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出名的武狀元 千古名將郭子儀

科舉制選狀元肇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科舉制度初期僅考文章經術,考武藝始於武則天時。《新唐書·選舉制》:「武舉,蓋其起於武後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資治通鑒》卷二○七:「則天後長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設武舉。」

作為封建時代青年學子之「金字塔尖」的狀元中,有不少文狀元名垂青史,婦孺皆知。如詩、畫成就甚高的唐開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狀元王維;書法藝術爐火純青自成一家的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狀元柳公權;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對晚清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清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龢;有「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之譽的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狀元張謇等。

歷代武狀元知名度較高的則甚少,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只有一位,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因其橫空出世而得以延續,得以苟延殘喘。這位英雄如天空中的一輪明月,照亮了亂世的渾濁和污穢。他以絕世才華、滿腹韜略扭轉乾坤。他就是被唐德宗尊稱為「尚父」的郭子儀。

郭子儀,華州(今陝西華縣)人。他智勇雙全,文韜武略,治軍寬嚴得當,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身經百戰,功勳卓著。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於職守,一身繫國家安危20餘年,對鞏固唐王朝居功至偉。

郭子儀出身名門,其父郭敬之官至刺吏。少年時代的郭子儀,體高貌秀,聰明好學。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他喜歡研讀兵書,注重習練各種武術。開元年間郭子儀以武舉登第。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任天德軍(今屬內蒙)使,兼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北)太守、朔方(今陝西北部)節度兵馬使。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在范陽(今河北涿縣)起兵叛唐,「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驚慌失措的唐玄宗以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軍(今寧夏靈武南)太守,充朔方節度使,詔命率本部軍馬東討安史叛軍,很快收復雲中馬邑(今山西朔縣)、東陘(今河北屬地)等十餘郡,郭子儀也以功加封御史大夫。

平叛安史之亂的另一功臣李光弼也以驍勇善戰聞於軍旅,郭子儀和他向有嫌隙,在世人心目中有兩虎不能並存之勢。當天寶十五年叛軍猖獗,中原擾亂,玄宗遍求良將,並以河北(今河北地區)、河東(今山西地區)防務人選徵詢郭子儀的時候,郭子儀立即推薦李光弼堪當此任。在國難當頭之際,郭子儀能秉公心、泯私怨,說明他具有高尚的人格,時人許之以高義,得到社會的普遍讚揚。

這時,哥舒翰為叛軍所敗,潼關失守,京城震動,唐玄宗逃往四川,倉皇失措如喪家之犬。

亂世之中,唐肅宗即位於靈武,身邊只有臨時湊聚的烏合之眾,軍容不整,士氣低落,而盤踞兩京(長安、洛陽)的賊軍,聲勢浩大,氣勢洶洶,不可一世。

唐肅宗急詔郭子儀、李光弼率兵勤王,大軍西進靈武,大唐朝野為之一振,從此郭子儀的朔方軍成為唐朝恢復兩京的中堅力量。肅宗即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郭子儀大勝於潼關之後軍威大振,攻克蒲州,收復永豐,自此以後,潼關陝西境內再無安史叛軍的據點。十月,郭子儀又大敗安慶緒之軍於陝州(今河南陝縣)之西,安慶緒渡河逃至相州(今河南安陽),郭子儀護衛廣平郡王李豫(後為代宗皇帝)入洛陽,東都人民夾道歡呼王師歸來,極大地振奮了當時的民心士氣。

由於屢建功勳,郭子儀被唐肅宗加封為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戶。不久郭子儀入朝謝恩,肅宗派御林軍儀仗隊迎於灞橋(今陝西西安市東)之上,唐肅宗慰撫郭子儀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

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大敗於邙山,魚朝恩敗退於陝州;河中軍嘩變,殺死主帥李國貞;太原軍嘩變,殺死節度使。朝廷擔心嘩變士兵與叛軍合流,局面無法收拾,若派年輕將領前去彈壓,不孚眾望,沒有權威。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再度起用郭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軍副元帥,充本管觀察處置使,進封汾陽郡王,出鎮絳州(今山西新絳)。

這一年3月,郭子儀臨危受命,上任前辭別肅宗。此時唐肅宗已臥病不起,無法接見。郭子儀奏請說:「老臣奉命,將戰死於外,不見陛下,死不能瞑目啊!」唐肅宗甚為感動,召他至病榻之前,泣謂郭子儀說:「河東之事,全部委託給你了。」郭子儀灑淚而別,君臣均很神傷。

