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夜行人

夏笳

緬懷一個人有許多種方式,沒有人說得出哪一種方法最好——恐怕連逝者本人也說不出。

我現在想要講的,或許是你們從未聽說過的最奇怪的一種。

我的父親是一名圖書管理員。許多年前,當我還小的時候,他經常把我帶到他上班的地方,讓我跟那些散發灰塵氣味的舊書架做伴。或許因為這樣的耳濡目染,我對那些紙質書從小培養出一種親近感,哪怕沒有別的娛樂,也能捧著一本大部頭津津有味地看上一整天。隨著年紀漸長,我發現圖書館外面的世界遠比書本要複雜,複雜到有些難於適應。我成了一個性格孤僻的書獃子,不喜歡社交,也沒有什麼朋友。大學畢業後,我回到故鄉小鎮,去父親工作過的圖書館裡上班。那感覺是如此自然而然,就好像一本書按照書脊上的編號,找到了架子上屬於自己的那個位置。

圖書館的工作很清閒,在電子化閱讀的時代,熱衷於泡圖書館的人已經寥寥無幾。我像一個守墓人一樣,照看這些無人問津的書本,偶爾接待一下前來掃墓的人,卻不用與他們多說一句話。陽光安靜地從一排排書架中間滑過,週而復始,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我每天來到這安靜得像墳墓一樣的地方,隨便從架子上抽一兩本書來讀。如果說有一種夢想中的天堂生活的話,那麼或許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博爾赫斯曾說過:「上帝在克萊門蒂諾圖書館的40萬藏書中某一卷某一頁的某一個字母裡。我的父母、我的父母的父母找過那個字母;我自己也找過,把眼睛都找瞎了。」我不信上帝,但有時候也覺得自己像是在尋找什麼。

一個秋雨綿綿的午後,圖書館收到了一批贈書。我翻開一本,看見扉頁上一枚小小的紅色藏書印,便知道又有某一位嗜書如命的老先生去世了。子女們將他積攢一生的藏書攤放在樓下,值錢的被書販子挑走,剩下的論斤賣或者送人,也有一部分會被捐贈給圖書館。這樣的事情每年都會發生。我將這些書整理登記,編撰條目,貼上索書號與條形碼,擦拭灰塵,一層層碼放整齊等待上架。

我一口氣干了兩個小時,感覺到頭暈眼花,決定停下來休息一下。燒水泡茶的間隙,我隨手從書堆最上面撿起一本薄薄的小書,翻開一看,是一本詩集。

我讀了起來,從第一首詩的第一行第一個字開始,我就依稀感覺到,自己像是找到了一直在找的東西。在淅淅瀝瀝的雨聲中,我細細咀嚼那些詩句,像餓了太久的人手捧瓊漿玉液,捨不得一口氣嚥下。

那些詩來自一位我從未聽說過的詩人,關於她的介紹只印了寥寥兩行,連張照片都沒有。只知道她用筆名寫作,真實姓名不詳,死於20年前,年僅31歲。我掏出手機查詢這位詩人的相關信息和其他作品,卻一無所獲,彷彿從來不曾存在這樣一個人。一瞬間我感覺到有幾分毛骨悚然。一位生活在信息時代的詩人,居然沒有在網絡上留下任何蛛絲馬跡,像個幽靈般來去匆匆,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在詩集中間,我發現了一張圖書館的索書單。紙張很薄,微微泛黃,但依舊保存完好。索書單上寫有書的名字和一個借書證號,筆跡工整有力。我將相關信息輸入電腦中查詢,發現借書人曾經是這座圖書館的常客,卻有好幾個月沒來了。詭異的是,借書人的借還記錄中並沒有這本詩集,因為在此之前圖書館裡根本就沒有這本書。

為什麼圖書館的索書單會夾在老人的私人藏書中,又為什麼會在繞了一大圈後回到這裡?單子上的借書人是誰,與老人是什麼關係?又或者他們其實是同一個人,只是用了不同的名字?

我將讀完的詩集與其他贈書一起按照編碼順序上架。第二天,我又鬼使神差般走到那一排架子前面。詩集仍在那裡,孤零零一本夾在其他書中間,像一個躲在閣樓上的神秘女子。我將它抽出來,從第一頁開始重讀。雖然是幾十年前的詩,但從那些豐富曖昧的意象中間,我分明感覺到將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都裹脅其中的巨大悲痛,像寂寥的呼喊,從殘垣斷壁的縫隙間流淌而過,綿綿無絕期。

寫詩的人究竟是誰,長什麼樣子,曾住何處,過著怎樣的一種生活?除了我、過世的老人、那位同樣神秘的借書人之外,她還有其他讀者嗎?

