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泰山封禪的隱秘 一場自導自演的歷史鬧劇

宋真宗即位之初,尚能廣開言路,銳意進取,勤政治國,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出現了鹹平年間的小康局面。但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後,以納歲幣求苟安,施政方針也日益保守,且崇道信佛,勞民傷財。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一國君臣有如一群患有臆想症的精神病人,共同演繹了幾場「天書」、「封禪」之類的迷信鬧劇。其中一些神秘細節的具體操作過程,將永遠是宮廷歷史之謎。

澶淵之盟後,宋真宗趙恆心情一直不好。原來想到世人對其父宋太宗皇位合法性問題的非議,及對自己替代兄長繼承皇位問題的種種看法,心裡就一肚皮的不高興。此時資政殿大學士王欽若又告訴他:「城下之盟,《春秋》所恥。陛下以萬乘之尊而與遼國立城下之盟,難道還有比這更可恥的嗎!」真是舊患未除,又添新恥,真宗心裡就像吃了一隻蒼蠅,說不出來的窩囊和憋氣,心病不輕。

王欽若揣摩到皇帝的心事,也為了印合真宗好大喜功的心理,提出:「只有封禪泰山,才能鎮撫四海,誇示外邦。」真宗聽了果然心動。而後,王欽若又告訴真宗:「自古都是先有『天瑞』,帝王才行封禪之舉,那麼怎麼求得『天瑞』呢?難道伏羲時真有所謂河圖洛書嗎?不過是聖人以神道設教罷了。天瑞雖非人力所為,但只要皇上深信而崇奉,以明示天下,則與天降祥瑞無異。」真宗又去問秘閣直學士杜稿:「河圖洛書是怎麼回事?」杜稿隨口回答:「就是所謂『龍馬負圖出於河、神龜負書出於洛』,其實都是古來即有的聖人設神道為教而已。」真宗聽了,心神領會,決定施行。

真宗感到需要先將以宰相王旦為首的一批官員買通,讓他們也心悅誠服地加入到這一劇情的演員行列中,那戲才會演得逼真。王欽若去轉達了真宗的有關「聖意」,王旦半信半疑地勉強表示順從。不久,真宗召群臣歡宴,提出不分君臣而以主賓就座,知樞密院事陳堯叟、權三司使丁謂,及王旦、杜稿等大臣不敢,真宗說:「今天只想和愛卿們樂樂,就不要講究君臣大禮了。」喝到高興當口,真宗命侍者給每人一個紅包,打開一看,都是大顆珍珠。真宗請大家繼續喝酒,說等會還有賞賜,席終果然還有良金重寶之賜。尤其是特賜給王旦御酒一樽,囑咐回家與妻兒共享。王旦回府打開一看,見樽中都是亮晃晃的大顆明珠,聯繫到前些天王欽若傳達的「聖意」,頓然有所領悟。

景德五年(1008)正月初三的早朝上,內侍來報說宮城左承門天南角發現像書卷一樣的黃帛有兩丈多長,黃帛上隱約有字。真宗便向群臣講了一個天方夜譚式的故事:「去年十一月某日夜裡,有神人來告,謂來月在正殿道場一個月,將降下《大中祥符》天書三卷。朕自十二月朔日已在正殿設了道場,恐內外起疑,所以未曾宣佈。今日之帛書想必是天書下降了。」王旦帶領群臣馬上稱賀,隨後真宗率領眾人來到左承天門,焚香望拜,讓內侍上城樓取下「天書」,由真宗跪受。「天書」上寫:「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恆。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其中「付於恆」,當然是指真宗趙恆,可見真宗即位是天命所歸,且可傳「世七百」,永葆宋祚。真宗大喜,把「天書」收藏於金匱之中,然後大宴群臣,令改元為「大中祥符」,「大中」有萬事適中之意,「祥符」就是 「天瑞」。接著大赦罪犯,官員普加薪律,京城放假五天,公費歡宴慶祝。並遣使祭告天地、宗廟、宮觀,群臣也紛紛上表稱賀,一場鬧劇拉開序幕。

大中祥符元年三月,兗州知州率千餘人赴京上表,稱天降祥符,萬民稱頌,請聖上封禪泰山,以報天地。真宗命朝臣討論此事,眾臣以為封禪泰山是帝王將自己統治天下的功德昭告天地的大禮,秦皇漢武都舉行過這一大典,大宋建立以來,國泰民安,豐衣足食,天下大治,完全有必要舉行這一大典。四月,又有「天書」降於宮中功德閣,進一步表明了天意。宰相王旦率領文武百官、外來使臣、僧道耆壽等各界代表二萬四千餘人伏闕上表,請求真宗封禪。這樣規模大代表廣的上請,竟達五次之多,這班老臣也的確配合默契。

