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節

  老農的兒媳怏怏道:「你就隨她去吧!現在是過年,你讓她過兩天安然日子。」說著說著,她的眼淚就盈滿了眼眶,抬起袖子去蹭眼角。老農見了,也不知道該怎麼勸兒媳和兒子才好,只拿了火鉗在火堆裡一頓亂攪,嘴裡罵道:「叫你濺出火星來燙我!叫你濺出火星來燙我!」
  這個時候,天已經有些亮了。路上的小孩子漸漸多了起來,各人手裡提著一個布袋或者書包。他們是出來拜年的。
  在這裡,要說說我們那塊地方特有的拜年習慣。聽說山東人拜年是要認認真真恭恭敬敬磕頭,聽說廣東人拜年的口頭禪是「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但是我們那裡拜年既不給人磕頭,也不要紅包。
  大人之間拜年,也就拱拱手簡單道聲「拜年」罷了。講究客套的人會多說幾句恭維祝福的話,遞兩根白沙煙。
  小孩子則不同。小孩子吃過早飯,三個一群,五個一夥,一起去村裡挨家挨戶拜年。走到別人家的門口大喊一聲:「拜年啦!」然後將隨身攜帶的布袋或者書包張開,等著這戶人家的主人分發糖果或者點心。
  等那戶人家將糖果或者點心分到他們手裡,他們便跑到下一家大喊「拜年」,同時又將布袋或者書包張開。如此半天下來,每個小孩子的包包裡都會被各種好吃的裝得滿滿。
  當然了,去別人家拜年前,必須看看人家的門楣上貼的是紅對聯還是黃對聯。如果是紅對聯,大聲喊拜年就是了;如果是黃對聯,則要悄悄溜過。因為黃對聯代表這戶人家去年有親人去世,今年的新年要哀悼掛念故人,不能喜慶。
  我和弟弟小時候就是這樣拜年的,大年初一拜年得來的糖果夠我們吃到十五元宵,一直到成年才被剝奪這種特權。成年的人再挨家挨戶去要糖果就不好意思了。滿了十八歲之後,到人家拜年頂多留下喝杯茶,人家往兜裡塞水果還要假裝說不要不要。
  其實現在每次過年回家,我還很想像小時候那樣滿村子跑,滿村子討要喜糖,不是為了能吃壞牙齒的糖果,而是為了那種童趣和懷念。可惜不能。
  那年大年初一,我沒有出去討要糖果。我吃完早飯從爺爺家回來,轉換身份,成為坐在一桌糖果面前等待村裡的小孩子前來拜年。
  李樹村的老農一家也坐在一桌糖果旁邊,給每一個前來拜年的小孩子分發糖果。老農叫孫女兒跟著同齡人出去拜年。像老農的孫女兒那種歲數,在成年與未成年的模糊階段,去拜年要糖果也可以,不去也行。
  老農並不是想孫女兒多得些糖果吃,而是為了讓她走動走動,散散心。
  他的孫女兒不答話,還是關著閨房門。他的好話說了一籮筐,房間裡也沒見一點動靜。他只好無精打采的回到火灶旁邊,等待一撥一撥的小孩子。
  後來老農說,他是在撥弄了一番火灶裡半死不活的炭火之後發現屋裡多了一個人的。
  那個人站在屋中間,既不叫聲「拜年」,也不討要糖果,只是彎了一對眼睛朝他笑,笑得他渾身不自在。
  老農的兒子和兒媳都到裡屋看電視去了。
  老農將悄無聲息進來的男子打量一番,問道:「你不是這個村裡的人吧?我沒有見過你。不過如果你是誰家的親戚,那你進門了也得先拜個年哪。過年嘛,講個吉利!」
  那男子撣了撣白衣上的灰塵,左顧右盼,不搭理老農。
  老農不高興道:「大過年的,幹嘛要穿一身白?走到人家的家裡,人家還會忌諱呢。」老農雖不喜歡這個男子,但是既然是過年,來者都要好好對待。他走到桌子旁,抓了一把糖果往男子懷裡塞,然後急忙將男子往門外推。「好了,該給的糖果也給了,你去下一家吧。」老農說。
  「下一家?」那個男子終於說話了,「哦,不,不,我不是來討要糖果的,我是來給你東西的。」他露出一絲淺淺的笑,不過臉色灰灰的,讓人提不起精神來。
  老農重新將他打量了一番,斜了眼珠子道:「不是來拜年的?還是來給我東西的?」
  男子點點頭,很認真的。
  老農嘲弄的笑了笑,道:「你都還沒告訴我你是我們村裡哪家人的親戚呢。大年初一隻有討喜糖的,哪裡有主動送上門的?你逗我玩呢吧?」
  男子不說話,緊攥了拳頭送到老農的胸前,兩眼定定的看著老農。
  老農看了看他的眼睛,又看了看他的拳頭,遲疑的將一雙手捧在他的拳頭下面,像是等著乾涸的水龍頭滴下一滴水來。
第十七卷 借胎鬼 第384章 破戒僧人
  男子笑了笑,鬆開手,幾顆糖果一般的東西掉了下來,落在老農的手裡。老農連忙接住,由於視力不好,他幾乎將臉埋進了巴掌裡。