郭子儀到達絳州住所,以雷霆霹靂手段,首先擒拿殺害主帥李國貞的賊首王元振等數十人,當眾正法。太原將領章雲京亦傚法郭子儀,擒誅賊首。從此以後,諸鎮官兵軍紀肅然,軍威復振,無人再敢叛亂。

唐肅宗之後,又立新君。上元二年四月,唐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自矜擁唐代宗即位有功,把持朝政,猜忌元老重臣,對位高權重的郭子儀更加防範,奏請代宗罷郭子儀兵權,召回長安管理肅宗陵墓事務。郭子儀回京後,將肅宗寫給他詔敕20卷,獻給代宗,使其洞察自己報國忠心,以釋猜忌。代宗閱後詔答說:「我不德不明,使大臣產生憂疑之慮,深以為愧,望勿以為懷。」

此時,叛軍首領史朝義尚盤踞洛陽,朝廷派雍王李適為元帥率師征討。唐代宗欲以郭子儀為副帥,恰值魚朝恩、程元振殺大臣裴茂等人,擾亂朝政,關於郭子儀之任命也就懸之高閣了。

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攻佔了涇州,涇州刺史高暉被俘投敵,引賊深入京畿,劫掠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今陝西武功東),逼近京師。唐代宗無計可施,再次啟用郭子儀,出鎮咸陽。

上次郭子儀被罷職後,舊部散失殆盡,這次受命出征,只訪求到舊部20人。沒有戰馬,只得借用農民耕田牲畜以代。郭子儀趕赴咸陽之日,蕃軍已渡渭水,代宗避難陝州(今河南陝縣),蕃軍進駐長安,扶持李承宏為兒皇帝。這次兵難爆發後,朝野上下都怪罪宦官程元振。程元振恐懼不已,不敢還京,挾天子遷都洛陽。郭子儀上表懇請還都,以安定天下。十一月代宗還京,賜郭子儀鐵券以記功,併圖形於凌煙閣以彰其忠義。

樹欲靜而風不止。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吐蕃之難剛被解決,叛將僕固懷恩於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十月又引吐蕃、回紇、黨項聯軍數十萬南下,郭子儀出鎮奉天(陝西乾縣),堅壁以待,敵軍不戰而退。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僕固懷恩又誘引葉蕃、回紇、黨項、羌、渾等蕃兵及山賊30萬賊兵南下,天子親征,急召郭子儀屯兵涇陽,以1萬人抗擊30萬之眾,被敵軍圍困數重,情況萬分危急。

郭子儀沉著應付,處變不驚,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之氣概。他命李國臣、高昇二將拒其東,魏楚玉擋其南,陳回光擋其西,朱元琮擋其北,郭子儀本人率甲騎2000出沒於前後左右,以為疑兵。胡人見而問唐軍:「此是誰?」答稱:「郭令公也。」回紇將驚道:「令公尚存?」回答說:「正率眾將抗敵。」回紇道:「僕固懷恩妄稱令公已亡。既健在,能見之否?」郭子儀脫去盔甲,布衣以出。回紇眾將大驚,伏地請罪。郭子儀以酒相待約盟而散,終於化解了危機。

《太平廣記》中評價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以下兩則真實的小故事,可折射出郭子儀超人的官場智慧。

故事一: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和抵禦外族入侵中屢立奇功之後,卻遭到了皇帝身邊的紅人,太監魚朝恩的嫉恨。郭子儀率兵在外征戰,魚朝恩竟暗地裡派人挖毀了郭子儀父親的墓穴,拋骨揚灰。郭子儀領兵還朝,眾人無不以為會掀起一場血雨腥風,不料當代宗皇帝忐忑不安地提及此事時,郭子儀伏地大哭,說:「臣將兵日久,不能禁阻軍士們殘人之墓,今日他人挖先臣之墓,這是天譴,不是人患。」家仇的烈焰竟被他寬容的淚水熄滅。

故事二:魚朝恩擔心早晚會被郭子儀收拾,便想來個先下手為強,在家中擺下「鴻門宴」,然後請郭子儀赴宴。魚朝恩的險惡用心連郭子儀的下屬都看得一清二楚,他們極力勸阻郭子儀不要去。郭子儀淡淡一笑,不以為然,只便裝輕從,帶上幾個家僮從容赴宴。魚朝恩見了驚訝不已,在得知實情後,陰毒無比的一代奸臣竟被感動得嚎啕大哭,從此以後再不以郭子儀為敵,反而處處維護他。

在那個伴君如伴虎的時代,位高權重的郭子儀竟能化解諸多官場危險而得以善終。唐代宗病死前,遺詔命郭子儀代理朝政並扶太子即位,郭子儀尊從聖命。唐德宗即位後,尊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兩年之後病逝於任上,終年八十二歲。

《郭子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