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節
陳超拿筆記下了號碼,說道:「王主席,謝謝您對我們工作的支持。這條線索很有價值。」
掛斷電話,他又掏出一張鈔票,塞進了寺門口的功德箱。接下來他撥通了熊明的電話。
簡單的自我介紹過後,陳超直奔主題:「熊先生,聽王主席說,您對一張關於旗袍女子的受爭議攝影作品很瞭解。您編纂了一部集合此類作品的辭典,是嗎?」
「沒錯,」熊明在電話那頭答道,「在當年那種政治環境下,對文藝作品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爭議,如今的人們很難理解這一點。你該記得那部叫《早春二月》的電影吧?」
「是的,我記得。六十年代初那部電影曾遭禁。當時我還是個小學生,在抽屜裡偷偷藏過女主角的照片呢。」
「那部電影受爭議是因為女主角所謂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那張旗袍女子的攝影作品也是如此。」熊明說道。
「關於那張照片您能給我詳細講講嗎?相片中人物的旗袍是紅色的嗎?」陳超問道。
「相片上是一位美麗的女子,身穿一件精緻的旗袍。身邊是她的兒子,一名戴著紅領巾的少先隊員。小男孩兒牽著母親的手,指著遠處。照片標題是《媽媽,咱們去那兒吧》。照片背景看上去像是私家庭院。因為是黑白照片,所以我也說不准那旗袍是什麼顏色。但看得出來,旗袍的做工真的很精緻。」
「這樣的作品怎麼會引起爭議呢?」陳超有些不解,「又不是電影,也沒有情節。」
「陳隊長,我問你個問題吧,」熊明說道,「在那個時代,優秀女性的典型形象應該是什麼樣的?應該是朝氣蓬勃的女青年或者女民兵什麼的吧?她們一般都穿著和男人一樣的衣服,所謂『不愛紅裝愛武裝』。所以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這種旗袍照片肯定會受爭議,更何況它還得了全國大獎。」
「這裡面還有什麼說法嗎?」
「首先,有人認為照片裡的那位穿著旗袍的母親,體現了一種資產階級的腐朽生活方式;其次,作為照片背景的私人園林也不符合當時的價值取向。」
「您能說得更詳細點兒嗎?」陳超問道。
「不好意思啊,我能記得的就這麼多了。那張照片不在我手頭上。不過你肯定能找到。它好像是發表在一九六三年或是一九六四年的一期《中國畫報》上。當時國內就這麼一家畫刊。」
「謝謝您,熊先生。您提供的信息對我們的工作很有價值。」
陳超決定去圖書館查找那張照片。
在蘇蘇的幫助下,用了不到十分鐘時間他就找到了那期《中國畫報》。而通常查找這麼一本六十年代的雜誌起碼要一個多小時。
正如熊明所說,這是一張黑白照片。畫面上那名女子面容姣好,身穿旗袍。從照片上看不出旗袍的顏色,但可以確定絕不是淺色。
女子赤腳站在一個園子裡,身後是一條涓涓小溪。她也許剛在溪水中洗過腳。站在一邊的男孩兒牽著她的手,看上去也就七八歲的樣子,他戴著紅領巾,應該是個少先隊員。除此之外畫面中再無旁人。
陳超向蘇蘇借了放大鏡,細細觀察著旗袍的細節。
照片上女子身穿的旗袍與紅旗袍案中死者所穿著的款式完全相同,同樣是短袖和低開衩設計,甚至連衣服上的盤扣都一模一樣。
如果說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那就是照片上這位女子的旗袍穿得很整齊,沒有破損,所有的扣子也都系得很好。她的確也光著腳,但是單從畫面上看,卻像是一位幸福的母親。
照片拍攝者名叫孔建軍。從文字介紹中,陳超得知這個孔建軍也是上海藝術家協會的成員。
走出圖書館時,陳超聽到天空傳來一陣鳥鳴。那一定是曉紅的靈魂在提示自己吧,他心想。
掏出手機,他撥通了上海藝術家協會的號碼。接電話的是年輕的秘書:「孔建軍幾年前就去世了。我聽說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整得很慘。」
「您有他家的地址嗎?」陳超問道。
「有倒是有,不過是很久之前的記錄了。他沒有子嗣,只有一位孀妻,恐怕也得七十多歲了吧。這樣,我把他的檔案傳真一份到你的辦公室吧。」
「發到我家吧,我正在度……等等,發到這個號碼吧。」陳超把圖書館的傳真號碼告訴了對方。
「好的,如果他夫人還住在那兒的話,你也可以去那邊的居委會瞭解一下情況。」
「謝謝,我會去的。」
傳真很快發了過來。蘇蘇把傳真遞給陳超,同時端來一杯咖啡和一塊榛子蛋糕。
「怎敢勞煩美女大駕。」陳超說道。
「就會說這一句啊,下次說點兒新鮮的。」蘇蘇說罷,甜甜一笑。
其實此刻浮現在陳超心中的是多年前的那副場景,另一個城市的另一座圖書館……可謂「春月不知人事改,閒垂光影照洿宮」。
時光荏苒,往事如流水般一去不返。陳超將杯中咖啡一飲而盡,苦澀的感覺湧上心頭。面前這位姑娘並不知道他當下面臨的問題。
他開始閱讀孔建軍的檔案。此人曾在國營的王開照相館當過攝影師,同時也是藝術家協會的會員,作品曾多次獲獎。與其他「資產階級文人」一樣,孔建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遭批鬥,「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就去世了。其孀妻健在,獨自住在楊浦區。檔案中並未提及孔建軍與那張受爭議攝影作品的關係。
至於照片裡那位身穿旗袍的婦女,更是隻字未提。
陳超很想再喝一杯咖啡,但忍住了。他站起身,向蘇蘇打了個招呼,便離開了圖書館。
二十二
當陳超趕到軍工路孔建軍家時,已是下午一點半。
從破敗不堪的樓道、斑駁掉漆的木質信箱看,這裡應該屬於六十年代興建的「工人新村」。如今這「新村」飽經歲月風霜,已顯得老態龍鍾。他從信箱上看到了孔建軍的名字。
走進樓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堆著各種鍋碗瓢盆的公共廚房。這進一步印證了他的之前的判斷。孔建軍的妻子就住在這樣一座「筒子樓」裡。
陳超來到二層,敲響了203房間的門。開門的是一位白髮蒼蒼、戴著眼鏡的老婦人。
「請問您是孔太太嗎?」
「這兒的人都叫我孔姨。」老人說罷將陳超讓進家中。
她穿著一身棉衣,腳上趿著一雙繡著茉莉花圖案的棉拖鞋。房間很小,裡面隨意擺放著一些破舊的傢俱。一把只剩三條腿的椅子靠在牆角,椅子旁邊擺著一個老式的籐筐,大概是老人用來墊腳的。窗上糊著發黃的窗紙,屋裡溫度很低。
「坐吧。」孔姨招呼道。
「謝謝您,」陳超小心翼翼地坐在那張椅子的邊緣,「不好意思打擾您了,孔姨。」
他向老人說明了來意,隨後掏出自己的名片以及那本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