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久播不衰的電視連續劇《神探狄仁傑》以及電影大片《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包括最近上映的三D大片《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無不把唐初的一代名臣狄仁傑,描繪成為一個無所不能的通天神探,使人們看到的是一個神話般的人物。去年,就連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狄仁傑和他的部下李元芳的普通對話:「元芳,你怎麼看?」,都成了走紅網絡的流行語。那麼,狄仁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是怎樣從一代名臣演變成了「福爾摩斯」般的「神探」?他又是怎樣變成「神探」後而飄洲過海的呢?要弄清這一演變過程,還得先從狄仁傑的履歷說起。
狄仁傑,字懷英,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生於并州(今太原)的官宦之家。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二十六歲的狄仁傑經過明經考試,被舉薦調任為汴州參軍。不久,狄仁傑不知何故被胥吏誣告,估計與他剛直的性格有關。所幸的是,這一刁狀告到了黜陟使閻立本那裡。閻立本是唐代最著名的畫家,當年長安「凌煙閣」上的群英圖以及今日之國寶《步輦圖》、《歷代帝王圖》都出自他的手筆,因為他的畫名太大,以至人們忘了他當過宰相,當時就有人稱之為「右相馳譽丹青。」不過,此時的閻立本卻是在汴州巡察的「欽差大臣」,受理此案後,他不僅弄清了真相,還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不可多得的人物,稱之為「君可謂滄海之遺珠矣。」(見《新唐書.列傳第四十.狄仁傑》)因此,不但沒有處分他,還將其推薦為并州法曹參軍。
在地方主持判案工作將近二十年後,狄仁傑於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終於上調中央,當上了大理丞。大理丞既要負責京師案件的審判,也要覆核全國各地的判案,官不大,責任大。在一年之內,狄仁傑就清理了全部積案,涉案人員達一萬七千多人,事後竟沒有一個人喊冤的,這事在當時就被傳為佳話,時稱其為「平恕」。
狄仁傑可貴之處還在於敢犯顏直諫。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誤砍了昭陵(唐太宗陵)的一株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將二人處死。狄仁傑卻上奏為二人辯護,認為他們按律罪不當死。高宗聲色俱厲地說:「他們置我於不孝之地,必須處死。」狄仁傑卻神色自若地申訴:「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誤伐一柏,殺二臣,後世謂陛下為何如主?」(見《新唐書.列傳第四十.狄仁傑》)唐高宗冷靜下來後,覺得狄仁傑說得有理,二人遂被免死。
數日後,狄仁傑被唐高宗擢拔為「侍御史」。侍御史是御史台官員,屬於監察系統。此官和大理丞一樣,也是從六品,別看侍御史品級不高,卻是監察官員的官,且對日後的仕途有很大幫助,因為它的陞遷要比其他機構快。此次擢拔,足見唐高宗對狄仁傑的重視。
侍御史除了監察官員外,也負責審訊案件。不過,審訊的對象不是百姓,而是官員。在任職其間,狄仁傑不留情面地彈劾了唐高宗的兩個寵臣加權臣。一個是司農卿韋弘機,此人為高宗修了很多特別寬敞豪華的宮殿。狄仁傑上奏章彈劾他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另一個是左司郎中王本立,因其受寵,便恃恩用事,也被狄仁傑揭露彈劾。對皇帝的說情,狄仁傑一點也不買帳,最終將王本立拉下了馬,「繇(於)是朝廷肅然」。這一時期的狄仁傑,給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強,判案如神且鐵面無私,這大概就是後來狄仁傑會被渲染成「神探」的重要初始原因吧!