真宗遂決定當年十月赴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曾問權三司使(財政大臣)丁謂經費有無問題?丁謂回答:「大計有餘。」這更堅定了真宗過封禪癮的決心。六月的一次朝會上,真宗又繼續演繹著上回那個故事說:「去年那位神人又托夢告知,將有『天書』降於泰山。」果然,王欽若上奏說,泰山下有醴泉湧出,泉旁的亭中有「天書」下降。於是群臣再紛紛上表稱賀,乞加尊號「崇文廣武儀天尊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真宗拜受。至此,封禪的輿論準備,可謂相當完滿。其他準備工作也正風風火火地進行著,如令匠人們專門製造了奉迎 「天書」使用的「玉輅」。

十月初四,以玉輅載天書為前導,趙恆在龐大的儀扈從下居中,文武百官緊隨其後,封禪隊伍浩浩蕩蕩向泰山進發了。大隊人馬走了十七天,才從京城來到泰山腳下。儀仗、士卒遍列山野,兩步一人,數步一旗,從山下一直排到山頂,其氣勢著實宏大。十月二十三日清晨,趙恆在齋戒三天後,頭戴通天冠,身穿絳紗袍,乘金輅,備法駕,在眾臣簇擁下,登上南天門,來到岱頂神廟。次日,舉行隆重而繁瑣的儀式,封祭昊天上帝及五方諸神,禮畢下山。再以同樣隆重的儀式,在杜首山祭地祗神。最後登上朝覲壇,接受百官、外使和眾僧的朝賀,上下傳呼「萬歲」,振動山谷。然後大赦天下,文武官員進秩,賜天下大酺三日,各地舉行公費宴慶。

這裡順便提一下泰山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的「回馬嶺」,這裡山重水復,峰迴路轉,景色優美。傳說宋真宗到泰山封禪,騎馬上山,至此坡路高峻陡峭,馬不能行,只得在此回馬。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可是從歷史記錄來看,宋真宗並不是騎馬上山的,而是坐山轎上的山。泰山岱廟的《宋真宗封祀壇頌碑》記述:「上乃乘輕輿,陟絕嗽,躋日觀,出天門。」即乘坐山轎,攀盤道石階而上。而這「回馬嶺」,據說唐代就有此名。有人認為應是唐玄宗封禪泰山的回馬之處,也有人認為應是漢光武帝登封泰山的回馬之處,不知哪個推斷的可信度較大?

十一月,真宗的大隊人馬還拐到曲阜謁拜了孔廟,加謚孔子為「玄聖文宣王」,命近臣分奠七十二弟子,然後參觀了孔府,遊覽了孔林,賜錢三百萬。以封禪禮成,詔改乾封縣為「奉符縣」。真宗還作《慶東封禮成詩》,令諸臣唱和,最後盛宴群臣。回到京城開封,詔定「天書」下降京城之日為「天慶節」,「天書」降於泰山日為「天貺節」,命文臣將其封禪泰山之行編成《大中祥符封禪記》一書。封禪大典前後歷時五十七天,此後天下爭言符瑞,群臣也爭上表章,競獻讚頌之詞,舉國如癡如醉。

在其後的日子裡,各地不斷有符瑞吉兆像衛星一樣放出來。如陝州報告說:「黃河自清」了,解州又發生「池鹽不種自生」的奇跡,河中府百姓居然在中條山蒼龍谷發現了黃金護封的仙書《靈寶真文》……真宗都深信不疑。大中祥符三年(1010)六月,河中府士人、父老、僧道一千二百人懇請真宗到汾陰祭祀后土,其後又有文武官員和各界代表三萬餘人到京請願,要求真宗親祀汾陰后土祠。真宗這時對製造大排場以抬高聲望的做法似乎已經上癮,決定明年春天親祭汾陰地神。

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二十三日,趙恆又率眾啟程,西祀后土的隊伍仍以「天書」為前導,經洛陽,出潼關,沿黃河北上,直趨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南)。歷時二十一天才到山西寶鼎奉祗宮,以封禪泰山的隆重禮儀祭祀后土地祗。完成後,真宗又過黃河,折道向西,來到華山,補上拜謁祭祀西嶽廟的禮儀。歸途中,又在洛陽停留了二十多天,再去鞏縣(今屬河南)拜祭祖宗三陵(太祖之父的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直到四月初才回到京城,前後鬧騰了近七十天,這趟「西祀」比「東封」耗費更大。準備工作就做了年餘,修行宮、治道路、征民夫、役兵卒、貢錢物,動輒上萬人,幾十萬錢帛。一些正直的朝臣上書勸諫,真宗根本聽不進去。回來後,又是加官進俸,又是派使臣分赴五嶽,為諸岳冊封帝號,仍忙得不亦樂乎。

