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節


不過就在新人即將出現的前一刻,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年,帶著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出現在宴席之中。
少年環顧一周,最後拉著小姑娘坐到了姜無畏一桌,兩人看起來似乎是兄妹。
姜無畏和諸葛臥龍略帶笑意的對著少年點了點頭,雖然大家都不認識,但都是賓客自然要顯得客氣。
「吉時已到,有請新郎新娘。」正廳前太常寺卿王吉一臉喜慶的喊著,這位負責王朝祭祀禮儀的太常卿,今日也是興建伯婚禮的司儀。
隨著王太常聲音落下,周昂和姜小曇出現在眾人的視野中。
此刻兩位新人一身盛裝,頃刻間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兩人在周秀兒江城等人的簇擁下,緩步向正堂走來。
周昂自然是面帶笑容,不住的對著兩側的人點頭致謝,而姜小曇則只是面露微笑,端莊賢淑的跟在周昂身側。
當兩人走到姜無畏身前時,周昂微微頓了一下腳步,對著姜無畏和諸葛臥龍輕輕點頭。
姜小曇只是目光瞟了一眼姜無畏,神色看不出有什麼變化。
倒是姜無畏臉上笑容燦爛,看起來無比高興,眼神之中更是流露出欣慰之色。
周昂餘光落在同桌的少年和小姑娘身上,目光之中竟有些意外,不過他只是餘光一瞟,便繼續邁開腳步向前走。
「恭喜恭喜!」
「恭賀興建伯喜結連理」
「祝興建伯早生貴子」
周昂一路走過,兩側參加宴席的賓客都是說著恭喜祝福的話,場面倒是一片喜慶熱鬧。
「呵呵,恭喜興建伯,恭喜樂平鄉君。」當兩人走到廳前,王太常遠遠的就迎了上來。
他對周昂的稱號還是興建伯,但對姜小曇卻是以樂平鄉君相稱。
其實有些眼力的人也都發現了,今日姜小曇頭戴的不是尋常頭冠,而是宗室女才有資格用的珠翠三翟冠,
她身上穿的,更是丹礬紅大衫,外套深青紵絲金繡孔雀褙子、肩披金繡練鵲文霞帔。
這是一套標準的宗室女朝服。
今日一早,皇帝冊封姜小曇和周昂母親的聖旨便已經送到了興建伯府,與聖旨一道的還有這套鄉君朝服。
姜小曇的正式封號就是『樂平鄉君』,而周昂母親余氏的封號,則是『高安鄉君』。
這樂平鄉和高安鄉,正好又都是郭北縣治下的鄉鎮。
「有勞太常了,怎麼不見元豐和小翠?」周昂對著王太常還禮。
「一早就嚷著來了,那不是嘛。」王太常看向宴席中間,用目光給周昂示意,果然在一個角落看到了王元豐和小翠。
王元豐看到周昂在找自己,也是一臉興奮的站起來揮手,還一臉天真的喊著『木頭哥!』
「元豐快坐下,忘了出門跟你說的了嗎?只准吃不準說話。」小翠連忙將王元豐拉下,還用手捂著他的嘴,又在王元豐耳畔小聲的提醒道。
周昂自然聽到了王元豐的聲音,只是一臉微笑的對著王元豐點了點頭,一旁的姜小曇聽到王元豐叫著木頭哥,也是一臉笑意的看著周昂。
王太常有些尷尬的笑著,不過他今日倒也不怎麼生氣,以前他可是都不敢帶王元豐出來,尤其後來府中又有了小翠。
但是自從周昂住在了自家對面,也不知為何那日周昂登門拜訪後,小翠便像換了個性子一般,不僅不會跟著王元豐胡鬧,反而時常約束管教王元豐,這倒是讓二老無比欣慰。
「太常,開始吧!」周昂看了一眼天色,臉上依舊帶著淡淡的笑意說道。
周昂說開始自然是要正式舉行儀式了,不過在這之前,王太常還要講上一些話,其中包括對新人的祝福,還有宣讀皇帝的冊封旨意,畢竟封君也算大事,對於今日的婚禮來說更是喜上加喜。
就在伯爵府即將開始儀式的時候,紫宸殿中卻是一片寂靜,殿門關閉後,往日扮演著主持者的曹吉安也遲遲沒有開口。
紫宸殿越是安靜,殿中幾位重臣的心情便越發壓抑。
因為往日御前內閣會議都會提前通知會議內容,可今日一切都太過突然了。
直到氣氛壓抑到頂點的時候,景安帝的聲音終於在帷幔後響起「你們可知?這些奏折裡寫的都是什麼?」
景安帝的聲音響起,那聲音越來越近,當聲音結束時,大袖白袍的景安帝已經走出帷幔,飄逸清瘦的身影出現在紫宸殿中。
「恭迎陛下,恭祝陛下聖安!」眾人齊齊躬身,便是心中再好奇,也要等見禮之後再說。
景安帝未作任何表示,逕直走到了眾人身前,而後站到了堆滿奏折的圓桌前。
幾位重臣還保持著躬身的姿態,所有人都用餘光看著景安帝,只見景安帝隨手抓起距離自己最近的一份奏折。
奏折被景安帝緩緩打開,而後就聽到他用少有的肅殺之音讀到「大理寺奏報,兵部員外郎陳功啟,私通南蠻,將兵部最高機密,九州兵力分佈圖賣給了南蠻暹羅部。」
景安帝一句話讓眾人神色大驚,就連兵部尚書衛紀年都沒想到,這奏折竟然是彈劾兵部之人的。
下一刻只見景安帝又從桌上拿起一封書信,他沒有打開書信,而是直接遞給了衛紀年。
「這裡還有他給暹羅首領的親筆書信,你身為兵部尚書,應該對陳功啟的字不陌生吧?」景安帝的聲音完全變得冰冷,通敵叛國歷來都是不可赦免的大罪。
衛紀年戰戰兢兢的接過書信,若兵部有人通敵叛國,他這個尚書也是難辭其咎。
書信才一打開,衛紀年便瞬間臉色慘白,這書信筆跡自然確認無誤就是兵部員外郎陳功啟的字,而書信中的內容更是毫不掩飾的通敵叛國之言。
有了這封書信,幾乎審都不用審就能判陳功啟一個滿門抄斬了。
「陛下恕罪,臣確實不知兵部有人通敵叛國啊!」衛紀年已是滿頭大汗,此刻只有惶恐的跪下。
景安帝沒有理會衛紀年,而是將手中奏折朝著衛紀年重重一摔,下一刻奏折凌亂的落在衛紀年身前。
《聊齋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