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周政權建立者吳周太祖。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以父蔭襲軍官。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後封漢中王,濟王。1644年降清,引清軍入關,被封為平西王。1661年殺南明永歷帝,1673年叛清,發動三藩之亂,並於1678年農曆八月十七夜病死。其孫吳世璠繼其皇帝位。吳三桂少年英挺,善騎射],成名於十八歲,其父吳襄帶領五百名士兵出錦州城巡邏,被皇太極的數萬大軍重重包圍,祖大壽與吳三桂登上城樓觀戰,大壽以城內兵少不肯出兵相救,三桂竟率二十多名家丁
將其父吳襄救出重圍。皇太極說:「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吳三桂的一生是備受爭議的一生。
傳統的觀點認為吳三桂賣主求榮,是漢奸、賣國賊,而現在又有很多人為其平反,認為他也是迫不得已,而且他造成的危害並沒有人們傳統觀念那麼大。而在有爭議的事件上,最著名而且最重要的莫過於衝冠一怒為紅顏了。吳三桂出身於遼東將門望族,一直受的是正統教育:忠君報國、馬革裹屍,同時少年得志,所以對明朝有深厚的感情。他的轉變有著複雜的原因。雖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了。但這更多的是詩人的詩意的描寫而非當時的實況。「李自成令諸將發書招吳三桂,命吳襄寫信勸子投降,另派人帶白銀4萬輛犒賞吳軍官兵。吳三桂和眾將商議決定歸順大順。四月初五日,吳三桂行到永平西沙河驛,見到從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吳襄為闖王部下行掠,吳三桂大怒,考慮到自己和清軍結仇甚深,北歸很難,而「李害父陷於不知,不必仇」,到北京後再辨明。接著聽到京城被李自成部下大掠,拷掠淨盡,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搶佔,發現不能投降李自成,改變了投降李自成的初衷,尋找新的主子。」從這段文字來看直接原因有三:1、吳父吳襄被俘;2、愛妾陳圓圓被搶;3、京城被掠。從第三點可以看出李自成實乃一草寇、土匪而已,他胸無大略,不能夠倚之為主;從第一、二點可以看出李自成根本沒有重視、收服吳三桂,而且根據當時的情況如果吳三桂入京一定有殺身之禍。這是李自成逼的三桂投降滿洲。這也可從後來的情況看出,其一是山海關之戰吳三桂到逼不得已才請清軍入關,而如果吳三桂真要投降清軍他又為何不直接引清軍入關,而避免自己實力受損呢,難道他不知道保存實力在政治博弈中的重要性嗎?其二是吳三桂對大順軍的窮追猛打說明吳三桂是特別恨大順軍。而這恨正是由李自成親手造成的。其三,當時世人對吳三桂這一舉動是普遍贊同的。「他請兵擊敗李自成,實現了亡明士大夫的共同願望,又得到了南明政權的賞識:南京福王政權建立伊始,便將他遙封為薊國公,還派專使北上,攜銀犒賞。一時之間,吳三桂這樣一個在政治漩渦中掙扎圖存之人,被戴上了「純忠極孝、報國復仇、裂土分藩」的「世間偉人」的桂冠,成為了明清之際風靡一時的人物!」
吳三桂受人指責在於他引清軍入關從而葬送了漢人的天下,所以受到士人的指責被說成是「衝冠一怒為紅顏」,殊不知對於當時的南明小朝廷而言,大順軍對它的威脅更大,就算是一對明朝忠心不二的軍人也會採取借軍助剿的方式的。豈不看郭子儀借回紇兵打敗了安史叛軍,成為了中興之臣,既如此,吳三桂為何不可傚法郭子儀呢,這是當時世人的心意,也是吳三桂和南明小朝廷的心意,不要忘了滿清就是以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名義入關的,但這只不是滿清的心意而是他的策略而已。後人對這一時期吳三桂的評價多由於他引清軍入關而葬送了漢家天下而持否定態度,然而歷史上哪一個即將滅亡的王朝是一座孤城所能拯救的?而且清軍入關之時全民亦不足百萬,而能統治天下,這豈是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所能解釋的?這是「天命」所歸而已。然而人們不敢面對這個事實,所以所有的錯都歸於吳三桂的一個不由他自己控制的決定了。吳三桂降清後,文人對之諷刺不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吳偉業(梅村)所寫的《圓圓曲》。由於世人將吳三桂變節
歸咎於其愛妾陳圓圓被擄,令吳三桂為奪回陳氏而出賣國家,吳梅村以西施諷今,譜下七言長詩《圓圓曲》,指出陳圓圓無一絲損害國家之舉,責任應在吳三桂。詩中中段有幾句與西施無關,矛頭直指吳三桂的詩句: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據說吳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吳梅村刪改上述幾句,然為吳梅村所拒絕。吳三桂並非一開始就是明朝叛臣,而是由於清打著「為君父報仇」的名義叩關,相對於攻佔北京逼死崇禎帝的李自成,被明朝冊封過的建州女真反而是自己人。聯合清兵共同打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當時看來再合理不過。然而後續的發展並不如忠直的明朝舊臣所想。清以大明臣屬的名義公開尋找崇禎之子,聲稱會將崇禎之子奉為正統,令其即位。卻又自食其言,將明朝舊臣和內宮老太監都認定是崇禎第三子朱慈炯的人處死,並稱此人是假冒的崇禎後裔。自此明庭失去了正統的繼承人,明室的諸親王都缺乏正統性和號召力,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走向了衰亡之路。此時的三大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人已是騎虎難下:清廷已經坐大,只有協助清廷消滅南明,才能保他們家族的平安,並消除他們降清的道德危機。明室雖從未薄待過吳三桂,身為降將的吳三桂卻不得不積極的消滅南明,並最終手刃永歷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作為一個軍人,是最容易捲入政治的,然而軍事畢竟不同於政治,軍事講究忠與信而政治最是虛偽與狡詐。所以軍人參政往往沒有什麼好的結局。能夠如郭子儀般全身而退者畢竟少之又少,吳三桂希望做一個中興之臣,而歷史卻將他定義為一賣主求榮之人,而這是吳三桂所萬萬想不到的,也是他無法抉擇的。不是軍人選擇了政治,而是政治選擇了軍人。所以不要再渴求於吳三桂了。他已經做到了他該做到的,完成了歷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