唐高宗在位後期,狄仁傑先後任歧州、寧州、豫州刺使,在各地皆有善政。後因得罪權貴,被降為洛州司馬。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即武則天稱帝)秋,武則天擢拔洛州司馬狄仁傑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地官」、「鳳閣」、「鸞台」,是武則天時期對「戶部」、「中書省」、「門下省」的改稱;所謂「同平章事」,即某官員本來官階不夠宰相位,但皇帝授其行宰相之權。「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即,戶部之副部長,被授行中書省、門下省宰相之職權)。
狄仁傑剛到京城面聖,武則天就對他說:「你雖然在汝南有善政,但仍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說你的人是誰嗎?」狄仁傑坦然回答:「如果皇上認為我有過錯,我就改正;如果皇上並沒有認為我有錯,則是我的幸運,我不想知道是誰說我的壞話。」武則天大為讚歎其長者風範。
因為生性耿介與正直,狄仁傑不久便得罪了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和武則天的寵臣酷吏來俊臣。遂被二人聯合誣陷,並以謀反罪關進監獄。當時由來俊臣審案,如果承認謀反,可以暫時不死。狄仁傑因此承認:「武周鬧革命,我是唐舊臣,謀反是實情。」來俊臣得到了滿意的口供,便將其收監,待後處決。來俊臣的下屬又讓狄仁傑串供他人為同黨,承認後便可免死。狄仁傑以頭觸柱,血流滿面,不肯為此行徑。後來,狄仁傑趁監視稍懈,便將寫成的密信縫於衣中,並對獄吏稱天氣太熱,請吏將衣交與家中折去衣中棉絮。其子狄光遠從衣中找出密信後,即向武則天報告,武氏得知實情,即召見狄仁傑,問:「你為何要承認謀反?」答:「如果不承認,早就被打死了。」並交出了由別人代為簽名的報告。由於狄仁傑得罪的人太多,有人苦爭必欲殺之。武則天不得己將其貶為彭澤令。
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人攻陷冀州,河北震動,武則天擢彭澤令狄仁傑為魏州刺史。契丹人聽說狄仁傑來了,紛紛退兵。百姓大悅,為其立生祠。俄而轉任幽州都督,賜紫袍、龜帶,武則天還親自繡十二個金字於袍上,以表彰其忠。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冬,武則天召拜幽州都督狄仁傑為鸞台侍郎,復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即門下省副宰相,行中書省、門下省宰相之權。
狄仁傑一生中最重要的功績是匡復李唐王朝。聖歷元年(公元698年),武則天對狄仁傑說:「『朕夢大鸚鵡兩翅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見《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二》)當武承嗣(武則天之侄)數次使人遊說武則天,請立其為太子,而武氏猶豫不決時,狄仁傑則勸說:「兒子當皇帝,母后千秋萬歲後,可配食太廟,享受後世的祭祀。若是侄兒當了皇帝,從未聽說將姑母附於廟堂的事情。」武則天說:「這是我的家事,你就不必摻和了。」狄仁傑則答道:「四海之內,孰非皇土?而我位極人臣,又怎能不為陛下分擔呢?」武則天終於聽從了狄仁傑的勸諫,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即唐中宗)回宮,立為皇嗣。正是由於狄仁傑與一班忠於李唐王朝的大臣們的努力,李唐王朝終於沒有被武氏中斷,而後才有了李隆基的大唐開元盛世。
以上敘述,基本總結了狄仁傑的一生。清初時,己經有一本名為《武則天四大奇案》的小說風行於世了,其主人公就是狄仁傑。雖然書中有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但其中很多狄仁傑破案的故事都是編造出來的,所以,此書在當時社會上的影響很有限。不過,雖然在當時國內影響有限,但後來狄仁傑卻走出了國門。而讓狄仁傑飄洋過海、譽滿全球的,當歸功於一個叫高羅佩的荷蘭人。
公元1910年8月9日,高羅佩出生在荷蘭扎特芬。在萊頓大學學習期間,他選擇漢學作為自己的專業。大學畢業後,高羅佩進入荷蘭外交界。在長達三十多年的外交官生涯中,他曾在中國的重慶、南京等地擔任外交秘書、參事等職。在此期間,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極富興趣,琴棋書畫樣樣在行。
上世紀四十年代,高羅佩在重慶時讀到了《武則天四大奇案》,他為小說中屢破奇案的狄仁傑所折服。他認為,書中中國古代法官的刑事偵訊本領,無論在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上,還是在犯罪心理學的素養上,都比西方的大偵探福爾摩斯、格雷警長,有過之而無不及。
於是,高羅佩開始著手翻譯《武則天四大奇案》,他用英文以狄仁傑為主角先創作了《銅鐘案》。因為中國出版商沒人願意出版洋人寫的中國書,他只好先拿到西方出版,沒想到《銅鐘案》在西方大獲成功。在出版商的一再催促下,高羅佩在《武則天四大奇案》的基礎上,繼續收集中國民間流傳的狄仁傑斷案故事,並把這些故事按西方人的邏輯來改編,一口氣寫了十六個中、長篇和八個短篇,於是就有了《迷宮案》、《黃金案》、《鐵釘案》、《湖中案》等等。高羅佩將這些故事結集在一起,統稱《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即《狄公案》。此書在西方引起了轟動,狄仁傑遂成為西洋家喻戶曉的人物,並被洋人譽為中國的「福爾摩斯」。因而,狄仁傑就由一代名臣飄洋過海,變成了福爾摩斯般的「神探」,上世紀八十年代,《狄公案》被譯成中文回到了中國,成為最名副其實的「出口轉內銷」經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