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為何在「靖難」之役中落敗?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為解決各地藩王尾大不掉的局勢開始了削藩。誰知,朱允炆的這一行動在解決其他藩王時顯得很順利,輪到燕王朱棣時卻徹底把他的這位四叔逼上了梁山。也就是在這一年六月,久經沙場的朱棣設計解決掉了前來捉拿他的張昺、謝貴,並很快控制了北平及周邊地區,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開始了「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開始之時,朱棣一方是幾乎不被人看好的。因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還沒有藩王造反成功的記錄。然而四年後,結果卻出乎意料。坐擁天下的朱允炆敗給了藩王朱棣,丟了皇位不說還落得個下落不明。朱允炆的落敗,存在著偶然,但究其真正原因還是某些必然因素造成的。

1.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惡果:朝中無人。朱棣起兵靖難之時,朱允炆便驚奇地發現,朝中幾乎已無可用之將。以至於在後來的四年中,朝廷大軍先是由老將耿炳文統帥,然後是飯桶李景隆,再後來是新人盛庸。這一局面,與朱元璋有著很大關係,在他發動的數次大清洗中,諸多名將紛紛落馬,明軍的統帥層幾乎被徹底洗了牌。朱元璋的這一系列舉動,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朝中武將造反的概率,但是卻留下了嚴重的隱患。試想,如果朱棣「靖難」的時候,藍玉和傅友德等老將還健在,他還能一路勢如破竹嗎?

2.建文帝參謀班子的無能。朱元璋曾親手給朱允炆組建了一個參謀班子,這一班子由三人組成: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從這三人的能力便可以看出,朱元璋聰明一世到最後卻著實下了一招臭棋。齊泰,忠誠有餘能力平庸,如果放在和平時期倒也能湊合的過去,但在國家危難之時卻難發揮作用。方孝孺,學識淵博但過於迂腐,學識難以轉化成治國才能。最讓人哭笑不得的便是黃子澄,前兩位雖然能力上有欠缺倒也不會幫倒忙,可是此公卻從頭至尾都在壞事。當初,燕王朱棣知道朝廷準備對他動手,先以病重為借口,請求朝廷容許留在京城的三個兒子返回北平。齊泰反對放還三子,黃子澄卻說:「不若遣歸,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結果朱棣三子獲准回去。從此,朱棣再無後顧之憂,不久便起兵「靖難」。「靖難」開始之後老將耿炳文在吃了幾次敗仗之後與朱棣在河北真定形成了對峙局面。面對著以擅長防守著稱的耿炳文,朱棣毫無辦法,攻城三日,一直沒有攻下,於是對諸將說:「攻城下策,徒曠時日,鈍我士氣。」遂解圍而去。但就在這時,黃子澄卻向建文帝提出了一個足以讓朱棣手舞足蹈的建議:撤換耿炳文,以李文忠之子曹國公李景隆接任。軍事白癡李景隆的上場,使得朝廷損失數十萬大軍,勝利的天平迅速向朱棣一方傾斜。後來,當燕王朱棣兵臨南京城下的時候,這一班子中的三個人腦子裡面便只剩下了怎樣為國殉難,再也想不出什麼高明的計策。有這樣一個無能的參謀班子是建文帝的不幸,朱棣身邊有著一個絕世奇才——道衍和尚姚廣孝更是促成了建文帝的悲劇。

3.建文帝性格上的缺陷。從性格方面來看,朱允炆確實不適合當皇帝。因為他有著皇帝最不該擁有的一個性格缺點:優柔寡斷、心慈手軟。當初,李景隆第一次大敗歸來的時候,連推薦他的黃子澄都想宰了他。可是建文帝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讓他「戴罪立功」,再一次把軍權交給了他。這樣一來,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軍事白癡李景隆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又一次大敗而歸。這時,朝廷已經徹底喪失了殲滅朱棣的最好時機。到了這個地步,要是在朱元璋手上,李景隆就是有八個腦袋也早就搬家了。可是,朱允炆還是放過了李景隆,到後來居然還讓他負責南京的城防。如此一個賞罰不分、用人不當的皇帝,怎麼能指望打敗朱棣?除此之外,他還犯了另外一個不可彌補的大錯誤,便是對每一個前去征討朱棣的將領發出了一個「勿傷吾叔」的指示。這樣一來,朝廷大軍在面對朱棣時再也不敢痛下殺手,使得朱棣多次死裡逃生。有一個最生動的例子,建文二年,作為朝廷後起之秀的大將盛庸,在東昌組織過一場大會戰,成功地包圍了朱棣。燕軍死傷慘重,連朱棣手下最得力的將領張玉也被擊斃。如果沒有那道「勿傷吾叔」的指令,朝廷大軍完全可以一舉擊斃朱棣。但是朱允炆的心慈手軟使得朱棣大搖大擺地突圍而去,給自己一方留下了一個最大的遺憾。建文帝不僅有著性格上的缺點,也著實缺乏戰略眼光,當朱棣兵臨南京城下之時,他只要離開南京實施戰略轉移未必沒有翻盤的機會。因為畢竟他是皇帝,全國上下真正納入朱棣勢力範圍的地區還不多,他就算用太祖正統繼承人的身份打游擊也能把朱棣耗個半死。可是,他卻坐在南京等著城破,喪失了翻盤的最後時機。

4.反觀朱棣,雖然其人心狠手辣,卻有著遠比朱允炆高深的智謀和手段。起兵造反,他卻從不提出自己爭奪皇位的真正目的,只說是「靖難」、「清君側」。戰役中,就算是大勝,他也很低調,給朱允炆的信中都自稱為「臣朱棣」,這樣一來,本來就心慈手軟的朱允炆便更難對他痛下殺手。此外,他還有著一個不遜於劉伯溫的謀士——姚廣孝,有著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而從小在硝煙中長大的他,在諸多名將都煙消雲散之後更是難逢對手。如此一來,他的勝利便毫不稀奇。

也許,朱允炆的落敗對他自己來說算不上一件好事,但對於明朝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一個比他更適合當皇帝的人坐上了寶座,接過了最高權柄。借用當年明月的話,朱允炆「是個好人,卻不是個好皇帝」,一個純粹的好人是不可能在皇位爭奪戰中獲勝的。

《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