我找不到答案,只能反覆地讀,像魚潛入水底。詩人和她的詩變成我黑而幽深的夢境,隱藏住所有秘密。

三個月後,當第一場冬雪悄然落下時,我竟然見到了那位借書人。他大約40多歲,中等身材,面龐清瘦,衣著樸素。當我在借書證上看到那串熟悉的數字時,激動得差一點叫出聲來。但圖書館巨大的寂靜提醒了我,讓我嚥下了呼喊。

我用監控設備偷偷觀察他的行動,看他像個幽靈般在走廊與樓梯間穿行。我看著他走進空無一人的舊報刊區,從架子上找出裝訂在一起的報紙,小心地攤放在桌上,一頁一頁慢慢瀏覽。我不明白,這些報紙大多數都有電子版,只要去電子數據庫中檢索,隨便哪一天哪一版的信息都能找到,為什麼還要這樣大費周折地跑到圖書館來翻閱?或許他僅僅是在重溫那種手指翻開舊報紙的感覺?

突然間,監控器裡的借書人抬起頭來環顧四周,盯著攝像頭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後巧妙地挪動坐姿,讓身體擋住面前的報紙。幾秒鐘之後,他把報紙翻到下一頁,像是什麼都沒發生過。但在那短短一瞬間,我確定他幹了什麼不可告人的事情。也許是偷拍照,但對著已經電子化的報紙原件拍照又有什麼意義呢?

閉館之前,借書人來到我桌前,將那本薄薄的詩集輕輕放下。我刷了條碼,卻不著急立刻遞還給他。那一瞬間,對謎團的好奇心佔了上風,我決定打破沉默,冒險與陌生人說話。

「你喜歡這些詩嗎?」我問。

借書人顯得很是吃驚,好像圖書管理員在他眼中一直是個隱形人,現在卻突然憑空出現一樣。

「還……可以。」他謹慎地回答。

「我覺得很美。」我說,「僅僅說美也不太準確,它們是非常有力量的,好像能夠重新賦予沉睡千百年的廢墟以秩序。」

我講了我如何看到這些詩,講了博爾赫斯對於上帝的比喻,講了我為何對那位神秘的詩人念念不忘,甚至講了我為何會當上一個圖書管理員。

我的話在借書人臉上激盪起一絲漣漪,像雨點落入池塘中。

等我講完後,他從桌上的小紙盒裡抓起一張索書單放在我面前,說:「請留下你的聯繫方式。」

我寫了自己的姓名和電話號碼。寫好之後,他並不多看一眼就將紙條夾入詩集中,說了一聲「我會聯繫你」,便大步向著門外走去。

我又等了一個多星期。一個暴風雪肆虐的傍晚,電話鈴聲突然響起。我按下接聽鍵,聽筒那邊傳來借書人低沉的嗓音。

「今晚有一個聚會,我們想邀請你參加。」

「今晚?」我下意識地抬頭望了一眼窗外密不透風的雪片,「我們?」

他說出一個地址和時間,又說了一句「希望你能來」,就把電話掛掉了。

最後那句話對我似乎有著難以言喻的魔力——已經很多年沒有聽到別人對我說「希望」這個詞了。我簡單收拾了一下,撐傘走出圖書館大門。

雪下得紛紛揚揚、密不透風,街上幾乎沒有行人,也沒有幾輛車。這座小鎮裡沒有地鐵,交通依舊維持著幾十年前的格局。我踩著齊踝深的積雪,步行走到附近的公交車站。車來了,上面乘客很少。我坐了七八站地,又下車走了一段路,來到借書人告訴我的地址,是一間看上去有年頭的酒吧。

我推開厚重的木門,掀開棉布門簾,暖烘烘的空氣迎面撲來,有一股似曾相識的氣味。我看見酒吧裡已經坐了大約十幾個人,像開會一樣圍成鬆散的圓圈。圈子中央竟然有一隻古老的蜂窩煤爐子,上面架著鋁制水壺,正絲絲地冒出白氣。

借書人拎起水壺,泡了一杯熱茶遞給我,我驚奇地注意到他冷冰冰的臉上居然有一絲笑意。他把我一一介紹給其他人,我很快看出坐在這裡的人大多和我一樣不善交際,但每個人的眼神都是真誠、友好的,彷彿已經把我當作自己人看待。這讓我變得沒有一開始那麼緊張了。

我找了一把椅子坐下。借書人(他顯然是今晚聚會的主持人)站起來,用低沉的嗓音說道:「各位晚上好,歡迎新朋友的加入。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看見大家冒著風雪而來,我很高興。」

