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隨便都能拿出兩三萬來買房;梁啟超一年賺五六萬,居然說「家計粗足自給」;康有為光靠賣字每月就能進賬1000銀元……還敢嘲笑文人窮酸嗎,少年?
章太炎:專寫墓誌,要價奇高
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隨便都能拿出兩三萬來買房,估計羨煞了不少人。倘若您以為章老爺子一直過得很富裕,那就錯了。
他早年鬧革命,窮得一塌糊塗,最困頓的日子在日本一天只吃一個麵餅。他和湯國梨女士在上海結婚,蔡元培為之證婚,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革命領袖均與會慶賀。當時辦婚事,男方需要送「四色聘禮」,章太炎沒錢,只好把袁世凱授給的勳章也作聘禮,湊其了「四色」。
自己窮不打緊,連累佳人遭罪就不妥了。民國初建,不少人投機鑽營,章太炎想自己好歹是個名人,孫中山、袁世凱都得給幾分面子,弄點錢應該不難。思前想後一番,就興沖沖到北京去要錢。
胡適曾記錄了此事:當時內閣總理熊希齡的秘書陳漢第與章太炎關係不錯。某天,章太炎去找陳,說要借600萬外債,修建某項目,請袁總統批准。陳漢第很奇怪,問你要這麼多錢幹啥。章太炎天真浪漫,說我當你是朋友,你不告訴別人,這600萬借款,我可得60萬回扣。陳漢第愣了半晌,說此事估計不成。第二天章太炎又來了,找到財政總長梁士詒,胃口小了很多,說只要10萬。梁不同意,說最多1萬。章太炎罵了一通,才拿錢走人。
胡適以羨慕的筆調敘述:「章太炎一下發達了。」可章此舉實在荒謬,一時被傳為笑柄。
弄到錢後,章太炎的生活狀況大為改觀,但他根本不知道錢該怎麼花,買東西從來不問價格,買啥都是伸出同樣面額的鈔票,人家說不夠,就再給一張。如吩咐下人買包煙,給5元;女兒要做大衣,給5元;出門坐趟黃包車,給5元;看中了一本書,給5元;連族人修祖祠找他贊助,也給5元,引得來人罵其小氣。
民國初期,章太炎手上雖然沒存款,但也不怎麼缺錢,沒了就找政界大佬要,袁世凱、黎元洪等人都當他是「國師」、「顧問」級別的高人,每月都送上津貼或者補助。
到了20世紀20年代,北洋分裂,國內一片動盪。章太炎從政府部門撈不到錢了,就應江蘇教育會之邀,在上海講國學,收入大不如前。
一家人住在上海,開銷不小。章太炎不僅沒固定的收入,對生活問題又全不放在心上。某段時間,章家經濟實在為難,章夫人無奈,建議丈夫賣字換錢。可章太炎既不登廣告,寫的又是小篆,富商巨賈們不認識,所以他的「生意」很清淡。
1929年中秋,房東上門收租,說章家積欠房租20個月,倘若不繳清,請搬家走人。湯國梨氣得直掉眼淚,就寫了一封信,托人拿去見章太炎的好友董康。董康是民國著名法學家、大律師,得知章家落魄於斯,不甚狐悲,當即就寫了兩張莊票(錢莊的銀票),一張付積欠,一張尋好點的住所。有了老友的資助,章家才得以遷入同孚路同福裡25號。
或許是因為夫人發了火,窮困潦倒的章太炎才覺得有必要認真賺銀子了。他走的路子可跟魯迅、胡適、郁達夫等晚輩出書拿稿費不一樣,專門寫壽序、墓誌,要價奇高。
1928年6月,黎元洪因腦溢血病逝於天津,黎家後人到上海找章太炎寫墓誌銘。章太炎獅口一張,要價上萬,黎家還真給了,當時媒體稱為「晚清以來,潤格最高的諛墓」;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後,張學良巨資求詩人陳三立撰墓誌,陳三立斷然拒絕,張學良轉求於章太炎,章欣然提筆,給錢就寫字。章太炎發財門路一開,日進斗金,不僅達官貴人,連一般富戶也忍不住尋上門來。
對章太炎的行徑,許多人表示不理解,譬如陳獨秀就批評:「晚年的章太炎,給軍閥官僚寫墓誌、壽序一類的東西,一篇文章要成千甚至上萬銀元的潤資,變得庸俗了。」連魯迅對恩師這種舉動也頗有微詞。
20世紀20年代末期,在上海的章太炎與青幫大佬杜月笙還發生交集。
章太炎的侄兒住在上海法租界,與人發生房屋糾紛,請章幫忙。章聽說杜月笙在法租界隻手遮天,便寫了封信。不料杜不僅排難解紛,還專程登門拜訪。臨告辭時,杜月笙悄悄將2000銀元的錢莊票壓在茶杯底下。此事讓章太炎很受感動,覺得杜有豪俠之風。
此後杜月笙每月派人給章太炎送錢,兩人從此交好。1931年,杜月笙家祠落成時,遍求當代名人的墨寶,首先就想到了章太炎,傳聞開出了上萬的天價潤筆。
有如此名氣,肯這樣撈錢,能不發達麼?