  原來不是糖果,卻是幾顆乾癟的棗子,皺得像老人頭。
  「幹嘛給我棗子?」老農抬起頭來,那個男子卻已經不見了。老農屋前屋後找了一遍,沒有發現那個奇怪的男子,於是回到桌子旁邊,順手將幾顆棗子放在桌子上,繼續給前來拜年的孩子們分糖果。
  等到天色漸漸明朗,老農的兒子兒媳從裡屋出來,發現桌上多了幾顆棗子,驚訝道:「爹,這幾顆爛棗子是哪裡來的呀?怎麼不把它丟了?」
  老農將前因後果講給兒子兒媳聽。
  「棗子棗子,早生貴子。恐怕是預示我們家女兒要生孩子了吧!」兒子失色道,「他是誰?怎麼知道我們家女兒的事?」
  老農不以為然道:「大過年的,有誰故意去別人家裡搗亂?不會是你多想了吧?」話雖這麼說,他回頭想想那個男子,確實有幾分詭異,於是自己心裡也亂得像打鼓似的。他拉了兒子的手,道:「要不,我們去請個道士來清理清理家裡?前不久我遇到了楊半仙,我們去他道觀裡求一求,請他來?」
  老農的兒子跺腳道:「爹,你不知道楊半仙被一個鬼整的差點賠命嗎?前幾天只要出得起錢,他定然是不會拒絕我們的。可是過年前他就對外宣傳說他不再給人驅鬼唸咒了。他像個烏龜一樣縮在道觀裡不出來了。」
  老農想了想,又問道:「那我們去找中學那邊的歪道士吧。雖然我沒有接觸過他,但是聽傳言說,那個道士也是挺厲害的一個人,經常去外面收孤魂野鬼。我們提點東西過去,請他把我們家作祟的髒東西也收了去。怎樣?」
  老農的兒媳搖頭道:「爹,那個中學旁邊的歪道士從來不主動捉鬼驅鬼的,他像個苦行僧一樣,走到哪裡就收哪裡的孤魂野鬼,從來沒聽說他收了誰的財禮去誰家幫忙的呢。」
  老農的兒子更是強烈反對:「歪道士能稱得上苦行僧麼?我看是假行僧。」
  老農被兒子和兒媳一來二去的話弄得頭暈,他探長了脖子問道:「什麼是苦行僧?什麼是假行僧?」
  兒媳搶先道:「破了色戒的僧人就叫假行僧!那個歪道士不是跟著一個白髮女人住一起了麼?他就是典型的假行僧!」
  老農的兒子撇了撇手,解釋道:「不完全是這樣的。苦行僧就是在外面苦苦行走的和尚,他們靠這個雲遊修行,走到哪裡就是哪裡,沒有固定的目的,也沒有固定的方向。假行僧嘛,破了色戒的也算是一種,但是吃肉喝酒的和尚也是假行僧。假行僧嘛,就是假的僧人咯。」
  老農的兒子說的其實不對,不過他爹哪裡知道這些?當下點頭不迭。老農的兒子還頗有底氣的斜了他媳婦一眼,他媳婦立即低垂了眉頭做無知的羞愧狀。
  苦行僧,是指早期印度一些宗教中以「苦行」為修行手段的僧人,後來漸漸傳入其他國度。「苦行」一詞,梵文原意為「熱」,因為印度氣候炎熱,宗教徒便把受熱作為苦行的主要手段。苦行僧是頭陀的一種。凡是修習頭陀苦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嚴守如下十二種修行規定:要選擇空閒的地方;要過托的生活;要飲食節量;要一日一食;要乞食不擇貧富;中後不得飲漿;要守三衣具;要穿著糞掃衣;要常坐樹下思維;要常露地靜坐;要住於墳墓之處;要常坐不臥。修學頭陀苦行者的生活,就要過這樣簡單的生活,也是清淨的生活。
  假行僧,簡而言之就是指在修行過程中破了戒的僧人。
  「那怎麼辦嘛?」老農攤開雙手問道,將那雙迷茫的眼睛看向兒子兒媳。
  三個人都沉默了。女兒的閨房從女兒進門之後就一直保持著安靜。
  沉默了好一會兒,兒媳才像剛出洞的老鼠一般看了看丈夫和公公,怯怯道:「要不我們去找找畫眉村的馬師傅吧。」說完,她忙收回了目光,重新低下睫毛。
  老農驚訝道:「你是說去找那個畫眉村的道士?我遇見過他呢。他前一陣子來過我們村,還問了李鐵樹怎麼走。」
  他兒媳笑道:「爹,您見過他?他不是道士,他是種田打土的人,跟您沒什麼差別呢。」
  他兒子不滿道:「既然也是爹這樣的人,那叫他來幫什麼忙?我們農田里又不缺少勞力。你真是糊塗。」說完,他彈出一根煙點上,腿抽筋似的抖動,擺出一副家庭主人模樣。
  老農的兒媳害怕似的道:「我還在家做姑娘的時候,就聽說畫眉村有個厲害的人物,平時只在家裡種田打土,但是有人請他幫忙做法事,他是從來不會拒絕的。他從來不收人錢財,你給他他還不好意思要。」
《我跟爺爺去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