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春秋五霸之首。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在齊襄公死於宮廷內亂之後,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兩人爭奪王位。在其兄齊襄公被殺後,由莒回國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稱之為“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最終成就了春秋霸業。
“尊王攘夷”、“管仲改革”、“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等等這些詞語都是形容齊桓公的春秋霸業的,從中我們可以獲取到,齊桓公稱霸,其實不僅僅只是時機的問題,他能夠成功還得益於大批賢才和成功的改革。
可以說是歷史上的一位英雄,但這位英雄在其光輝的表面之下,又隱藏著很多虛偽、矯飾的東西。齊桓公好酒、好色、好遊樂,其實這也沒什麼。齊桓公在治國上靠管仲,成為春秋首位霸主。然而,他又喜歡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小人,在霸業成就後,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的局面 ,讓齊桓公有點飄飄然,他開始縱情聲色,豎貂、易牙、開方此三子都是小人,卻十分得寵。當管仲重病臥床時,就曾告誡過齊桓公,不能讓這三個人留在宮中,一定要驅逐這三個人。
齊桓公在管仲死後,也下令驅逐三人出宮,但是時間一久,覺得少了這三個人生活都沒有了樂趣,便又召集他們回宮。這個時候的齊桓公,年事已高,只得任由三人擺佈,這些小人就在宮裡為所欲為,並矯托王命把王宮用高牆圍起,只留一個小洞,供太監出去給齊桓公餵食,最後索性也不管這個糟老頭了,桓公在飢渴中悲慘死去。他一死宮內爭鬥紛紛,死後很久都沒人搭理齊桓公的屍體,很多天後才處理齊桓公的屍體,那時候,齊桓公的屍體已經腐爛並且爬滿了驅蟲,惡臭難聞。聽信小人、重用小人,這便是齊桓公現象。
拋開齊桓公後期的昏庸不說,在前期他還是比較稱職的一個君王。齊桓公稱霸的原因有很多,仔細分析下有如下幾個原因:首先,齊國是個大國,“東方大國,有魚鹽之利”,佔據有利地位的齊國,本身就是一個富庶之國。當然,自身條件再優厚,也只是為稱霸提供了一定的條件,而並不能成就大業,要學會利用自身的優點,才會立於不敗之地。
其次,齊桓公選賢任能,他任用昔日的“仇人”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穩定了齊國的社會秩序;他發展經濟,使齊國的國力大大增強,民富國強;他修治甲兵,壯大了軍事力量。在重農抑商的封建社會,管仲的重商政策,無疑是各國改革裡難能可貴的做法。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十二個實幹派政治家,他主張改革以 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要國家發展好了,天下人自然會歸附於齊國。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齊國的工商業繁榮發達,靠國家壟斷商業及其經營而致富成了強國。掃清了內部發展的障礙,齊桓公把眼界放到了國外。
當此之時,周王室雖然衰微,但周朝長期的統治使各國都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思想,為了打破這個思維,要像周王室一樣,讓天下的諸侯心甘情願臣服和膜拜。就要“尊王攘夷”,在當時發動討伐戰爭,或者滅國戰爭,是要受到周王室及 其他諸侯的非議的。就算是這個國家自身能力很強大,阻力也會慢慢增強。所以滅國戰爭、討伐戰爭是有,但是不能夠一直討伐或者一直滅下去。特 別是連楚武王、楚文王這種南蠻,都能夠以中原之戰不義為借口為難。所以齊國的“尊王攘夷”是為自己的討伐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甄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並在在位期間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先後滅掉30多個小國。連周王室都要忌憚齊國三分,在“尊王攘夷”的外交口號成功喊出後,齊桓公也就有了正當的理由“九合諸侯”、“平定蠻夷”,最終奠定了齊國的霸主地位。
管仲拜相這一點可看出齊桓公的容人之量,內政外交又看出齊桓公的過人之處,齊國能夠稱霸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