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作為一代名將,是備受爭議的人物。在長平之戰之前,他就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常勝將軍了,如果得知是他領軍的話,趙王恐怕也不會起用趙括這樣的年輕人。筆者認為,當時的白起已經是一代名將,不僅為秦國重視,而且也為戰國其它國家重視,否則長平之戰秦軍也就不用秘密陣前換將了。趙括統兵留下了紙上談兵這一成語,但其實其軍事素養還是不錯的,要不趙王也不會青睞有加,但其用兵存在明顯的缺限,即沒有實戰經驗而且剛愎自用。當時戰國中唯一可與強大的秦抗衡的,也就是實現了胡服騎射,以輕騎兵為主力的趙國軍隊,秦軍雖然佔了上風,但每次戰爭後,趙國均能迅速恢復實力,令秦軍頭疼不已。而導致白起下狠手的最直接原因,是趙軍的反覆無常,降了再叛。而在兩國交戰的長達百年的歷史裡,趙國臣民對國家的認同感非常強,所以秦軍儘管多次戰勝趙軍,卻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趙軍的作戰實力,消除帝國的心腹之患。所以白起作為秦軍中的名將,權衡利弊,最後還是下了殺手。從此趙軍不復為強軍,也由此典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武力基礎。但他清醒的認識到,這樣做的後果,將激起敵軍的強烈反抗,勢必難以再降,會與秦軍死戰到底。所以他拒絕了秦王要求他統兵滅戰的命令,不惜以身家性命為代價維護自己百戰百勝的榮譽。秦王殺了白起,強行攻打違約的趙國,而其它國家也看明白了局勢,長平之戰後,各國迅速增援趙國,使秦國不得不撤邯鄲之圍。
如果僅僅從軍事的角度來看,白起的做法是正確的,從此以後,秦軍成為縱橫天下難以對抗的無敵之師。而且通過這一次殺降,秦軍也起到了立威的作用,因為自己殺降所以也不幻想受到對手的優待,秦軍的作戰異常勇敢。雖然後來發生過李信伐楚失利的戰事,但秦軍並未受到嚴重損失,充其量是輕敵而使用兵力不足,造成了一時的被動,不得不退兵而已。
後人常用起翦頗牧來稱戰國後期這幾位名將,白起排名第一是對其軍事才能的充分肯定,但說到其名譽則因為殺降而被世人所不齒。但這就是名將,一切以軍事利益為出發點,兵合於利則行,甚至不惜身背萬古罵名。與白起之死有得一比的就是趙國李牧的死了,同樣都是死在自己的國君刀下。
白起作為一代名將