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不貴乎早貴乎長。魯迅與宋慶齡之間純潔而綿長的戰友之情,堪為「人世楷模」。
這兩位中國20世紀的偉人結識的確比較晚,已在四五十歲光景。那是1932年底,宋慶齡和蔡元培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邀魯迅參加。魯迅欣諾,並經上海分會執行委員,從茲結識了宋慶齡且並肩戰鬥。他們共同研究鬥爭策略,不但成功營救了陳賡、廖承志等一大批革命者,還成功營救了國際友人、當時共產國際駐華機構「泛太平洋產業同盟」秘書牛蘭夫婦。此外,他們一同到上海德國領事館,嚴正抗議納粹黨壓迫民權摧殘文化的法西斯暴行;一起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名義,歡迎英國進步作家蕭伯納;一道參加蘇聯領事館慶祝十月革命勝利18週年的活動,其間魯迅一句「我們中國現在有數以千計的夏伯陽正在鬥爭」的答辭,令宋慶齡終生難忘……
然而,繁重的工作,不息的戰鬥,損害了魯迅的健康。1936年3月開始魯迅接連大病,可把宋慶齡急壞了。5月15日,她不顧自己剛動完闌尾炎手術致信魯迅:「我懇求你立刻入醫院醫治……為著中國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體的必要,因為中國需要你,革命需要你!!!」其情真意切無以復加。魯迅非常珍視宋慶齡這封信,至死都寶藏在自己的身邊。
但是,1936年10月19日晨,魯迅的偉大心臟終究停止了跳動。接到噩耗,宋慶齡急奔魯迅寓所,是最先到達的幾個人之一。她和魯迅家人及好友緊急磋商喪事,成立了魯迅先生治喪委員會,她親任主席。
棺木、壽衣、衾被是治喪的必要物件,當天下午,宋慶齡就專門陪同許廣平等上街挑選。最後,他用了當時的九百元買下一口質地楠木、四周裝有銅環的西式棺材奉獻給親密戰友魯迅。魯迅入殮時,她又趕到殯儀館參加儀式,據胡風回憶,她始終不斷地流著眼淚。是啊,魯迅逝世,使她失去了繼孫中山以後最忠實也最重要的朋友,怎能叫她不痛徹心扉!更為感人的是魯迅出殯,她堅拒坐車,親手執紼,走在萬人送葬隊伍的前列。正是她的這一壯舉,使整個送葬隊伍無一人被捕拘押。在墓地,她又哽咽著發表演講,號召人們遵循魯迅的路更加英勇地戰鬥。
1933年2月在上海中山故居魯迅與蔡元培宋慶齡蕭伯納等合影魯迅逝世並不是他們戰友之情的句號,在後來漫長的歲月裡,凡涉及魯迅的事宋慶齡總是樂於擔當必定做好。從當年11月茅盾、蔡元培聯名寫信給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稱「雖然魯迅出生在中國,但他卻是屬於全世界的」起,各次紀念魯迅的委員會她都擔綱,日本和國內出版第一套《魯迅全集》她都鼎力相助,各地的魯迅研究會她都熱情支持……特別是1956年魯迅靈柩易地遷移,她親自到虹口公園門口迎柩並扶柩至墓穴,再次發表頌揚魯迅精神的演講。1981年4月21日,她在自己行將告別人生的時候還高興地接受「魯迅誕辰一百週年紀念委員會」主任委員之職,更加令人動容!
總之,在宋慶齡的心裡,魯迅是永遠活著的。這種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礎上又在並肩戰鬥中「粹火」過的友情,如同他們的光輝業績一樣,也是饋贈給後人的一份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