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感覺得到了重視和強調。「做你自己的事」「如果你感覺良好就去做」和「跟著感覺走」等都是那一時期的流行語。由於過去的幾十年忽略了這種感覺,強調關注感是可以理解的,但它常常會成為拒絕思考的一種形式。思考和感覺最恰當的關係是和諧的,而不是彼此排斥。
感覺在問題解決和決策方面的作用是不可計量的。感覺不僅常常產生預感、印象、直覺,幫助我們尋找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它們常常也為我們應對困難與挑戰和堅持不懈提供了勇氣和熱情。愛因斯坦用7年時間完成了相對論,愛迪生用13年時間完善了留聲機,哥白尼用30年時間證明了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另外,成百上千萬的人們通過不懈的努力去實現最難實現的目標:戰勝疾病、貧窮、無知和不人道。他們如果對工作重要性沒有一個深刻持久的感覺,就不可能堅持不懈地努力。
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感覺是藝術家的專利,而科學家和一些務實的人解決問題時則採用如電腦一樣的方法。9這種觀點飽受學者們詬病,愛因斯坦也肯定了感覺在科學中的作用:「要發現(複雜的科學規律),沒有邏輯方法,只有用直覺,直覺能感受到表象背後的規則。」10阿瑟·庫斯勒(Arthur Koestler)研究了無數偉大的科學家,他說:「在大眾的想像中他們是清醒、冰冷的邏輯學家,有著強大的電子大腦。但是如果不提姓名,讓大家讀他們的信件和自傳中的精選文字,然後要求大家猜測其職業,最有可能的答案將會是一群相當浪漫和天真的詩人與音樂家。」11
當然,不是所有的感覺都是好的。一些感覺指導著我們用這種方法,而理智卻禁止這樣。即便是那些最溫和的人,也會時而感覺到他們想非常暴力地對待自己不喜歡的人,一些人會產生一種想要和對方發生性接觸的強烈衝動,即使這些人並不想有這種關係,而一些人則一時衝動想要盜竊。為此,明智的選擇是拒絕向感覺屈服,平心靜氣地反思這些感覺並將有價值的感覺從龐雜的感覺中分離出來。
在經歷這個過程時,嘗試關注你的感覺。挑戰自己,去接受那些最好的和最高貴的感覺,並讓它們激發你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