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月的一天,真宗又忍不住演繹上回的故事,還說那位神仙托夢,傳達天帝的旨意:「令先祖趙玄朗授你天書。」不久,這位先祖果然托夢告誡真宗:「要善為撫育蒼生。」真宗認下這位子虛烏有的先祖後,馬上出台了一連串舉措:一是命天下為聖祖避諱;二是為聖祖上尊號,並配上一位聖母;三是在京城建造景靈宮,供奉聖祖和太祖、太宗像,其規模僅次於太廟;四是在京城最大的道教宮觀大殿裡供奉玉皇和聖祖的塑像;五是下令天下州縣天慶觀增建聖祖殿,官員上任和離職都必須拜謁;六是命宗正寺修訂皇室家譜,增入聖祖事跡。由是真宗帶頭撰寫《聖祖降臨記》,王欽若的《聖祖事跡》、盛度的《聖祖天源錄》等也紛紛出籠。

大中祥符六年(1013)六月,老子故里亳州的官吏和父老三千多人進京請願,強烈要求真宗親謁亳州太清宮,拜祭老子。數天之中,群臣們也湊熱鬧,再次籲請。於是,真宗下詔,明年春天幸亳州,加老子「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尊號,命丁謂判亳州,籌措相關事宜。幾個月後,丁謂又稱瑞兆頻生,從亳州獻上靈芝三萬七千枝,真宗另辟一殿展覽這些靈芝。次年正月,仍以「天書」為前導,真宗率眾又浩浩蕩蕩地開赴亳州(今安徽亳縣),在太清宮拜謁老子後,一個月後才回開封。

半年過後,真宗又想出崇道的點子,宣佈天帝的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大中祥符八年(1015)正月初一,在隆重的禮儀中,真宗在玉清宮向天帝正式奉上尊號,參加這一儀式的除文武百官外,還有少數民族領袖、宗教界僧道代表和外國使者等。同時命令天下官員和百姓都須在家中設案焚香,向玉皇大天帝致敬,地方官要派人檢查,民間「玉皇大帝」的稱呼也始於此。天禧元年(1017)正月初一,真宗又到玉清宮向玉皇大天帝獻上寶冊和龍服。全國各地也同日分設羅天大醮,以供民眾僧道燒香跪拜。這樣,將全國都捲入這一敬拜「玉皇大帝」的狂熱迷信活動之中。

為了把以「天書」為中心的崇道活動搞得場面壯觀,從大中祥符元年開始,真宗就在京城和全國大興土木,營建宮觀。其中最大的玉清昭應宮有二千六百多座殿宇建築,役使數萬工匠夜以繼日,用了七年多時間才竣工,並動用了全國最好的建築物資,其宏大豪華之規模,超過秦之阿房和漢之建章。次年,真宗又命令全國各州縣都必須建天慶觀,供奉三清玉皇,總數在千所以上。真宗還在壽丘(今山東曲阜境內)建景靈宮,有一千三百二十多座建築,以供奉聖祖趙玄朗,又造太極觀供奉聖祖母。由於曲阜太遠,真宗不便親致禮拜,就在京城也分別建造景靈宮和太極觀。

乾興元年(1022),真宗去世,「天書」也隨葬入陵,總算結束了長達15年的荒唐鬧劇。真宗晚年已完全沉浸在這出自導自演的荒誕戲劇中,滿口胡話,神魂顛倒。當然還有大量的必不可少的配角,才能把這場戲演得如此生動鮮活。其中王欽若、丁謂、林特、陳彭年和劉承規五位配角最為重要,他們相互勾結,行蹤詭秘,號稱「五鬼」,將朝政搞得烏煙瘴氣。然而各人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同,王欽若為人奸巧,智數過人,膽大妄為,又懂道教,這齣戲由他首創建議,作用最大。丁謂狡黠機敏,開始主要是推波助斕,後來居上累官宰相,成為真宗末年政治中舉足輕重的角色。林特工於算計,善於逢迎附和,接任三司使,主管封祀和營造的財政大計,幾乎把太祖、太宗朝的家底積蓄都揮霍殆盡。劉承規是宦官,官居皇城使,當時偽造「天書」,多由皇城司奏報,或兼負責道具的製作。陳彭年擅長禮法,頗有學問,為東封西祀參訂儀制,歷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天禧大禮,為天書儀衛副使,負責鬧劇場景的設計。宰相王旦名為正直,且屢次立請封禪,冒稱眾意,利令智昏到如此程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僧道、耆壽、外臣乃至大量人士、百姓都參與了進來,搞得舉國如癡如醉,進入瘋狂狀態。

那麼,是什麼魔力能動員起全國這麼多的各階層人士,最後完成這令後人深感可笑又可悲的荒誕鬧劇呢?其中有多少人在不同程度的參與作假?多少人明知「天書」等符瑞吉兆有假,卻依然崇信有加,癡狂不已?為什麼此類文化現象有如此之感劭而在中國歷史上能常演不衰?

《宋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