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即位之謎:宋孝宗是如何當上皇帝的

秀州小官趙子偁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六代後裔,公元1127年10月22日夜裡,他有了第二個兒子。據說這個孩子生出來時,滿屋子的紅光直衝天空。小孩子六歲那年,碰上宋高宗選嗣,在數千人中被挑選上,成了皇位的候選人之一。歷盡艱難,他終於登上了皇位,他就是南宋孝宗。

宋高宗趙構後宮嬪妃眾多,但只有潘賢妃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取名趙敷。1129年初,金兵夜襲揚州,正在和宮女淫樂的趙構一下子受了驚嚇,從此便留下了不育之症。

高宗到達杭州後,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逼迫趙構退位,立根本不懂事的趙敷為帝。不久,兵變失敗,高宗復位,冊趙敷為太子。經過這一番折騰,三歲不到的趙敷開始患病。之後的一天,有個宮人一不小心將趙敷房中的金香爐碰倒,落地聲把趙敷嚇得全身抽搐,病情每況愈下,沒過幾天便一命嗚呼了。

太子夭折後,高宗面臨無人繼位的窘境。大臣們也感到不安起來,因為儲君空缺,必然會引起人心浮動,政局動盪。有人就上書高宗,認為不妨在宗室後裔中挑選品行賢良的人暫時攝皇太子位。如果高宗生出皇子,到時再退位封藩不遲。高宗接到上書後,大為震怒,覺得這人是在羞辱自己不能生育,下令將此人撤職查辦。看到高宗惱怒無比,眾大臣就沒有人再敢提起這件事了。

金宋戰事相對穩定後,選嗣之事又被提了出來。皇后說她曾做了個奇怪的夢,勸說高宗還是早日選定儲貳為好。高宗想想皇位無人繼承,終不是辦法,於是公開說:「太祖皇帝神威英武,但他的子孫卻沒能承嗣繼統。如今多事世亂,他的後裔更是凋零離散。我要傚法仁宗皇帝,為天下著想,以慰太祖在天之靈。」

宋太祖死後,弟太宗即位,從此皇位傳到了太宗這一繫手裡,而太祖的後代就默默無聞了。皇位傳到仁宗時,因為沒有兒子,就選擇了自己四歲的侄子趙曙作為太子。仁宗死後,太子繼位,他就是宋英宗。這裡高宗表明自己態度,要傚法仁宗的做法,所選太子最好是太祖這一系的。

高宗有了表示,內外大臣就相繼上書,或贊太祖高風亮節,勝過堯舜百倍,或請高宗盡快挑選宗室賢惠者作為太子。高宗一看再拖拉是不行了,乾脆表明說要在太祖七世孫「伯」字輩裡選一人。為什麼一定要選太祖七世孫?因為高宗是太宗六世孫,太祖的七世孫,與高宗在輩分上正好是叔侄關係。

1132年,朝廷正式派人選嗣。經有關官員的努力,查明太祖七世孫共有一千六百四十五人。在這些人中選出七歲以下小孩十人,再經過一番審查,最後僅剩下兩人供高宗定奪。二個小孩一胖一瘦,高宗看了幾眼,決定留胖去瘦,令人給瘦小孩三百兩銀子打發他回家。那個叫伯琮的瘦小孩還沒走出殿門,高宗改主意了,說還想再比較比較。二個小孩往前一站,忽然一隻貓從跟前經過,伯琮一動也沒動,而胖小孩童趣突現,飛起一腳。高宗見狀,覺得胖小孩太輕狂,將來是無法將社稷交給他掌管的,於是將伯琮留了下來。從此,六歲的伯琮開始了他漫長的宮廷生活。

伯琮留在宮中的這一年,高宗只有二十六歲,他幻想自己說不定還會生一個兒子。伯琮年紀這麼小,將來他的為人怎樣也很難說,雖交由婕妤張氏扶養,高宗自己教他讀書習字,人也不至於變得太不懂禮儀規矩,但畢竟還要再進一步看看,所以並沒有給他正式的名分,只是在第二年讓他改名為趙瑗。

1134年,在宮中頗感孤獨的吳才人提出也想撫養一個孩子,高宗遂令人又找來一個太祖的七世孫,即五歲的伯玖,賜名為璩。這樣,趙瑗就不是惟一的儲君候選人了,這引起朝廷內外大臣們議論不斷。第二年,領兵在外的大將張浚奏請高宗早定主意,確立正式儲君,高宗回答說宮中收養了太祖後代二人,當令他們學習文化知識。至於立誰為儲君,支支吾吾沒有講清個所以然。事實上高宗尚存有朝一日自己或許仍能親生一個兒子的希望,所以不管誰勸他立儲,就是遲遲不作表態。

趙瑗九歲那年,高宗在宮中建一座書院,取名「資善堂」,物色了學識和德行名揚一時的宗正少卿范沖和起居郎朱震為他的啟蒙老師,進行有系統的讀經學禮教育。

七年後,十六歲的趙瑗晉爵普安郡王。看看高宗遲遲不立趙瑗為太子,外面的大臣開始議論紛紛。按皇室規定,趙瑗應獨立生活,不能再留在後宮,於是搬進了專門為他建造的郡王府,每月朔望二日入朝參拜。

