒生皇長子,進為貴妃。此後宮中諸事,亦多由萬貞兒操持。更為少有的是,明憲宗在位二十三年,始終如一地專寵萬貴妃,成為歷史上罕見的奇事。
  萬貞兒豐艷有肌,肥美似唐代著名美人楊貴妃。每每明憲宗出遊,萬貞兒必戎服佩劍,侍立左右,頗有英氣。明憲宗顧之輒為色飛,越看越愛。後人曾經引用史籍云:「妺喜冠男子之冠,桀亡天下。」說是桀的寵妃喜喜歡穿男子的衣服,所以桀才滅亡。而萬貞兒好穿男子服裝,也為成化朝帶來了災難。但明憲宗之所以癡戀萬貞兒一生,最重要的是在他被廢太子位後最艱難的時候,萬貞兒一直在他身邊,給了他許多心靈上的安慰。
  明憲宗初即帝位時,兩宮太后為替新皇帝選擇皇后人選頗費了一番心思。她們在明英宗生前親自替兒子選定的十二名淑女中,再行認真挑選,選了王、吳、柏三人留住宮中,慢慢考察。後實在難分高下,明憲宗生母周太后便命司禮監牛玉在三名淑媛中選定一人為皇后。牛玉道:「先帝在時曾屬意吳女和王女,我看二女姿貌相當,分不出誰更美麗端莊,比較起來,似是吳女更為賢淑。」
  周太后便做主替朱見深擇定吳氏為皇后。因為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錢太后當然沒有什麼意見。
  誰知大婚之後,皇帝新郎並不貪戀吳皇后的青春美色,而是常常宿在萬貞兒宮中,這使吳皇后又氣又羞。而萬貞兒仗著明憲宗的寵幸,根本不把吳皇后放在眼裡。她每次謁見吳皇后時,總是板著臉,甚至故意拿架子,這使吳皇后非常生氣,起先礙著明憲宗的面子還隱忍著,到後來實在忍耐不住,有一次惹得吳皇后性起,命宮人將萬貞兒拖倒在地,親自取過杖來打了她幾下。
  萬貞兒找到明憲宗,哭鬧不休。明憲宗大怒,要去找皇后評理。萬貞兒是個有心機之人,又故意攔住明憲宗不讓去鬧,說道:「妾已年長色衰,不及皇后玉女天成,還請陛下命妾出宮,以免皇后生氣,妾也省得受那杖刑了!」
  明憲宗大怒,立即去見兩宮太后,說吳皇后舉動輕佻,不守禮法,不堪居六宮之首,定要廢去。錢太后不便說什麼。周太后勸阻道:「冊後才一月便要廢去,豈不惹人笑話?」
  明憲宗堅持要廢,周太后溺愛兒子,只得由著他。於是,一道廢後詔書下達,命吳氏退居別宮,還將主張選吳氏為後的司禮監牛玉罰往孝陵種菜。在平定曹吉祥叛變中立有首功的孫鏜因為是牛玉的姻親,也被免職賦閒。
  萬貞兒尚覬覦皇后之位,要皇帝丈夫替她去向太后說情。但周太后嫌萬貞兒年紀太大,且出身微賤,始終不肯應允。
  過了兩個月,周太后下旨,命明憲宗冊立王氏為皇后。王皇后生性軟弱怕事,知道皇帝寵幸萬貞兒,自己更不是萬貞兒的對手,只得處處謙虛忍讓,做個傀儡皇后。史書記載,王皇后「終其身不得十幸」,然亦無所嫉妒。
  成化二年(1466年),萬貞兒生下皇長子。明憲宗大喜,立即進她為貴妃,又派出使者四處禱告山川諸神。誰知偏偏天不從人願,未等滿月這位龍子竟是短命夭折,萬貞兒也從此不再有娠,但是奪取皇后之位的野心並未放棄。她就十分妒恨妃嬪們生子,如知道哪個妃嬪懷胎,她就千方百計逼令喝藥打胎。迫於萬貴妃在宮中的權勢,妃嬪們只有含淚服從。幾年過去,明憲宗一直沒有子嗣。但他並不知道是他的愛妃萬貞兒在中間搗鬼。宮廷內外、朝野上下為之憂心,明憲宗也為之愁眉不展。
  成化五年(1469年),柏賢妃生下一個皇子。明憲宗高興非凡,大事慶賀,取名祐極。第二年二月,皇子祐極突然生起病來,一天一夜後竟夭折了。宮人覺得太子病得奇怪,偷偷查訪,發現是萬貞兒派人毒死了太子。但是,誰也不敢去告發。
  一天,明憲宗偶爾到內藏觀書,與管藏書的瑤族女子紀氏發生關係。不久後紀氏懷了身孕,萬貞兒得知後,令心腹侍婢去給紀氏喝打胎藥。那侍婢頗有良心,回來告訴萬貞兒說紀氏只是得了肚子脹,並不是懷孕。萬貞兒半信半疑。
  紀氏懷胎十月後,分娩生下一個男孩兒。她知道萬貞兒的勢力,忍痛將孩子交給太監張敏,讓他抱出去將孩子淹死。張敏驚歎道:「皇上還沒有子嗣,怎麼能輕棄骨血?」於是將孩子藏起來,暗中哺養。明憲宗廢掉的皇后吳氏知道了消息,也幫忙養育孩子。