梁啟超:最重要的是投資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和梁啟超遭到通緝,流亡海外。當時在海外華僑中,保皇黨依舊有很大的實力,兩人便以「保皇會」的名義,用股份制方式,向港澳地區、北美和大洋洲華僑出售股票募集資本,創辦「廣智書局」(位於上海外灘租界)和「新民叢報社」。
梁啟超沒錢,但能寫東西啊,他以提供文稿作為「技術股」,佔了三分之一的股份。
報紙暢銷,報社的回報自然豐厚,在1902年到1903年間,梁啟超分得「新民叢報社」紅利上萬銀元,當時1銀元的購買力,約合今人民幣100元多一點。也就是說,梁啟超隨便幹一年,就成了百萬富翁。
民國建立後,梁啟超在天津創辦半月刊《庸言》,當月他在家信中說,《庸言》第一號印了一萬份,沒多久就賣完了,還有續定數千,形勢喜人。明年二三月間,銷售額估計能達到2萬份,要是真這樣的話,「則家計粗足自給矣」。如果每期的實銷都能達到2萬份的話,「年餘五六萬金耳」。梁任公一年賺五六萬,居然說「家計粗足自給」,這氣魄估計讓不少人羨慕妒忌恨。
1918年底,梁啟超退出政界赴歐遊學,宣稱以教育文化為業,走教育救國之路——此次遊學,梁公基本是自費,換一般人肯定開銷不起。1922年,梁啟超在清華學校兼課,後應聘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月薪大約四五百銀元。
無論是當政府總長還是清華導師,梁任公的工資收入肯定是小意思,他的版稅就不得了。民國初年,版稅給的最高的地方,當然是成立於1897年的商務印書館。
尚在清朝末年,許多文化名人,如林紓、蔡元培、梁啟超都與商務印書館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梁啟超在商務印書館拿的版稅雖然比不上林紓和蔡元培,但為數也不少。
舉一個例子:1922年10月,梁啟超給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信,提到自己所著的《中國歷史研究法》等書,版稅照舊,為40%;他在《東方雜誌》上發表文章的稿酬為千字20元。張元濟則回信說:「千字20元的事情,請別跟其他人說,要是大家都知道了,每個像您這樣的高手都這麼要,咱支付不起……」
梁啟超頗有經濟眼光,將不少錢拿來投資,譬如他是天津中原公司的股東,也曾往北洋其他實業裡投資。1928年他給女兒的信中透露:「有二萬內外資本去營業。」
也就是說,無論在政界、文化界,還是金融界,梁啟超都游刃有餘。不過梁公平時作風儉樸,除了喜歡發表政論,幹點「通電全國」的事兒,個人倒是沒多大開支。順便提一句,清末民初發電報可是相當燒錢。對政府的行為有所不滿,給全國有影響的幾百家報紙都發一通電報的話,一次就得花掉上千銀元——梁啟超每年都要以個人名義干幾次,足見其豪奢。
無論梁啟超收入有多高,但他的錢來得都很乾淨,所以他不喜章太炎晚年對權貴的態度。但若說梁啟超是文人中「理財大師」,另外一個人肯定會冷笑幾聲——沒錯,此人就是梁啟超的老師,康有為!
