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為何將政權拱手讓給袁世凱?

孫中山將政權拱手讓給了袁世凱,是直接關係到中國辛亥革命成敗的一個重大事件。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孫中山做出這個決定呢?

武昌起義取得了十分突然的勝利,在僅僅幾十天的時間裡,革命黨人迅速掌控了中國南方半壁江山。但是,這突然到來的勝利也帶來了巨大的財政開支需求。這就是隨著辛亥革命的初步勝利,革命黨人要建立新的全國性政權,處處需要經費,其總數當以億元計。

很不幸的是,由於當時中國的民困國窮,各級庫存空虛;西方列強國家又迅速控制了中國的海關,使大量海關稅款流入國外,國內沒有大量資金可以利用,直接造成了原來並無財源的革命黨人碰到了一個十分難以解決的問題——財政問題。

武昌起義後,孫中山決定暫不回國,先赴法國、英國借款。但是,革命軍尚在和清政府對壘,勝負難明,西方的資本家採取「金融中立」的政策,不肯輕易解囊支持中國的革命黨人,孫中山無奈空手而歸。

據史料記載,當時孫中山估計革命黨人大概需要五億兩白銀的財政開支。精於理財的實業家張謇也有一本賬。他認為:新政府的開支至少每年須有1.2億兩,每月須有一千萬兩;扣除可能得到的收入,新政府每年將短缺八千萬兩。當時,曾有人動員他在未來的臨時政府中擔任財政部長,但他深感自己無力解決這一難題,因而不肯就職。

孫中山未到上海前,社會上就傳言他挾有巨款。當孫中山一到上海,被記者提問的問題之一就是帶回了多少錢來支持革命軍。不料,孫中山的回答卻是:「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革命之精神」固然是可以鼓舞民眾士氣的,但是,僅僅靠革命精神也是遠遠解決不了當前最緊迫的實際問題。孫中山不得不絞盡腦汁,殫精竭慮,為南京臨時政府的財政問題尋找解決的途徑。

孫中山、黃興不得不轉而以租讓東北滿洲為條件,要求日方緊急提供一千萬元借款。孫中山當時的計劃是,一面與袁世凱締訂和議,一面籌措軍費,策劃再舉,「以武力掃除北京勢力」,「繼續排袁」。但是,這一談判,也由於日本陸軍大臣的反對,沒有成功。其後,孫中山又企圖以全國賦稅為擔保,向華俄道勝銀行借款150萬英鎊,也未獲結果。

這一時期,南京臨時政府還進行過其他一些談判,除與日本大倉洋行進行的「蘇路借款」談判,除獲得三百萬元貸款之外,其他努力均告失敗。孫中山委託日本友人設立中央銀行的計劃也中途取消。由於嚴重缺乏經費,南京臨時政府時刻面臨著軍隊解散、政府崩潰的危險。

對短期內獲得借款的絕望,迫使孫中山不得不接受和議。2月12日,清政府宣佈溥儀皇帝退位,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13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咨文。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由於四國銀行團的支持,袁世凱政府於3月9日獲得銀110萬的借款。5月7日,繼又獲得銀300萬兩。6月12日,再獲銀三百萬兩,6月18日,又獲銀三百萬兩。其後,袁世凱3月10日在北京就任,孫中山4月1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就是這樣,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遂為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

金錢對於一次革命而言,雖然不是萬能的靈丹妙藥,但是沒有金錢,加上沒有外部金錢勢力的支持和援助,要取得革命的勝利成功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大概便是孫中山之所以將政權拱手讓給袁世凱的一個重要原因。

《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