  朝廷對皇帝沒有後嗣深為關切。大臣們紛紛上奏,力請明憲宗疏遠萬貴妃,以便與宮中的其他嬪妃生育子女。雖然萬貞兒早已經年老色衰,但明憲宗對萬貞兒的感情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淡,對這種請求,皇帝的答覆是:「此乃朕之私事。」
  時光飛逝,轉眼到了成化十一年(1475年)。某日,明憲宗召太監張敏幫他梳頭髮,攬鏡自照,突然看見頭上已經有不少白髮,不覺發愁地歎道:「老將至了,尚無子嗣,何以為情?」張敏鼓起勇氣道:「萬歲已有子了。」明憲宗愕然道:「朕子已亡,哪裡還有子嗣?」
  張敏這才說了紀氏生子的經過。明憲宗聽說後大喜,立即派遣張敏去迎接皇子。紀氏抱著兒子大哭:「今日我兒一去,我恐怕性命難保!」
  明憲宗見到兒子已經六歲,大喜過望,取名為朱祐樘,立為太子,又冊封紀氏為淑妃。朝廷上下歡天喜地,唯獨萬貞兒不高興。不久後,紀妃暴死,誰也不敢過問。明憲宗也不追究,只是下令予以厚葬。張敏見紀妃被萬貞兒害死,料想自己也難逃毒手,便吞金自殺了。朱祐樘被周太后接入宮中,嚴密保護,總算得以安全長大。
  萬貞兒挾恨在胸,漸漸得了肝病。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年近七十歲的萬貞兒因小事發怒,鞭打一宮女,突然氣咽痰湧,暴斃身亡。明憲宗得到消息,憂傷地道:「萬侍長去了,朕亦將去矣。」可見皇帝對萬貞兒依然情深一片。數月後,明憲宗果然因悲傷過度去世。
  明憲宗崩後,身世奇特的太子朱祐樘即位,年十八歲,是為明孝宗,年號弘治,又稱弘治皇帝。而此時的大明江山,已然是千瘡百孔了。
  (全文完)
  * * *
  [1]程敏政出身名門,為南京兵部尚書程信之子,還是英宗朱祁鎮後期所倚重的名臣李賢的女婿,十歲就被稱為「神童」。英宗聽說了他的大名後,召他應對。小小年紀的程敏政毫不畏懼,對答得體。英宗大喜,讓他進翰林院讀書。李賢打算招程敏政為婿,便設宴招待他。席間,李賢指著桌上的果品出個對子讓他對:「因荷(何)而得藕(偶)。」李賢這樣做,一是為了考考程敏政的學問和智力,二是為了探探他對婚事的意見。程敏政當即猜測到了李賢的意思,隨口答道:「有杏(幸)不須梅(媒)。」一時傳為佳話。程敏政於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及第,授編修。當時天下著名的三翰林,學問淵博稱程敏政,文章古雅稱李東陽(在文學史上創造了自稱宗法杜甫而追求格律聲調的茶陵詩派),性情純真稱陳音,三人均名冠一時。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科舉,程敏政以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身份,與李東陽共同主持會試。考生中有蘇州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即風流才子唐伯虎)。唐寅十六歲以第一名中秀才。弘治十一年(1498年)參加在陪都南京舉行的應天府鄉試,又以第一名考取舉人。時人都認為唐寅是天下奇才,一定會連中三元。甚至遠在北京的程敏政讀了他的文章,也稱讚不已,期望能早日見到這位年輕才俊。唐寅赴北京會試時,結識了富家舉子徐經(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高祖)。到北京後,程敏政書僮假通關節向應試者索取賄賂,暗中倒賣試題。徐經花重金買到試題,預先做好了文章,也將試題之事告訴了好友唐寅。不久,諫官華昶等人揭發此事,程敏政、徐經、唐寅都被下獄,飽受皮肉之苦。毫不知情的程敏政出獄後不久便憂憤而死。後來人們才知道這是傅瀚(當時的禮部右侍郎)想要得到程敏政的主考官位置,跟諫官華昶和程敏政書僮一起設好的圈套,徐經和唐寅不過是其中的棋子而已。