康有為:最有錢的民國文人
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帝被慈禧軟禁,康有為流亡海外,組織「保皇黨」。當時康有為懷著一腔熱血,聲稱奉有光緒帝的「衣帶詔」,外結強援,內交豪傑,伺機助皇帝再掌大權。其時六君子被弒,全國有識之士無不扼腕,海外華僑對維新志士多有同情,故而康有為籌措經費,收益頗豐。
手中握著大把資金,康老夫子的個人生活過得豐富多彩。1906年春,康有為訪問墨西哥,向華僑宣傳他的政治理念。當時墨西哥城正籌款修築有軌電車,他發現商機,買下電車軌道經過之處的大片房產。不久之後,這些地價上揚好幾倍,賺了10多萬墨西哥鷹洋。
1907年,49歲的康有為在美國西部演講,既發展了批成員,又募集了不少資金,還娶了第三房姨太太——年僅17歲的何旃理。何旃理是美國華僑,懂四國文字,熟悉中國文化,當時,何被康之演講所迷,以為遇到了大英雄,不顧父母反對,執意以身相許。1911年6月,康有為移居日本。次年春,康又把一位家境貧寒的16歲神戶少女市岡鶴子納為四姨太。
保皇黨本就組織渙散,黨魁康有為怎麼支出,有哪些支出,大家都不知道,故而這個賬在清末絕對是糊塗的。
1913年,55歲的康有為剛一回國就發了筆橫財——他的祖宅曾被清政府抄了,民國政府接收後,為了修建馬路,又將其拆毀。康有為是多精明的人,自然不依,聯名廣東縉紳十幾個,找廣東政府談賠償。當局無奈,將廣州永漢路(今北京路)附近的一座深宅大院賠給了康有為,還補償了一大筆錢。
1914年春,康有為攜全家遷居上海,他預測到上海的地皮肯定會漲,迅速變賣了廣東的房產,在上海買了大片地皮。此後,上海地價連續飛漲,康有為一點兒一點兒地賣,大賺特賺。
到上海之初,康有為並沒買房子,而是租了新閘路16號「辛家花園」,此處佔地10畝,花木扶疏、曲徑通幽、樓台交錯、亭閣輝映,既有洋樓,又有平房,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有得一比。此園的主人本是猶太人辛溪,破產後將房子賣給了清末大買辦盛宣懷。康有為從盛家後人手上租來,每月租金120銀元,一住就是8年。每月的租金都相當於上海尋常人家一年的收入。
1921年,64歲的康有為在英租界內的愚園路購地10畝,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園住宅,取名「游存廬」,後世稱為「康公館」。
游存廬的裝修可以用一個詞兒概括:豪奢。
幾棟房子的裝修姑且不談,僅看庭院佈置,就得花不少錢:一個曲折的大池塘,能在裡面划船,上架兩處木橋,池內放養了500條大金魚。院內種有1200多株樹,有從日本買來的櫻花400株,從蘇州買來的紅梅數十株,還有開綠色花的梨樹等等。菊花、玫瑰、牡丹等花草更是不必說。更厲害的是,園內還養了兩隻孔雀、一隻糜鹿、一隻猴子等。
晚年的康有為除了在張勳復辟時客串了一把配角之外,幾乎沒做什麼大事兒。他有兩大愛好:一是投資房地產,二是四處遊玩結交朋友,有時候兩者結合起來,在遊玩中投資賺錢。
除了「游存廬」,康有為還修建了三處別墅——杭州西湖的「一天園」、上海楊樹浦的「瑩園」和青島會泉的「天遊園」。
「一天園」佔地30餘畝,位於西湖的丁家山,康有為到杭州時看中此處,花錢買了下來。從1920年起開始建設,前後分11期,四年後才完工。此處山花浪漫,能俯瞰全西湖,水天一色,清心悅目。康家直到抗戰爆發後才將其出售。
楊樹浦的「瑩園」毗鄰吳淞江,屬於短期投資,築成僅一年多時間,就賣給了日本人。
青島的「天遊園」原是德國在青島設租界時建築的提督署,當地稱之為「提督樓」。此提督署後為官產,1924年康有為將其買下,改名「天遊園」並加以擴建,用於夏日避暑。
除了投資房產,康有為一年賣字也能賺不少錢。康夫子的字,即便在中國書法史上也能佔有一席之地。他並不忌諱將此當作生意,明碼實價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在上海、北京各大書店還放置「康南海先生書潤告白」,中堂、楹聯、條幅、橫額、碑文等,有求必應無所不寫。官僚軍閥、富商地主趨之若鶩,據有關統計,此項收入,每月就能為康夫子進賬1000銀元。
康有為超級會賺錢,但是開支也驚人。此公好美人,六房妻妾生了12個子女(長大成人的有2子4女)。家中女傭男僕就有40幾個,加上管家賬房、司機廚子、園丁保鏢,以及負責守門的幾個印度人,僱人的工資又去了好幾百。
另外,康夫子頗有任俠之風,家中常駐的門生弟子、新朋故友,少則十餘人,多則三十餘人,全都能享受到貴客般的款待。他也好收門徒,如畫家徐悲鴻、劉海粟均是拜門弟子,得其相助不少。
據有關學者統計,康家最熱鬧的時候,平均每四天就要吃掉一石大米,約160斤。僕役每天採購日用品得用汽車拉。他在上海期間,每年花費不下於1萬2千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