1140年5月,金兵大舉南犯,分兩路殺來。消息傳到臨安,高宗急令岳飛率軍禦敵。岳飛趁機送上一個密奏,強調要「正國本以安人心」。此前,岳飛曾在入京奏對時與趙瑗見過面,覺得趙瑗英明俊偉。高宗很不高興,當面對岳飛說:「卿握兵在外,這件事不是你應該管的。」自此他對岳飛疑心加重。趙鼎等人極力主張早立皇子,高宗懷疑這些人可能是另有所謀,竟將其發配至邊地管置。其他的大臣見勢不妙,大多三緘其口,不敢再談及建儲之事了。

1143年底,趙瑗生父在秀州病逝,第二月訃告傳到臨安。其時趙瑗正在娶親,接到死訊,左右為難。自己入宮十多年,已作為儲君候選人,但現今生父去世,不守喪服孝,也不合禮儀,到底該怎麼辦?大臣們為這事發起愁來,為趙瑗出主意的不少,各種主張都有,更令趙瑗失去了方向。宰相秦檜對趙瑗從沒好感,一直想讓趙璩代替趙瑗,這時極力主張趙瑗應該回秀州服孝三年。高宗想想不讓他服孝不合祖宗典故,有悖於人情世故,就批准他解職守喪。

三年後,趙瑗服喪畢,仍以普安郡王遙領節度使。幾乎同時,高宗加封趙璩為檢校少保,進封恩平郡王,出宮就居郡王府。一時趙瑗與趙璩並為郡王,地位相當,號稱「東西府」。

吳才人這時已冊立為皇后,她常常附和秦檜的意見,想立自己收養的趙璩為太子。從金國歸來的高宗母親韋太后從沒有明確表態應該立誰,但從日常的一些言行來看,她是偏向趙璩的。高宗的本意較傾向於趙瑗,認為他儉約孝仁,人挺不錯的,但考慮到種種因素,一直無法決斷。

隨著年齡的增長,趙瑗也經常就時政發表一些看法,由於意見相左,他與宰相秦檜的關係十分緊張。1155年,秦檜病重,其家人封鎖消息,企圖讓秦檜子代父職,繼續執政。趙瑗聽說後,馬上向高宗報告。高宗其實也覺得秦檜平時所作所為太過頭了,正想奪了他的權,於是就親赴秦家,表面上說是探病,實際上是觀察虛實,回朝後馬上讓秦檜告老還鄉。當天夜裡,秦檜在憂懼中死去。

秦檜死後,一些大臣再次提出立儲問題。晉原人閻安在考進士的策文中大膽地發論數千言,認為高宗挑選太祖後裔於宮中已有二十多年了,對他的考察時間已經很長,但儲君卻一直未定。恐怕朝廷中的佞臣會暗生異望,朋比結黨,成為社稷遺禍。高宗想想確是如此,對閻安的直言深為讚歎,御筆一揮,欽定他為探花。

見到高宗首肯了閻安的意見,大臣們的膽子也大了起來,重新將立儲之事提了出來,希望高宗早定主意。這時的高宗對趙瑗仍有些不放心,決定再進一步考察趙璩和趙瑗的優劣。他同時賜給二人宮女各十人,看看他們在女色面前的表現。趙瑗的老師史浩一眼看穿高宗的用意,提醒趙瑗行事要謹慎。沒過多久,高宗又將宮女們召回,逐個派人檢查,賜給趙璩的宮女已全不是處女,而賜給趙瑗的宮女卻完璧如初。得到這個結果,高宗心中主意已經拿定。

1159年,韋太后病死,高宗感到已沒有人能阻止他立誰為儲君了。大臣張燾上言,請求高宗早立儲君,兩位宗子「誰為君,誰為臣,應當曉諭天下」。高宗回答說:「我也很想立儲君,但有種種因素摻雜其間,使我難下決定。明年春天,一定會舉行立儲典禮。」

1160年2月,韋太后喪事處理完畢,高宗正式宣佈:「普安郡王十分賢明,可授少保、使相的職務,爵位進至真王,以示與恩平郡王有所區別。」宰相湯恩退提出,不是皇帝的至親是不能封真王的,若封藩王可以稱為皇侄。現今進封真王,應該確定是皇子的身份。高宗想想事情要做得符合禮制,就乾脆立趙璦為皇子吧。22日,宮廷內正式舉行了隆重的皇子冊封儀式,高宗御筆親書:「瑗可立為皇子,改名瑋。」第二天,冊立皇子的詔書正式公佈天下。史書記載詔書頒下後,朝廷大臣們「動色相慶」,全國歡騰,慶祝持續三十年的立儲總算定了下來。

次月,趙璩以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的身份離開臨安,遷居紹興府。趙瑗歷盡艱難,終於成了惟一的皇位繼承人。

1161年,金國完顏亮率軍南侵,宋金又一次爆發全面戰爭。這年12月,宋軍轉守反攻,高宗離京前往建康親征,趙瑋隨從前往。在高宗親征過程中,趙瑋表現出了高昂的鬥志,親自安排高宗的飲食起居,幫助整理各種奏章書疏,受到了朝野上下的讚譽。

從建康回來後,高宗發現大臣的心已歸屬趙瑋,遂定下了禪位的主意。1162年5月,高宗頒下一道詔令,宣佈立趙瑋為太子,開始了禪位的第一步。6月10日,高宗頒旨說自己在位三十六年了,皇太子賢聖仁孝,天下共知,久得民心,皇太子可即帝位,自己稱太上皇。次日,高宗退位和孝宗即位的隆重儀式在宮城內同時舉行。在相互推讓中,已改名為趙慎的皇太子身穿黃龍袍,正式座上了皇帝的寶座。

歷經磨難,宋孝宗終於即位了。

《宋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