唐寅經吳寬保舉出獄,但前途盡毀,後來發往浙江為吏,「恥不就,居家益放浪」。妻子改嫁他人,甚至家人也不諒解他。唐寅只得遷居於桃花塢,自號桃花庵主,並效司馬遷遊歷名山大川,遠遊閩、浙諸山,湘、贛諸水,以鬻文賣畫度日。在此期間,寧王朱宸濠曾重金相聘。唐寅察其有異志,於是「佯狂使酒,露其醜穢」,使朱宸濠吃他不消,最後放他走路。唐寅後來一直靠賣字畫為生,貧困潦倒,為人則更加狂放戲謔,不拘禮法。有次代某商人寫了一副對聯:「生意如春意,財源似水源。」那人不滿意,說對聯意思必須顯而易見、容易理解的才好。唐寅就重新寫了一副:「門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蟲,隊進隊出;櫃裡銅錢,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商人才十分高興地告別而去。在程敏政唐寅案未發前,明孝宗朱祐樘在宮中飲宴。一個優人扮成個賣豬蹄的,用盤子端了熟豬蹄,邊走邊叫:「賣蹄啊!」另一個上前去買,先問價錢。賣蹄的答道:「一千兩一個!」買的人驚道:「怎麼這麼貴?」賣的答道:「我這是『熟蹄(題)』,並非『生蹄(題)』。」暗喻京師有人向舉人們賣會考試題。明孝宗聽到,居然毫不醒悟。
  [2]長洲:即吳縣,今江蘇蘇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吳縣,為會稽郡治所。後歷為吳郡、吳州、蘇州、平江府、蘇州府治所。1928年城區劃出設蘇州市,1930年5月16日,撤蘇州市,仍併入吳縣。1949年劃出城區建蘇州市。1995年6月撤銷吳縣,設吳縣市(縣級),2000年12月撤銷吳縣市,改設蘇州市吳中區和相城區。
  [3]同邑:今福建廈門。
  [4]王竑被貶半年後,明英宗朱祁鎮偶爾翻閱到王竑的舊奏折,見通篇都是忠言良策,略有感悟,遂恩准王竑回籍。王竑歷經風波,感慨萬千,賦詩「十年不見鳳凰山,今喜承恩得暫還」,以表心情。天順五年(1461年),邊疆兵事又起,朝中無人可用,英宗急召王竑赴京參贊軍務,事平後授副都御史,仍督漕運。王竑至徐淮到任時,老幼迎拜,歡聲動野。憲宗朱見深繼位後,升王竑為兵部尚書。王竑深感朝廷積習難除,自己無回天之力,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吾可以行矣。」遂五上奏章,稱病辭官歸鄉。王竑辭官居家二十三年,憲宗多次下詔令其出仕,均被王竑婉辭。
  [5]明人陸釴則在《病逸漫記》中記述說:「景泰帝之崩,為宦官蔣安以帛勒死。」清朝時,乾隆皇帝為景帝朱祁鈺立碑題詞,也認為朱祁鈺是人為致死。
  [6]這就是為什麼明朝有十六個皇帝,昌平只有十三陵。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惠帝朱允炆不知所蹤,自然也沒有資格葬入皇陵,景帝被葬在西山,成為明朝三個沒有入葬在十三陵的皇帝之一。一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憲宗朱見深不計前嫌,以其叔叔朱祁鈺「戡亂保邦、奠安宗社」,於國有功,追復其皇帝身份,改謚號為「恭定景皇帝」,接著命有司修繕陵寢,其祭饗與諸皇陵享受同等待遇。嘉靖一朝,金山的景帝陵又有所修繕,還將原來的綠瓦統一換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黃色琉璃瓦,但景帝的遺體始終沒有遷入十三陵原建的壽陵中。景帝原來在皇陵的壽陵,後來也派上了用場——因為明光宗朱常洛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暴死,來不及修建壽陵,便將就用景帝原來的壽陵,即現在十三陵中的慶陵。
《大明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