人們安靜下來,手捧熱茶靜靜地聽他說話。

「今晚我們相聚在一起,是為了悼念一位詩人。」他說道,「20年前,正是這樣一個風雪交加的寒夜裡,她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今晚坐在這裡的,都是她的讀者。我們深愛她的作品,卻對她的生平經歷所知甚少。據說她性格內向,深居簡出,幾乎不用電腦不上網,也少有照片和影像資料留下。她的詩在生前沒有引起廣泛關注,只零星發表於幾個小眾文學刊物,偶爾有刊物的編輯向她索要照片或者約做訪談,大多沒有得到回音。」

「這其中,只有一位編輯因為喜歡她的詩歌,多年來一直堅持與她通信。她們在手寫的信件中談論詩歌與生活,談論清貧與卑微,談論時代給予每個人的恐懼和希望。這是一段質樸的友誼,只靠書信中的三言兩語維繫。終其一生她們都沒有真正見過面。」

「詩人離世之前,將自己已發表和未發表的全部手稿一起寄給編輯。編輯讀完這些詩後,決定編一本詩集以悼念亡友。然而她深深知道,為了宣傳詩集,必須將詩人的生平包裝成一個人們喜聞樂見的故事,必須放大她的神秘和孤僻,挖掘她的家庭關係與教育背景、她貧苦而飢餓的生活、她隱秘的情感經歷、她悲慘的死亡現場。必須讓所有讀詩或不讀詩的人都能夠為英年早逝的女詩人掬一把同情淚,讓他們一同詛咒這個冷漠浮華的時代對一位天才的戕害,讓他們在她身上看到另一個自己。唯有這樣,詩集才能賣出去,才能大紅大紫,流芳百世。」

「但這恰恰是詩人所不喜歡的。」

「最終編輯決定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悼念詩人。她自費編印詩集,寄給她認識的朋友,那些有可能會願意讀這些詩的人,那些窮作家、翻譯家、教師、編輯、青年學生、圖書管理員。她在信中寫道,如果有人想要更多詩集轉送他人,她願意免費郵寄。但與此同時,關於詩人的生平,她所知甚少,也無可奉告。」

「年復一年,喜愛這些詩的讀者漸漸自發形成了類似我們這樣的俱樂部。我們閱讀並傳播她的作品,從一個人的書架到另一個人的書架,從一座圖書館到另一座圖書館。但我們不去博取徒有其表的關注,不編造催人淚下的故事,不製造流行的幻象。我們只希望讀者通過詩歌理解和欣賞她,而不去兜售添油加醋的評論、傳記、照片和訪談。我們甚至以消滅那樣的東西為己任——如果有人在哪裡看到與她有關的文字或影像記錄,我們就想方設法偷偷將其抹去。網絡上的信息可以刪除,數據庫可以小心地篡改,膠片和磁帶可以剪掉再粘好,印在紙上的內容可以裁下來銷毀。」

「很少有人注意到我們的所作所為。相比起製造新聞,減少關注的工作進行得悄無聲息。但完全不為人知也是不可能做到的。總會有好奇的人刨根問底,希望挖掘詩歌背後的故事,像透過謎面去猜謎底。對此,我們無權阻攔,只想說出我們的看法:對於那些所謂的秘密,我們並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在我們看來,詩歌本身已說出一切。」

借書人說完這些話,翻開手中的詩集,攤放在我面前。我看到書頁中間夾著一張泛黃的紙片,像是從舊報紙上剪下來的一小塊。

「這是在你工作的圖書館裡找到的一張照片,我剪下來帶走了。很抱歉損壞了圖書館財物。我現在把它交還給你,應該怎樣處理,請你看著辦吧。」

我低頭看著那張紙片,上面有一張模糊不清的合影。十幾二十幾張蒼白的臉像是暴露在陽光下,顯得面目不清。詩的作者就在其中嗎?是哪一張臉呢?我找得到嗎?

謎底早已在謎面之中。

我用指尖捻起那張紙片,走到煤爐子旁邊,將它扔了進去。火苗舔著紙片,發出橘紅色的光焰,轉眼間便將它燒成一小撮黑色的紙灰。

我看著借書人,他微笑著,向我伸出一隻手。我握住他大而溫暖的手掌,想起自己很久沒有跟陌生人握手了,一瞬間竟然雙眼濕潤。

「現在,讓我們來讀一首詩吧。」他提議道。

我們各自在椅子上坐下,翻開詩集第一頁,從第一首詩第一行的第一個字開始讀起。聲音緩緩飄起,穿過天花板,逆著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扶搖直上,回到高處不勝寒的漆黑天宇中去。

《未來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